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砂艺人唐志平现代紫砂壶装饰制作工艺手法

宜兴紫砂文化传承千年,随着一代代紫砂匠人在传统技艺上守古创新,紫砂制作技艺越发精湛娴熟,一起了解下紫砂壶装饰手法的制作吧!

​①陶刻装饰

陶刻是用刻刀(钢刀或竹刀等)在未烧制的紫砂壶体表面刻上文字或 图画,进行装饰的一种技法。主要包括“印刻”和“空刻"两种。其 中“印刻”也称为刻底子,清刻。是用过刀法依据墨稿在壶坏体上镌 刻,并保留笔势原貌。

②印纹装饰

用常见的回纹线、菱形纹、缠枝纹、如意形纹、子母线等线条组成的

各种符号表达出某种涵义,常在壶肩或壶盖的周边以装饰。在具体设 计时分印板和印章两种方法。

印板法是在模板上刻好设计的纹样图案,然后再用泥片在印板上压

印,将压印的纹样泥片镶接成型,制成砂壶;印章法是把装饰图案刻 在印章上,然后在壶盖、壶肩等部位重复排列压印,如回纹、缠枝纹 等装饰图案。

③泥绘装饰

在己经完工、但尚有一定湿度的泥胚上,用其他色泥或本色泥描绘的 山水、图案、文字等的装饰技法。

分彩绘和堆绘形式,彩绘画出来的效果是平面的色彩效果,以秀丽雅

致粉润柔和见长,堆绘是有一定厚度层次的画面,是此种技法是从漆 器堆雕工艺方法中借鉴而来,完成后具有浅浮雕、薄意雕的效果,常 以中国画构图形式作山水图、花鸟图及诗词文字,恰似一幅典雅古朴 的立体书画艺术品。

常用白泥和本山绿泥绘制,黑料绘制则色泽对比鲜明。

④绞泥装饰

将不同色彩的各种泥料掺合,以达到饱和自然的地步,形成自然花纹,

似木理纹、小波纹、花石纹、蝴蝶纹和流云纹等,可使壶体让呈现出 或抽象或具像的神奇效果。

绞泥技法在唐代瓷器上就有运用,漆器的“犀皮”技法也类似。但由

于各种泥料的收缩率不同,烧制时要注意控制到合适的温度,否则绞 成的图纹等的边缘易碎裂,制成此类壶的技法不易掌握。

⑤捏塑装饰

借鉴瓷器的堆塑手法,从玉器、石雕的韵致,竹刻木雕的精细,利用

紫砂泥可塑性强的特点,在壶身上捏、雕、琢成具有象形物品的装饰 手法。

常见的题材有竹节竹叶、葡萄藤、蔬菜瓜果、梅枝梅花、可爱的松鼠、

小青蛙等等。在具体的装饰手法中,一般除了用本色壶泥制作之外, 也用多种天然泥色相配合,或用化妆土装饰,使壶艺更具“像生”艺 术之美感。

⑥贴花装饰

贴花装饰多是制作花叶、花朵等作为花货造型壶的附件,用泥浆粘贴

于装饰部位,如用壶本色泥贴花,沉静质朴;用异色泥贴花,烧成后 对比鲜明,鲜艳夺目。

贴花装饰应视题材和不同装饰效果而定。

⑦描金装饰

紫砂描金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所谓描金,原先是用在漆 器中的最常见的方法,一般在髹漆表面,用金粉描绘。

紫砂借鉴移植这种方法,直接在茗壶胎体上以真金研磨的金彩粉饰于 事先设计布局好的图案上。

它运用多种手法,加绘金彩,融诗、书、画、铭为一体,技法娴熟,

画意清逸典雅,用笔刚劲流畅,绘画精确工整,诗画相配,显得庄重 典雅

⑧点彩釉装饰

紫砂壶点彩装饰工艺:在素烧好的紫砂壶上,不施底色,用釉彩直接 在壶体作绘画等装饰,再入炉窑经300〜900°C第二次烧成。始于清 初康熙年间,是吸收瓷器的釉彩装饰工艺而发明的紫砂壶装饰方法。

⑨其他装饰手法

包金(银): 紫砂包锡装饰,包金、包银、包铜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

技法之一。 清中期朱坚(石梅)精于此术。常见形式有壶体全包或壶体包锡,嘴把 镶金、镶玉、镶红木等

铺砂:铺砂是指紫砂坯体在制作过程中,把不同泥色的砂粒采用铺、点、撒等方法,施于尚有一定湿度的坯体表面。再借助工具将砂粒嵌 入坯体表层。铺砂主要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使烧成后的紫砂器表面 铺入的砂点和胎质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嵌镶银(金): 紫砂金银丝镶嵌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它是

在紫砂胎体上布局镶嵌图案纹饰,将需要镶金嵌银的图案雕刻绘成并 抽金银丝细槽线,在紫砂坯体经高温锻炼后,才进行镶嵌。

二、紫砂壶的鉴定

对于紫砂壶的鉴定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造型

对于紫砂壶的鉴定,首先要明确各个时期砂壶造型的特点,以及演变发展的规律。其造型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素壶:不带装饰的光货,这是最见设计者工夫的作品。

现代紫砂艺术(紫砂艺术鉴赏)

第二类是仿真:仿动物、植物的花货。

第三类是筋纹造型:其特点是在光货的基础上出有各式的棱角,多在嘴和把手处出筋。

紫砂壶的造型明代的式样较少,多为圆形、筋纹形风格古拙、圆浑。壶体偏大多提梁,有硬提软提之分,无足宽平底,光素而少华丽,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清代初期砂壶造型出现了专供宫廷、皇家使用的精工细琢的宫廷壶,造型多以自然形和几何形为主。另外一些民间实用型壶类壶型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

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砂壶造型、款识增多,附加的装饰也多,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在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创新。

(二)胎质

紫砂壶的胎质具体地说就是泥料。不同时期的泥料有着不同的泥质,而不同的泥质呈色肌理都是不尽相同的。

明代时期紫砂使用的泥料内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是粗糙的,这是当时的炼泥陶洗技术相对落后的原因。据有关资料表明,明代紫砂泥料的目数为25-30目,而清中期为55-60目,到了近现代为100-120目(目数是泥料的精炼程度)。目数越低,颗粒越粗,孔隙度也越大,用手指弹击声音沙哑、发闷。明代的砂壶表面均无光泽度,由于多是墓葬出土物,胎体吸收了地下的水湿气,表面失光。1965年南京市中华门外明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的壶,是我国目前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此壶的泥料与1976年羊角山遗址所出的残器相同,泥料很粗,接近缸胎,有生烧和火疵现象。由于是与缸类一同入窑烧制,所以壶身局部都沾有少量的釉泪。

明代制壶的泥料只是将最初用来制作大缸大瓮的泥料略加澄炼而已。杂质较多,所以器物表面很粗糙。到了明末清初泥料仍较粗糙,大多含有闪亮的云母,胎壁也较厚实。

清代泥料澄炼工艺总体有所提高,出现了紫砂细泥。

清中期制作的壶胎骨坚致,色泽温润,晚期泥质仍坚致但色泽不如中期温润显得干枯。我们对于泥料辨认,在紫砂壶的断代认识上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另外,从泥色上也有区别。明代的泥色多紫色、红色(大红袍),而清代的泥色则较多,除了以上两种外,还多见一种在紫砂泥中夹有梨皮似小点的紫砂,称为”梨花点”或”桂花沙”,前者较后者粗,也有人将它们统称为”梨皮”。”梨花点”清代早期多见,而”桂花沙”则在雍正、乾隆时期多见。

民国以后,紫砂的色彩多了起来,如墨绿、黑色等。而现代的紫砂壶讲究原料与颜色造型一致,如仿青铜器造型,就用仿古铜颜色的泥砂制作。紫砂壶由于经常把玩磨擦,久而久之,就会有一层光亮面,俗称”包浆”。这也是我们鉴别工作当中鉴别时代远近的一种辅助手段。

(三)制作工艺

制作砂壶的成型工艺,在各个时期都有所不同。这些工艺范围还包括了烧窑的方法、烧成气氛、窑炉结构、燃料等诸多方面。这些外在的因素都会在成品上或多或少留下时代痕迹,因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断代认识的凭据之一。

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到了晚明的时候,时大彬创造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触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了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盖与钮的相接触有时也会这样处理。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反将壶放在同窑的缸中套烧,所以经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壶的内壁也薄厚不一。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所以其胎质较为疏松。

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将泥片镶接而成,所以壶胎厚薄比较均匀,制作也比较精细,其壶底多有放射状痕迹。另外也有制壶大家仍坚持以手捏制为主,如陈鸣远、杨彭年等人,他们所制作的壶已达到炉火炖青的境界,一般人是望尘莫及的。

清早期的壶嘴为单孔,晚期为多孔,清中期以前的壶均为手制,到了清末就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著名紫砂学家顾景舟先生在谈到紫砂鉴定时曾讲过”成型手法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每个制壶家作壶嘴及壶把的方法不同,都有个人的风格。到了近现代则采用注浆成型,壶身略加修饰就极为光润,而此时期的砂制细如膏泥,器物的里外极其规整,当然手感也极好。

(四)款识和铭刻

紫砂制品上的款识和铭刻是指刻、印、划在砂壶表面起装饰作用的文字,用以表明它产生的年代、制作者和使用者等诸多因素,这同样是断代认识上应当借鉴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刻款铭字的部位和方法都有所不同。

在紫砂制品的书体上,明代都为楷书,到了清代早期楷书、篆书并用,而后期则以篆书为主。在紫砂壶的盖内、壶底或把根处都刻有制壶人的落款。许多研究人员和紫砂爱好者、收藏者都十分重视器物上有没有名家款识,就像人们见到一件精美绝伦的瓷器首先要翻过来看看底部有没有官窑款识一样,认为凡是没有书款的作品其艺术价值是要大打折扣的。

但是故宫博物院旧藏的紫砂壶则是个例外,藏品中尤其是前期器物许多都没有款识,不能以有无款识而论其价值。这些无款器物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程度与紫砂大家陈鸣远、项圣思、惠逸公、邵友兰等名家款的作品相比绝对没有丝毫的逊色,相反有些则更胜一筹。由于紫砂艺人印章材料坚固,名人的印章一般可以沿用若干年,甚至终生都在使用,应该说印章款的鉴别是判断作者的直接依据。但也不尽然,这里要从两点去说明:

其一,名师故去之后,他的家人、门徒仍然可以继续使用其遗存的印章。

其二,仿制得惟妙惟肖的名人印章和仿制名家砂壶是同步而生的,对于高水平的仿品,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判断上的失误,印章的真伪固然是一个方面,但也不是全部的,还必须综合其他方面如器型、泥质、泥色、工艺、装饰等来加以认识,才不至于在工作中出现偏差。

(五)从风格品位上判断

关于紫砂壶的风格品位是与其他门类的工艺美术作品共通的。紫砂艺师根据可塑性极好的泥料,随心所欲地捏塑出各种造型的制品,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另外在同一时期的艺术师们可以制造出品位不同的作品,那些只有具备时代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才可称得上艺术层次的上乘之作。

名家茗壶的制作,其高矮的比例、线条的转折都恰如其分,多一分就俗气,差一点就平庸,线条曲弧有时全凭作者的感觉去控制,这种感觉来源于本人的艺术修养和长期的实践经验。

我们在鉴定传世的名家作品,特别是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砂壶,首先要掌握的是这些名家所处时代的基本特征与风格,作品中有没有那个时代的气息与烙印,还必须综合考察作者一贯制作风格与品位。

从近现代的伪作来看,多数是属于技精而缺乏韵味,而壶的神韵是艺术生命所在。不同名家的艺术风格是我们鉴定作品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历史上同一位名家制出的三个不同造型的壶,即使从表面上看好像不一样,但要仔细观察其壶的外弧线柄的曲度,流与颈的角度,就会发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这一点看就同一位艺师而言,他的壶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精深,虽然不同时期会略有变化,但成型的线条与细微之处的处理方法,就像一个人的笔记一样,基本上已成为一种习惯,技法和风格都是一致的,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异。而仿品只能仿其形,形似而神不似的茶壶,不过是用泥巴捏出来的用具而已。

名人茗壶第一不可以逾越出他生活和创作的时代,第二必然体现他一贯的壶艺特点,展现出高品位、高层次的思想内涵和制作水准,否则就有伪作之嫌,从造型、作品的风格品位去认识作者,这个方法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的鉴定也是切实可行的。

综上所述,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紫砂壶在造型、工艺手法、款识以及泥料装饰方面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我们在掌握一般规律的同时,也要考虑其特殊性。有些名家往往出人意料的显示出本人的全面性,例如陈鸣远,他的壶以自然仿生的花货为主,也有光圆的几何形,其风格多变、格调高雅,富有文人气息是陈鸣远紫砂壶的最大艺术特色。

随着紫砂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收藏紫砂热潮的风起云涌,仿品也是越来越多,而且仿得也是越来越精。面对目前这种状况只要我们在工作中掌握鉴定紫砂壶的基本知识,通过造型理清时代的脉络,了解各个时期各家作品的不同风格及工艺手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层次,就一定能去伪存真,还古代紫砂壶的本来面目。

三、怎样判断一把紫砂壶是否具有收藏价值?

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紫砂壶的收藏,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收藏到一把适合收藏的紫砂壶,面对鱼龙混杂的紫砂壶收藏市场,怎样才能挑到适合收藏的紫砂壶呢?

怎样判断一把紫砂壶是否具有收藏价值:

市场上的紫砂壶千姿百态,各有特点,有的宣称是大师名作,价格高达百万;有的则称泥料、做工好,最贵的也就几百元。由此不少紫砂藏友会有这样的疑惑:紫砂价格差别悬殊原因何在?难道只要是大师的作品价格就一定会高的离谱,甚至比普通艺师的高出百余倍?

(1)紫砂价格相差悬殊的原因分析

在一般人眼中,同样外形的紫砂壶有的价格几十元,有的几千甚至上万元,这很难理解。决定紫砂壶价格的因素主要是时代、泥料和工艺。时代上,比如清宫的紫砂壶,凝聚着历史,多是大师的精品,价格自然不菲,拍卖到几十万、上百万元不足为奇。

(2)对于现代紫砂壶而言,撇开工艺不说,材质也很重要紫砂已经是一种稀缺资源了,几十元的紫砂壶可以肯定地说,要么用的原料是沙锅泥等低档泥料,它的颜色油亮,呆板。要么用的是掺了化工原料的泥料,茶壶有异味,茶叶入壶,泡一小时后,茶水变色。

真正的紫砂壶所选用的泥料是产于宜兴丁蜀镇的紫砂泥,其主要矿物为石英、粘土、云母和赤铁矿。好的紫砂壶越擦越润。

(3)怎样看紫砂壶的工艺

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在于你去把玩它,能够与心灵相通,获得一种平和的愉悦。这源于它的工艺,不同的制壶大师总是赋予作品独特的气韵与灵魂。

对于初涉紫砂的藏友而言,鉴赏的基本原则是作品是否精良。比如,壶嘴与壶身的连接是否浑然一体,壶把的弧度一定要柔和、顺势。转动壶盖,口盖摩擦声音柔和,壶口边沿薄厚一致,沿内表面上下齐整,等等。当然,把玩久了,就得鉴赏紫砂壶蕴含的神韵。

(4)紫砂壶的造型和胎质,以及工艺风格是否相符等角度去判断例如,清代早期的紫砂壶造型多为自然形和几何形,明朝,紫砂壶的胎质较粗,而到清中期,紫砂的胎骨坚致,色泽温润。

另外,由于生产的朝代不同,紫砂的工艺痕迹也非常明显。例如,明中期的紫砂壶多为手工制作,因而壶的内壁上往往留有指纹痕迹。到了明晚期,由于借助了木质模具,紫紫砂壶内壁的指纹就非常少见了,但会出现一些削刮的痕迹。清代,一般采用打泥片的形式制作紫砂壶,因而紫砂壶的胎壁厚薄十分均匀。

(5)佳品紫砂泥是升值保证

紫泥中的上品“底槽青”泥的储藏量也日渐稀少,绿泥属于紫砂泥原矿中比较稀少的泥料。

收藏紫砂壶,一定要多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以防陷入紫砂艺术收藏三大误区。一是“土”的误区。过去人们认为用紫砂壶泡茶最好,不失茶的原味。因为宜兴的紫砂泥料烧制后具有双重气孔结构,吸水率高,具有一般陶瓷品所缺乏的透气性。现在陶艺普及,不少人将紫砂泥料误认为就是一般紫色土或配制出来的“紫砂泥”,用这种原料做出来的“紫砂壶”显然在泡茶功能上是没有优势的。二是“老”的误区。许多人以为紫砂壶越老越好,专门藏旧壶、老壶,因此造成市面上作旧的假壶横行。其实,衡量一把紫砂壶收藏价值高低的关键还是看艺术价值,并非一定是越老越好。三是“色”的误区。宜兴紫砂泥由于其矿区、矿层分布不同,其天然色泽多达几十种,非常奇妙。天然紫砂泥质有红泥,或称朱砂泥、紫泥、本山绿泥(呈米黄色)、天青泥(堪称泥中黄金,出矿时呈绿颜色,十分难得)等。但现在不少制壶者为了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在陶土里随意添加化学原料,最后制作出来的壶色彩虽艳,但泡出的茶却对身体有伤害。

正宗宜兴紫砂壶有五大特征:一、紫砂器使用的时间越长,器身就越光亮,这是因为茶水本身在冲泡过程中也可以养壶。二、紫砂器的冷热急变性好,既可以放到火上烧,也可以在微波炉中使用而不会爆裂。三、传热慢,而且保温,在使用时无烫手之感。四、坯体能吸收茶的香气,用常沏过茶的紫砂壶偶尔不放茶叶,其水也有茶香味。五、紫砂壶的泥色与经常冲泡的茶叶有关,泡红茶时茶壶会由红棕色变成红褐色,经常泡绿茶时,砂壶会由红棕色变成棕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