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人口结构和老龄化问题
1. 生育率的整体性下滑和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大趋势如果说生育率的整体性下滑从增量角度导致人口增速下降;那么全球性的老龄化趋势则从存量的角度导致了人口结构的失衡。
2. 我国总和生育率从1996年起开始低于1.6,至今已10年,根据日韩经验,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的提升作用有限。
3. 此次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影响到的目标育龄妇女人群在8000万人左右,政策实施第1年带来的新增人口大致为500万。此后逐年递减,短期人口增量可能会在未来5年逐渐释放,共计1500-2500万。
4. 此次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短期来看,加剧了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长期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低年龄段人口比重,但不会逆转我国的老龄化趋势。到2030年我国的65+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7%,比2014年增加7%。我们仍需为未来的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
一. 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是全球大趋势
二战后,全球进入长时间的整体和平与经济繁荣,人口总数随之从30亿左右缓慢增长至超过70亿,但增速趋于下滑,从前半程(1970年前)的2%左右逐步下降至后半程(1970年后)的1%左右。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成为全球大趋势。
1.经济发展会带来生育率下降(与人均GDP、教育负相关)
联合国的数据表明,整体上而言,各国人均GDP、女性受教育水平都与总和生育率负相关(见图1、图2)。即随着人均GDP以及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总和生育率会不断下降。
从1950-2015年中取四个不同时间段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及主要国家的总和生育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中国、印度、越南、韩国下滑最为明显,2010-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不及最高峰时期的40%(见图3)。
2. 世界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
如果说生育率的整体性下滑从增量角度导致人口增速下降;那么全球性的老龄化趋势则从存量的角度导致了人口结构的失衡。
战后,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进步,人均寿命也逐步提高。随着1946-1964年婴儿潮中出生的一代人逐步进入高龄,全球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严重。根据联合国的预测, 2015-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从8%增长一倍,至16%,人口年龄中位数也将随之从29.6岁上升至36.1岁。全球及主要代表性的10个国家中,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20%的国家数量也将从目前的2个国家(日本、德国)增至9个国家,只有印度例外(见图4、图5)。
二. 全面二胎政策对提高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作用有限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开始快速下降。究其根源,生育水平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国家的生育政策,二是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和行为。
1. 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情况
从国家生育政策角度看,整体上是一个计划生育制度逐渐趋严到近期逐步放松的演变过程。计划生育政策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酝酿,70年代基本形成并逐步推行,80-90年代走向严格执行且无重大调整,进入21世纪之后,才逐渐在局部有所松动。
由于多民族大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生育政策是多元化的,城镇汉族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农村和少数民族相对宽松,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是失衡日益严峻,在中央政府的推动下,各地区对现行生育政策进行了一些微调,比如“双独二胎”、“单独二胎”政策(表1)。
表1 主要生育政策及其微调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期间,我们人口出生率从1987年的2.33%最低下降至2010年的1.19%,降幅接近一半。新出生人口从1990年的2621万骤减至1999年最低的1150万(见图6)。近年来,在计划生育政策微调及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建国后第三次婴儿潮逐步进入育龄期的影响,人口出生率及新出生人口都有小幅回升,但依旧低于2%,在死亡率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作为两者差值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应呈现长期下滑的趋势,从1987年的1.66%骤减至2010年的0.48%,不及原来的1/3。
持续下降的人口出生率,已经使得作为生育基数的育龄妇女数量,在保持长期增长趋势后,自2010年开始出现下降,2015年育龄妇女比2010年骤减1461万,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下降1.78个百分点(见图7)。
2.总和生育率下滑
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人口发展规律相似,在中国,作为生育乘数的总和生育率水平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自然下降趋势,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严重加剧了其下降幅度。
尽管近年来国家逐步放松了生育政策,但并未扭转总和生育率的下降趋势(见图8)。根据学者周长洪的测算,基于我国2010年生育政策规定下的预期终身生育率估计值为1.452人,但实际上除了广西、海南、贵州、新疆四省,其余省份的生育率均低于该估计值(见图9)。并且,尽管各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松紧程度有差别,但是各省的生育率差异到2010年显著变小。这说明居民的实际生育意愿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规律性走低,政策的刺激并未使其出现大幅变动。
类似情形也发生在上个世纪末的韩国。1995年韩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63,为了刺激人口增长,1996年,韩国政府取消了计划生育政策,然而之后韩国总和生育率仍然持续下降,2000年为1.47,2002年为1.17,2005年甚至下降到1.08(见图10),直到2006年以后,韩国政府采取财政补贴生育,人口出生率才逐步企稳。日本从1952年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并在1974年开始进一步变严,经过近4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总和生育率从3下降到1.66左右。日本政府从1991年开始鼓励生育,2004年进一步实施财政补贴生育政策,但总和生育率长期低迷(见图11)。
韩国和日本的经历告诉我们,等到总和生育率已经进入1.6以下的低生育水平时再调整生育政策,其政策效果是不明显的。而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996年开始跌破1.6,至今已经有10年时间,此次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提高总和生育率的作用有限。
三. 中国全面放开二胎后的人口变化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育龄妇女数量和生育意愿这两个人口生育基数和乘数关键指标,进而影响新增人口数量;二生育率及新增人口数量的变化最终会对人口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1.预计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带来300-500万年新增人口
中国现行生育政策,根据育龄妇女的不同情况,可以划分为:城镇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政策,北京、天津、上海等6个省份的农村农业人口独生子女政策,其余农村农业人口采用一孩半或两孩政策,部分少数民族采用两孩及以上政策,双独两孩政策,以及单独二孩政策等6种主要现行生育政策(具体见表1)。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主要影响的是夫妻双方都为非独生子女的一孩儿家庭。以上海市为例,从1979年开始执行严格的“一孩政策”,“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90%以上的家庭都已经符合生育二胎条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影响面只有10%的家庭。
因此,我们在测算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目标人群时,必须先剔除现有符合“单独二胎”的人群。即将现阶段已经有一孩的育龄妇女数量减去可以生育二孩的育龄妇女数量,得出本次政策放松所能覆盖的育龄妇女人数。据此测算,此次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影响到的目标人群在8018万人。
2013年的单独二胎政策放开后,从申请二胎的比例来看,不同地区的比率从6-11.5%不等,全国平均水平为8.25%(申请数量除以对应符合条件的育龄妇女数量)。从申请数量的变化来看,呈现逐渐衰减的特征。统计数据显示,申请后实际生育比例,约5 %。
根据以上实证数据,我们估算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实行的第1年带来的新增人口大致为500万。此后逐年递减,短期人口增量可能会在未来5年释放,共计1500-2500万。
2.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不能逆转人口老龄化趋势
2010-2015年之前的中国,一直在享受人口红利带来的诸多实惠。整体而言,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从1950年开始就始终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之中,从1950年最低的3.33亿人增长至最高2014年的10.8亿人,增长224%,而同一时期的少年人口(0-14岁)与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虽然也有所增加,从2.11亿人上升至3.61亿人,但71%的增幅远不及劳动力人口。
然而,随着7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一方面,人口生育率持续下滑,少年人口持续下降,从1976年最高的3.65亿人下降至最低2011年的2.32亿,下降36.44%;另一方面,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从最低1960年的2352万一路上升至2014年的1.26亿人,剧增435%。因而少年人口抚养比持续下滑,从1965年的74.6%下降至最低2010年的23.4%;与此同时,老年人口抚养比持续上升,从1965年的6.1%增长至2015年的13%。
全面放开二胎意味着未来 5 年间,我们假设我国可能增加出生 1500-2500万人左右。这部分人群作为净消费者,会提高未来5-20年的儿童抚养比,从而进一步提高总抚养比。
从长期看,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增加了我国低年龄段的人口占比,2030年时,与初始政策相比,0-14岁的人口占比提升2%,但总体上对我国人口结构影响不大(见图16)。因此并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人口结构和老龄化问题, 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的65+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7%,比2014年增加7%。我们仍需为未来的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
附件1: “单独两孩”政策实施以来各省单独夫妇再生育申请数
数据来源:国家卫计委,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林采宜为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张帆(ZN005) | 版面编辑:李丽莎(ZN024)
全面二孩政策将带来哪些影响
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影响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29日提出,坚持计划生育
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
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
行动。专家普遍认为,此举有利于促进我国人口均
衡发展。
“作为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重要一步,单独二孩政
策的实施基本符合预期。”国家卫计委计划生育基
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说,单独二孩的顺利实施为进
一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的第一年,出生
人口将出现2000万到2300万的小高峰。”南开大学
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分析认为,全面放开二
孩政策,从人口数量上来说总人口将适当增加,
2029年到2030年出现最高峰值达到14.5亿。十四
五期间进入缓慢下降、逐步稳定的阶段。
预计政策
实施后,人口更替水平将逐步达到正常的1.8左
右。
除了平衡出生人口性别比,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对缓
解我国人口老龄化也将起到积极作用。原新认为,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到本世纪中叶可以使老龄化水平
降低1.5个百分点,对于人口老龄化水平的短期和
中期影响不明显,而远期下降作用比较显著。
再者,有利于优化家庭结构。在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家庭模式逐渐趋于简约化、核心化和少子化,父母和子女不再居住在同一屋檐下,子代无论是经济还是精神上也缺少了兄弟姐妹的支持,传统的家庭功能逐渐弱化和消失。随之而来的是空巢家庭、失独家庭等问题的增加。全面二孩的放开,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家庭结构,有利于家庭经济社会功能的发挥,也有利于子女教育。
单独二胎政策对中国人口究竟会有多大影响
单独二胎政策对中国人口结构影响从微观上来说,对个体家庭的影响很大;从宏观上来讲,对国家社会的影响有限。
“我们现在之所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421’家庭和失独家庭,就是因为从1980年开始实行的以独生子女政策为中心的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让中国微观家庭、宏观的人口架构发生了变化。”2013年10月31日,在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组织的“中国生育政策改革主题沙龙”上,北京大学社会系教授李建新感叹道。
1980年1月,为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增长,中央下发文件,提出“计划生育,要采取立法的、行政的、经济的措施,鼓励只生一胎,力争1980年把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10‰”。自此,人口总数已达10亿的中国开始实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虽然只生一胎的人口政策对当时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现行生育政策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们要发展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是现在关于小康问题的讨论,却从来没有涉及过人口问题。如果没有了人口作为基础,所有关于小康社会的讨论基本上都是空谈。“现在人口面临的最大风险不是总人口的失控,而是老龄化问题严重。”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教授郭志刚指出:“一般观点认为,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7%的社会就是老龄化社会。我们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发现,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接近9%。”
虽然目前中国劳动年龄比例在不断上升,但是我们可以预见,如果一直保持计划生育政策不变,今天这些作为主要劳动力的50后、60后、70后和80后在40年内从劳动年龄进入老龄,中国将会面临多么严峻的社会问题。我们正面临着新的人口挑战,我们的生育率长期走低,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低增长率时期,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出现过低生育率时期。谁都没有见过低生育率、老龄化的中国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这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出生人口数量变化来看,如果我们一直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不变,出生人口规模估计值的均值将从2010年的1500万人下降到2050年的900万人。如果我们在2015年允许单独家庭生二胎,那么2016年出生人口规模估计值的均值将达到1600万人左右,超过1800万的可能性很小,比不放开多100万人左右,多出300万的可能性很小。
从总人口数量变化来看,如果我们一直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不变,我国总人口数将在2023——2025年左右达到高峰,估值为13.92亿人,高峰过后,总人口的下降速度非常快,预计2050年全国总人口估计值的均值将下降到12.6亿人左右,比六普调查数据减少8000万人。如果我们在2015年允许单独家庭生二胎,那么人口总高峰将在2026—2029年左右出现,估值为14.01亿人,此后总人口数量还是会下降,估计2050年全国总人口将下降到13.02亿人左右。
允许单独家庭生育二胎,对人口总量的影响非常有限,一是因为目前单独家庭中处在育龄期中的人的数量比较少;二是因为这些人里面已经有一些人生了二胎;三是这些单独家庭里面包括双独,他们按目前的生育政策本来就可以再生一胎。所以说放开单独家庭的生育限制不会给出生人口数量带来很大的影响。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政策的影响都有个过程,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也许会有小规模的生育高峰,但是对总体出生率影响有限,即使每年新增100万左右的新生儿,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看,对总人口的影响是非常微小的,不会有太大的人口反弹,不会失控。
中国正慢慢走向老年化社会,据报道我国有2亿的老年人口,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中,这个数字还要增加,同时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现今很多80后,90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承担着过于重的家庭压力。同时,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按照人口转变规律,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必然发生,人口红利终将消失。经济发展规律也表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不可避免地从超常规转为常态。但若能有效化解、清除当前的诸多体制性障碍——如人口与生育政策、就业政策、户籍制度、城镇化、教育体制等,推进改革,则“人口红利”将可望被“制度红利”所接替。根据国内学者研究,人口抚养比为47%-50%便是人口红利期,而抚养比小于44%则为红利更高的“人口暴利期”。由此看来,2028年以后我国的人口红利将会消失,这会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对此,我们一方面应在心理和政策上做好足够的准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潜在增长率”,即通过改革获得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应对经济增长面临的新挑战。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我国人口持续低速增长。在“单独二孩”政策全面实施的前提下,到2045年达到峰值14.37亿,随后人口总量呈现下降趋势,到2050年人口总量约为14.32亿。新生育政策的调整虽产生了一个小的生育回潮,但对人口规模的影响有限,人口数量不会出现大幅增长。
第二,新生育政策使出生人口数量增加,2017年多出生了230.4万人,2050年出生人口数量由1347.2万增加到1374.2万,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超低生育水平以及未来劳动力短缺等问题,有利于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第三,“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到2050年我国老龄化水平从36.56%降到36.23%,延缓了老龄化。今后30年,我国劳动力快速下降,而生育政策调整将使新增人口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劳动年龄人口规模,2050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8.05亿增加到8.13亿。
第四,“单独二孩”可以在政策上终止“421”家庭结构,增强家庭养老照料功能,有利于提升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从预测数据上看,该政策的实施还无法在短期内明显奏效,但长期而言,不但能为中国劳动力添加动能,更能延缓中国高龄化社会的到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的。
单独二孩政策是什么
单独二孩政策适用于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一般地讲,独生子女是指本人没有同父同母、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
单独二孩政策不等于单独二胎政策,单独二孩,顾名思义就是指有两个孩子,计划生育针对的是孩子的数量,而不是胎次的数量,如果是两胎的话,则有可能出现三个孩子或者更多孩子的情况,这样便不符合单独二孩的政策。
1背景介绍
‘单独二孩政策’至迟从2007年开始,数家官方的研究机构就已接受国家人口计生委的委托,就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完善展开调研。2010年1月6日,国家人口计生委下发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思路(征求意见稿)》提到要“稳妥开展实行‘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政策试点工作。”
关于启动“单独二孩”政策,当时占主流意见的是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翟振武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制定的分省份放开的“三步走方案”:即从2011年开始,首先开放东北地区及浙江等省试行“单独”二孩政策;第二步,放开京沪等省份;第三步,在“十二五”(2015年前)内,实现全国全部放开“‘单独’生育二孩”政策。
翟振武曾在2011年4月26日应邀在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上讲解人口问题。翟的这一方案,曾得到原国家人口计生委主要领导的支持,在2010年下半年经过修改微调后曾提交国务院。
之前,以独生子女政策为核心内容的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严格推行。其间略有微调,如放开“双独二孩”(夫妻双方为独生子女,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及部分省份农村地区实施的“一孩半”政策(第一个孩子为女孩,可生育第二个孩子)等。
原国家人口计生委的统计资料表明,2011年之前,独生子女政策覆盖率大概占到全国内地总人口的35.4%;“一孩半” 政策覆盖53.6%的人口;“二孩政策”覆盖9.7%的人口(部分少数民族夫妇;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也可生育两个孩子);三孩及以上的政策覆盖了1.3%的人口(主要是西藏、新疆少数民族游牧民)。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发布,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标志着“单独二孩”政策将正式实施。
2方案实施
关于启动“单独二孩”政策,占主流意见包括“三步走方案”:即从2011年开始,首先开放东北地区及浙江等省试行“单独二胎”政策;第二步,放开京沪等省份;第三步,在“十二五”(2015年前)内,实现全国全部放开“‘单独’生育二胎”政策。
3条件标准
单独二孩政策适用于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一般地讲,独生子女是指本人没有同父同母、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
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由各地依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通过省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修订地方条例或作出规定,依法组织实施。
当夫妇俩的户籍所在的省份修订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或人大常委会作出了专门规定,允许单独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就可以按程序申请再生育了。如果夫妇俩的户口不在同一个省(区、市),只要任何一方户口所在地允许单独夫妇生育两个孩子,你们就可在那里申请再生育。[3]
4政策解读
2014年1月19日,记者从两会现场专访了青海省卫计委主任张进京,张进京告诉记者:“单独二胎”政策不等于“单独二孩”政策,目前,仍有许多群众对这两者的概念仍然混淆不清,认为“单独二胎”和“单独二孩”并无差异,其实不然。如果单独家庭第一胎生的是双胞胎或多胞胎的话,那么该家庭就不能再享受单独二孩政策,更不能再生第二胎。如果单独家庭第一胎只有一个孩子,则可以享受单独二孩政策。“二孩”,顾名思义是指有两个孩子,计划生育针对的是孩子的数量,而不是胎次的数量,如果是两胎的话,则有可能出现三个孩子或者更多孩子的情况,便不符合单独二孩的政策。
5专家观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人口政策是影响中国人口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在宏观上左右人口的变化发展趋势,而且在微观上影响涉及亿万家庭的生活和生育行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死亡率快速下降,而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上(平均每个妇女生育6至7个孩子),中国的人口增长率骤然提高。在6亿人口的基数上,60年代中国每年平均出生人数高达2700万人,每年净增长人数达到2300万人以上,人口增长率高达2.5%。70年代初期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初衷就是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经过30多年的计划生育,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人口增长率已经降到0.5%以下。在13亿人的基数上,每年出生人口1600万,净增加人数650万左右,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孩子数降到了1.5至1.6个的水平。30多年来,计划生育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极大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及人口素质的提高。
同时也应看到,今天的人口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生育率持续低于更替水平,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劳动力长期供给呈现短缺趋势,出生性别比失衡,这些导致家庭养老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所降低。为了适应已经变化了的人口形势,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需要对计划生育政策作出完善和调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单独生育二孩政策,是过去十几年以来对计划生育政策重大的、战略性的调整。政策实施后,虽然出生人数和人口总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5年内每年新增出生人数约为一两百万),但都在可控可承受范围内,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产生大的震荡和冲击。“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一是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老龄化程度(约降低3个百分点)和推迟老龄化进程,为中国应对老龄化挑战赢得更多的时间和胜算;二是能够改善劳动力老化的结构,改善未来劳动力数量供给平衡;三是改善家庭的结构,提高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顺应了群众的生育意愿。
还有人认为,应该立即全面放开二胎(孩)生育。从长期看,允许每一对夫妇都生育两个孩子,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群众的生育意愿,也能更大程度上缓解老龄化过程、改善人口结构。但是,政策的模拟和预测表明,如果立即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接近1.5亿独生子女家庭会被纳入政策范围,在现有的人口结构和生育意愿等条件下,未来人口总量会突破15亿,并且在政策施行后短期内会形成出生人数的高峰,年出生人数突破3000万,甚至超过3500万人。
综合全面地考量,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不利于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相对而言,“单独二孩”政策更加平稳、渐进、可控。但对单独二孩政策的影响也要有清醒认识。“单独二孩”政策能缓解老龄化程度和过程,但无法改变中国老龄化的趋势。应对老龄化根本之策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同样道理,“单独二孩”政策能缓解未来劳动力供应短缺的局面,但未来劳动力数量的缩减是长期的趋势。应对劳动力数量下降的根本措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再回到多生孩子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