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然若揭意思 昭然若揭是什么意思
1、昭然若揭,形容真相毕露,所有一切都已显现了出来
2、昭然若揭,汉语成语,拼音zhāo rán ruò jiē。
3、出处:《庄子·山木》: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4、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已经很明白。
5、近义词:彰明较著、众目昭彰。
6、反义词:真伪莫辨。
昭然若揭是什么意思
昭然若揭[zhāo rán ruò jiē]:昭然:明显、显著的样子;揭:原意为高举,现也指揭开。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出处:《庄子·达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白话释义:明显的就像是披星戴月般的行走。
例句:他心里打的什么算盘,到现在已经昭然若揭了。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众目昭彰[zhòng mù zhāo zhāng]:昭彰:明显。大家都看得很清楚。
白话释义: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在你家里搜出人腿来,众目昭彰,一传出去,不到得轻放过了你。”
白话释义:在你的家里面搜出来了一条人腿,大家都看的很清楚,一旦传出去,一定不会轻易的放过你。
例句:这事众目昭彰,你不必强词夺理了。
2、彰明较著[zhāng míng jiào zhù]:彰、明、较、著:都是明显的意思。指事情或道理极其明显,很容易看清。
出处:《史记·伯夷列传》:“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白话释义:这更加是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的东西。
例句:盛昱甚至在严劾崇厚的奏折上,彰明较著地指出,沈桂芬应该联带负责。
昭然若揭的意思是什么 昭然若揭的释义
1、昭然若揭,汉语成语,拼音zhāo rán ruò jiē,形容真相毕露,所有一切都已显现了出来。
2、辨析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已经很明白。
近义词:彰明较著、众目昭彰。
反义词:真伪莫辨。
3、典籍
《庄子·山木》: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求成语昭然若揭的意思
昭然若揭(
zhāo
rán
ruò
jiē
)
解
释
像举着太阳、月亮走路那样明显。后用“昭然若揭”
指真相或含义非常明显。
昭然:明显、显著的样子;揭:原意为高举,现也指揭开。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出
处
先秦·庄周《庄子·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词
示
例
清·吴棠《杜诗镜铨》序:“读诗者,息众说之纷拿,仰光焰之万丈,而杜公真切深厚之旨,益~焉。”
近义词
昭然若揭、彰明较著、众目昭彰显而易见
反义词
真伪莫辨
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什么意思
“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指的是司马昭的野心十分明显,路人都知道。“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一般用于指阴谋家的野心昭然若揭。三国时期,魏臣司马昭继承父兄留下的权势,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魏帝曹髦用“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来形容司马昭的野心。
司马昭的介绍
司马昭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还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正元二年(255年),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
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葬于崇阳陵。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昭然若揭是什么意思及用法
昭然若揭,汉语成语,拼音是zhāo rán ruò jiē,意思是形容真相毕露,所有一切都已显现了出来。出自《庄子·达生》。
昭然若揭意思
昭然:明白的样子;揭:高举。形容坏事、坏心思清清楚楚地显露出来。
《庄子.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后以“昭然若揭”形容真相毕露,清清楚楚。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子误子之误,昭然若揭矣。”
昭然若揭用法
出处
《庄子·山木》:“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已经很明白
示例
承电示撤消军院,爱国之忱,~。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七七回
成语辨析
【近义词】彰明较著、众目昭彰
【反义词】真伪莫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