一、逆周期系数是什么意思啊?
“逆周期因子”本身是一个公式,包含“逆周期系数”等一些因子,但因子的具体指标并没有对外明确,因此不能直接计算
去年5月,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汇率工作组公告称,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由此前的旧公式“中间价变动=前一交易日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变为“中间价变动=前一交易日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的新公式。
对于引用“逆周期因子”的原因,央行在2017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一是对冲外汇市场的顺周期波动,使中间价更加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的合理变化;二是使中间价更好反映宏观经济基本面。
在引入“逆周期因子”前,我国外汇市场面临较为严重的非理性行为。尽管我国主要经济指标总体向好,但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单边贬值预期较强。引入“逆周期因子”的主要目的,正是要抵消这种“羊群效应”。
“逆周期因子”运行逾半年,目前来看,起到了较好效果。人民币单边贬值预期得到扭转,人民币资本项目大额流出的势头基本缓解。2017年6月起,人民币对美元开始持续升值,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从6月初的6.8一路升至9月初的6.5,随后在6.4至6.6区间震荡,人民币汇率逐渐回归经济基本面。
而央行在此时回应由报价行自行设定人民币中间价“逆周期系数”,意味着汇率价格机制朝着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市场化的方向在前行。
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引入还是调整“逆周期因子”,并没有也不会改变外汇供求的趋势和方向,人民币汇率最终走势仍然取决于我国经济的基本面。随着汇率改革不断深化,人民币汇率已逐步走入新时期,单边的升值或贬值走势很难重现,预计未来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双向波动将是常态。
因此,对企业和投资者而言,尤其是对外贸型企业来说,及时树立汇率风险防范的理念和意识,更好地规避汇率风险是必要课题。
二、什么是“逆周期因子”?
逆周期因子本身是一个公式,包含一些因子,但是因子具体指哪些指标并没有向市场明确,只有报价行知道。因此逆周期因子是无法直接计算的。
2015年5月,交易商协会宣布将在中间价公式中加入逆周期因子,这背后主要体现央行的逆周期调节意愿,央行将公式给到报价行。
旧中间价公式:中间价变动=收盘变动贡献+外盘变动贡献
新中间价公式:中间价变动=收盘变动贡献+外盘变动贡献+逆周期因子(逆周期因子公式未知,不能直接计算)
逆周期因子的本质?
第一个层次的本质:是将过去的波动过滤以更清晰化、机制化的形式确定下来。其实从这个本质上讲,逆周期因子其实就是过去的波动过滤,只不过更加机制化更清晰化,都是为了对抗市场异动所进行的逆周期调节而已,报价行按照央行给的逆周期因子公式,也与央行形成了更为清晰的沟通模式。
第二个层次的本质:外盘变动下,逆周期因子决定的是中间价与CFETS两条腿的分压比例。
三、逆周期因子的缺点
风险大。逆周期因子本身无法直接计算,只可以事后倒算,无法提前得知,具有未知性,风险大。逆周期因子,在计算逆周期因子时,可先从上一日收盘价较中间价的波幅中剔除篮子货币变动的影响,由此得到主要反映市场供求的汇率变化,再通过逆周期系数调整得到“逆周期因子”。
四、逆周期因子是什么
逆周期因子只一个公式:逆周期因子=市场供求因素/逆周期系数。
在计算逆周期因子时,可先从上一日收盘价较中间价的波幅中剔除篮子货币变动的影响,由此得到主要反映市场供求的汇率变化,再通过逆周期系数调整得到“逆周期因子”。逆周期系数由各报价行根据经济基本面变化、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自行设定。以中国工商银行为牵头行的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汇率工作组”总结相关经验,建议将中间价报价模型由原来的“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调整为“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这一建议得到了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核心成员的赞同,并于2017年5月末由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宣布正式实施。
扩展资料:
逆周期因子的优点:
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对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助于中间价更好地反映宏观经济基本面。前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与经济基本面和国际汇市变化明显不符,表明在市场单边预期的背景下,简单的“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可能会导致中间价比较多地反映与预期方向一致的变化,少反映或不反映与预期方向不一致的基本面变化,呈现出一定的非对称性,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有助于校正这种非对称性。不少市场人士也认为,引入“逆周期因子”是解决“非对称贬值”问题很好的数学方式。
二是有助于对冲外汇市场的顺周期波动,使中间价更加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的合理变化。汇率作为本外币的比价,具有商品和资产的双重属性,后者意味着汇率波动可能触发投资者“追涨杀跌”的心理,导致外汇市场出现顺周期波动,进而扭曲与基本面相一致的合理市场供求,放大供求缺口。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可通过校正外汇市场的顺周期性,在一定程度上将市场供求还原至与经济基本面相符的合理水平,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防止人民币汇率单方面出现超调。事实上,引入“逆周期因子”不会改变外汇供求的趋势和方向,只是适当过滤了外汇市场的“羊群效应”,并非逆市场而行,而是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促进市场行为更加理性。由于适当对冲了外汇供求中的非理性因素,引入“逆周期因子”的中间价报价模型适当加大了参考篮子的权重,有助于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也能够更好地防止预期发散。当然,加大参考篮子的权重并不是盯住篮子,市场供求仍是汇率变动的决定性作用。
三是完善后的中间价报价机制保持了较高的规则性和透明度。基准价格报价机制的规则性和透明度,取决于其规则、制度是否明确以及报价机构能否自行对机制的规则性进行验证。
在中间价报价机制中引入“逆周期因子”的调整方案,是由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汇率工作组”成员提出,经全部14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充分讨论并同意后实施的,每一家报价行均在充分理解新机制的基础上进行报价,并可结合本行报价结果和市场公开数据自行计算验证实际发布的中间价。此外,“逆周期因子”计算过程中涉及的全部数据,或取自市场公开信息,或由各报价行自行决定,不受第三方干预。总的来看,引入逆周期因子后,中间价报价机制的规则性、透明度和市场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央行首次详解“逆周期因子” 新机制·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08-13
详解人民币汇率逆周期因子:构成、效力与影响·钟正生·财新网·2017年09月01日
五、逆周期调节
逆周期调整实际上就是一种逆方向的调控,比如当前经济是属于衰退过程中的,那么我们就需要通过逆周期调节让其转好,不再继续衰退下去。简单来说,逆周期调节就是通过一些政策性工具和措施让整个经济周期平稳过度,不出现过于明显的大涨大跌,这中间的尺度和方式方法一般都是由政府当年决定的。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能注意到经济运行中 GDP总是会呈现出扩散与收敛的交替式周期变动。
在经济增长阶段,一般随着市场需求旺盛,订单饱和,产能不足,投资意愿强烈,资金周转顺畅,此时的“逆周期调整”往往偏向通过政策工具抑制经济增长过热。
在经济衰退阶段,经济发展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市场需求和订单萎缩,产能过剩,投资意愿低迷,资金周转紧张,此时的“逆周期调整”势必侧重通过政策工具避免经济增长“失速”。
当前实行的逆周期调整就是四平八稳,即平衡四个发展任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传统产业就业转发的平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镇化稳步发展的平衡、中、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和沿海三大区域引领发展的平衡、经济体制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平衡”,稳住“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消费、稳投资、稳预期、稳信心”这八个核心变量。
总的来说,逆周期调整最开始是从外汇中展开的,后来随着市场的逐步改变,目前有进入股票市场的趋势。我国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还有许多逆周期调整手段,对干通过各种逆周期调整手段,适时适度地打出政策“组合拳”。刚刚也是有所提到逆周期因子是一个公式,包含一些因子,但是因子具体指哪些指标,官方是每年都会有所变化,这是我们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