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时候出现过哪几次大的饥荒?

我国最大的饥荒都出现在清朝,就连康乾盛世也是年年饥荒

因为康乾盛世的经济连明朝末年都不如。

以下是我找史书整理出来的。

康熙元年,吴川大饥。

二年,合肥饥。

三年春,揭阳饥。秋,交河、宁晋饥。

四年春,曹州、兖州、东昌大饥。夏,惠来饥。秋,怀远饥。冬,乌城饥。

六年,应山饥。

七年,无极大饥。

十年夏,海盐大饥。秋,临安、东阳大饥。

十一年,永康、峡江、大冶饥。秋,遂安、汤溪大饥。

十二年,乐亭大饥。

十三年春,兴宁、镇平、京山大饥。

十四年,东光饥。

十五年春,大冶饥。夏,连平饥。

十六年春,嘉应州大饥。夏,郧县、郧阳、郧西大饥。

十七年秋,曲江饥。

十八年春,真定府属饥。夏,兴宁、长乐、嘉应州、平远饥。秋,无为、合肥、庐江、巢县、博兴、乐安、临朐、高苑、昌乐、寿光大饥。冬,满城饥。

十九年春,江夏大饥。夏,大同、天镇饥。冬,万泉、遵化州、沧州饥。

二十年夏,儋州、永嘉饥。

二十一年春,桐乡饥。冬,信宜、真定、保安州饥。

二十二年春,宜兴饥。秋,单县饥。

二十三年春,济宁州、剡州、费县饥。秋,巴县、江安、罗田饥。

二十四年春,沛县饥。

二十五年秋,恭城大饥。冬, 城大饥。

二十六年,博兴大饥。

二十七年秋,蔚州饥。

二十八年春,高邑、文登饥。夏,潜江大饥。秋,龙门饥。

二十九年夏,黄冈、黄安、罗田、蕲州、黄梅、广济饥。秋,襄垣、长子、平顺饥。

三十年春,昌邑饥。秋,顺天府、保安州、真定饥。

三十一年春,洪洞、临汾、襄陵饥。夏,富平、盩厔、泾阳饥。秋,陕西饥。

三十二年夏,庆阳饥。秋,湖州饥。

三十三年,沙河饥。

三十四年,毕节饥。

三十五年夏,长宁、新安、 城饥。秋,大埔饥。

三十六年夏,广宁、连平、龙川、海阳、揭阳、澄海、嘉应州大饥。秋,庆元、龙南、潜江、酉阳、江陵、远安、荆州、郧西、江陵、监利饥。

三十七年春,平定、乐平大饥,人相食。夏,济南、宁阳、莒州、沂水大饥。

三十八年春,陵川饥。夏,婺源、费县饥。秋,金华饥。

三十九年秋,西安、江山、常山饥。

四十年,靖远饥。

四十一年春,吴川大饥。夏,沂州、剡城、费县大饥。冬,庆云饥。

四十二年夏,永年、东明饥。秋,沛县、亳州、东阿、曲阜、蒲县、滕县大饥。冬,汶上、沂州、莒州、兖州、东昌、郓城大饥,人相食。

四十三年春,泰安大饥,人相食,死者枕藉;肥城、东平大饥,人相食;武定、滨州、商河、阳信、利津、沾化饥;兖州、登州大饥,民死大半,至食屋草;昌邑、即墨、掖县、高密、胶州大饥,人相食。

四十四年,凤阳府属饥。

四十五年春,汉川、锺祥、荆门、江陵、监利、京山、潜江、沔阳、郧县、郧西饥。

四十六年秋,东流、宿州饥。

四十七年,平乡、沙河、钜鹿饥。

四十八年春,无为、宿州饥。夏,沂城、剡城、邢台、平乡饥。秋,武进、清河饥。

四十九年,阜阳饥。

五十年,通州饥。

五十一年,古浪饥。

五十二年春,苍梧饥,死者以千计。夏,长宁、连平、合浦、信宜、崖州、柳城饥。

五十三年春,阳江饥。冬,汉阳、汉川、孝感饥。

五十四年夏,临榆饥;遵化州大饥,人食树皮。

五十五年春,顺天、乐亭饥。

五十六年春,天台饥。

五十七年,广济饥。

五十八年春,日照饥。夏,静宁、环县饥。

五十九年春,临潼、三原饥。夏,蒲县饥。

六十年春,平乐、富川饥。夏,邢台饥。秋,咸阳大饥。冬,兖州府属饥。

六十一年夏,井陉、曲阳、平乡、邢台饥。夏,蒙阴、沂水饥。秋,嘉兴、金华饥。冬,怀集饥。

雍正元年夏,通州饥。秋,嘉兴饥。

二年春,蒲台大饥。夏,乐清、金华、嵊县饥。冬,英山饥。

三年夏,顺德、胶州饥。冬,惠来饥。

四年春,嘉应州饥。秋,澄阳江饥。

五年冬,江陵、崇阳饥。

七年,寿州饥。

八年夏,肥城、武城饥。冬,铜陵大饥。

九年春,肥城大饥,死者相枕藉;莒州、范县、黄县、招远、文登饥。夏,章丘、邹平大饥。冬,济南大饥。

十年,崇明、海宁饥。

十一年冬,上海、嘉兴饥。

十二年秋,武进大饥。

十三年秋,庆远府属大饥。冬,垣曲饥。

乾隆元年夏,海阳饥。

三年秋,平阳饥。

四年春,葭州饥。夏,砀山饥。

五年,巩昌、秦州、庆阳等处饥。

六年,甘肃陇右诸州县大饥。

七年春,山阳饥。夏,宜都饥。秋,亳州饥。

八年春,南昌、饶州、广信、抚州、瑞州、袁州、赣州各府大饥。夏,天津、深州二十八州县饥。

九年,高邑大饥。

十年,正定、赞皇、无极、 城、元氏等县饥。

十一年春,沾化饥。夏,庆云、宁津饥。

十二年,曹州、博山、高苑、昌乐、安丘、诸城、临朐饥。

十三年春,曲阜、宁阳、济宁、日照、沂水饥。夏,福山、栖霞、文登、荣成饥,栖霞尤甚,鬻男女。

十四年春,安丘、诸城、黄县大饥,饿殍载道,鬻子女者无算。

十五年秋,广信饥。

十六年春,福山、栖霞饥,民多饿死。夏,南昌、广信饥。冬,建德饥。

十七年春,全州饥。夏,同官、洵阳、白河饥。冬,房县饥。

十八年春,庆元饥。秋,郧县饥。

十九年,罗田饥。

二十年,溧水、通州饥。

二十一年春,青浦、东流、湖州、石门、金华饥。夏,沂州、武城饥。冬,济南府饥。

二十二年夏,博白饥。秋,掖县饥。

二十三年春,翁源、苍梧饥。夏,日照饥。

二十四年秋,陇右诸州县大饥。

二十五年,平定、潞安、长子、长治、和顺、天门饥。

二十六年,江夏、随州、枝江饥。

二十七年春,济南饥。夏,枣强、庆云饥。

二十八年夏,永年、永昌大饥。

二十九年秋,东光大饥。

三十年春,桐庐饥。秋,吉安、广信、袁州、抚州饥。冬,威远饥。

三十一年,济南、新城、德州、禹城饥。

三十二年冬,池州大饥。

三十三年夏,沂水、日照大饥。

三十四年,溧水、太湖、高淳饥。

三十五年,兰州、巩昌、秦州各属大饥。

三十六年夏,会宁、肥城大饥。秋,新城、宁陕 饥。

三十八年秋,文登、荣成饥。

三十九年秋,秦州、镇番大饥。

四十年,溧水、武进、高邮、南陵大饥。

四十二年秋,陆川饥。

四十三年,全蜀大饥,立人市鬻子女;江夏、武昌等三十一州县饥。

四十四年春,南漳、光化、房县、随州、枝江饥。夏,秦州属饥。

四十五年秋,江陵、保康饥。

四十七年,滦州、昌黎、临榆饥。

四十八年春,黄县饥。秋,绥德州饥。

四十九年春,葭州饥。夏,来凤饥。

五十年春,宜城、光化、随州、枝江大饥,人食树皮。夏,章丘、邹平、临邑、东阿、肥城饥。秋,寿光、昌乐、安丘、诸城大饥,父子相食。

五十一年春,山东各府、州、县大饥,人相食。

五十二年,临榆大饥。

五十三年秋,文登、荣成饥。

五十四年夏,宜都饥。

五十五年秋,禹城饥。

五十六年,邢台等八县饥。

五十七年,唐山、宁津、武强、平乡饥,民多饿毙。

五十八年春,常山饥。

五十九年,清苑、望都、蠡县饥。

六十年春,蓬莱、黄县、栖霞饥。夏,麻城饥

以前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是怎么解决饥荒问题的?

1959-1961年的大饥荒可谓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痛点,三年久旱,赤地千里,稀见炊烟,遍地饥号。

当时,中国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1952),取消了土地的私有化,实行农民集体生产,且生产出的粮食由公社存储,并于每年的11月按规定的比例上缴中央政府。剩下的粮食用来做大锅饭养活农民,农民也不再享有生产报酬 。由于整个粮食生产、分配和消费环节全部受中央政府控制,且农民迁移受到限制,只能依赖自己所在的生产地区剩下的粮食获得生存,然而1959-1960年间很多地区的粮食生产总量大幅下滑,再加上中央的粮食采购比例并没有及时做出调整,使得采购后,各个地区上剩下的粮食难以维持人民的基本生存,引发了严重的饥荒,约有1650至4500万农村人口死于这场浩劫。面对这场袭来已久的灾难,中央政府并未及时应对,直到1960年的夏天,中央政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采取应对措施,将大量城市劳动力移至农村(上山下乡)来填补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失,挽救农村的生产;输送大量的粮食到农村;政府采购的水平大幅下调等,最终遏制了饥荒。

中国历史上的大饥荒各发生在什么时代

中国历史上的大饥荒各发生在什么时代

发生在1959年至1961年期间。

根据《中国水旱灾害》归纳,在1949-1990年的长时期内,“全国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hm的有23年,成灾面积超过1000万hm的重旱年有12年,成灾面积超过1500万hm的大旱年有5年,按成灾面积大小。

依次为:1961年、1978年、1960年、1988年和1989年……受旱率超过15%和成灾率超过5%的有15年,包括1972年、1976年及1959-1961年、1978年-1982年和1985年-1989年等3个连续年段。

受旱率超过20%和成灾率超过10%的有6年。

分别是1960年、1961年、1978年、1986年、1988年、1989年”。

可见,1959-1961年属于该序列的重旱和特大旱年,成灾面积名列前茅,而在建国初期17年(1950-1966年)的统计里,该时段的受旱面积、成灾面积、粮食减产量、受旱人口的统计数值,则更居于首位。

扩展资料

1959-1961年的大饥荒可谓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痛点,三年久旱,赤地千里,稀见炊烟,遍地饥号。

当时,中国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1952),取消了土地的私有化,实行农民集体生产,且生产出的粮食由公社存储,并于每年的11月按规定的比例上缴中央政府。

剩下的粮食用来做大锅饭养活农民,农民也不再享有生产报酬。

由于整个粮食生产、分配和消费环节全部受中央政府控制,且农民迁移受到限制,只能依赖自己所在的生产地区剩下的粮食获得生存。

然而1959-1960年间很多地区的粮食生产总量大幅下滑,再加上中央的粮食采购比例并没有及时做出调整,使得采购后,各个地区上剩下的粮食难以维持人民的基本生存,引发了严重的饥荒,约有1650至4500万农村人口死于这场浩劫。

面对这场袭来已久的灾难,中央政府并未及时应对,直到1960年的夏天,中央政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采取应对措施,将大量城市劳动力移至农村(上山下乡)来填补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失,挽救农村的生产;输送大量的粮食到农村;政府采购的水平大幅下调等,最终遏制了饥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年困难时期

闹饥荒的年代是哪个年代?

闹饥荒的年代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1959-1961年的大饥荒可谓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痛点,三年久旱,赤地千里,稀见炊烟,遍地饥号。

年代,将一个世纪以连续的十年为阶段进行划分的叫法,通常适用于用公元纪年。每一世纪中从“零”到“九”的十年,如1990~1999是20世纪90年代。

需知:

根据《中国水旱灾害》归纳,在1949-1990年的长时期内,“全国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hm的有23年,成灾面积超过1000万hm的重旱年有12年,成灾面积超过1500万hm的大旱年有5年,按成灾面积大小,依次为。

1961年、1978年、1960年、1988年和1989年……受旱率超过15%和成灾率超过5%的有15年,包括1972年、1976年及1959-1961年、1978年-1982年和1985年-1989年等3个连续年段。

受旱率超过20%和成灾率超过10%的有6年,分别是1960年、1961年、1978年、1986年、1988年、1989年。

闹饥荒的年代是哪个年代?

闹饥荒的年代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1959-1961年的大饥荒可谓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痛点,三年久旱,赤地千里,稀见炊烟,遍地饥号。

年代,将一个世纪以连续的十年为阶段进行划分的叫法,通常适用于用公元纪年。每一世纪中从“零”到“九”的十年,如1990~1999是20世纪90年代。

先期定义与世纪划分方法相同,即每个世纪每十年为一段,第几个十年即为第几个十年代,首年为年代之首。此种并无一十年代和十十年代,而以世纪初和世纪末表示,比如1901~1910是20世纪第一个十年,1981~1990是20世纪第九个十年,1991~2000是20世纪最后一个十年。

位数对齐的80s、90s这种方式,即将相同位数年代,1980~1989定为20世纪80年代,1990~1999定为20世纪9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