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臊子是什么?

一:肉和饺子的主料;1.先买500克碎牛肉(像绞肉机做肉丸)2、或者带肉皮的五花肉(绞肉机绞成肉酱)。

3.做法:先将锅里的油加热至六成,油熟时放入牛肉末,油炸好后放入盐约10至15克,五香粉约15克,辣椒粉约75克,红醋约100至150克。煮几分钟,放入容器中备用。

二:素馅饺子的主料;1.将100-150克胡萝卜切成8毫米见方,150克豆腐干切成6-8毫米见方,1-2根葱切成15-20毫米长,50-100克韭菜切成15-20毫米长。

2.前一天晚上,泡了15克干黄花和15克干黑木耳。第二天洗净,去茎去根,将黄花菜切成15mm长(mm),黑木耳用手撕成小块。这时候再加入六种黄花菜和黑木耳,用水泡好。

3、素水饺的做法,将油烧开放入胡萝卜丁,(胡萝卜先烧)翻炒至软,(将黄花菜、豆腐丁、黑木耳倒入锅中一起翻炒,放入酱油10克左右,加适量盐翻炒2分钟左右,两分钟后放入容器中备用。

三:红汤;1.将锅里的水烧开(开水就可以了),加入少量盐,少许鸡精,醋100到150克左右,辣椒油30克左右。红汤可以煮几分钟。(愿意的话可以放点油)

2.煮好白水后,放下面条,煮熟,捞出,用冷水泡。取出后放入热汤锅,放入碗中,先放入菜饺,再放入肉饺,再放入红汤和醋,再放入面汤,再放入蛋皮、葱花和韭菜筷子,即可食用。

以上方法和手段,仅供大家参考。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可以添加不同地区的调味品,方便大家。

二、臊 字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

sāo

<名>

(形声。从肉(月),(sào)声。本义:腥臊) 同本义 [foul smell]

臊,豕膏臭也。——《说文》

犬赤股而躁臊。——《周礼·内饔》

其臭臊。——《素问·金匮真言论》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楚辞·涉江》

狗若如此,其肉臊恶。——《礼记·内则》疏

鼻辨芬芳腥臊。——《荀子·荣辱》

又如:腥臊(动物体上散发的一种难闻的气味。也比喻为臭恶的小人);臊腥(臭恶的气味);臊秽(腥臭肮脏的气味);臊根(男性生殖器);臊膻(腥膻之气)

sāo

〈形〉

丑恶的 [scandalous]

臊声布于朝野。——《北史·抱老寿传》

其政腥臊。——《国语·周语上》

又如:臊声(丑闻);臊子(臭货)

另见sào

sào

〈动〉

害羞;羞辱 [bashful;shy]。如:臊眉耷眼(形容羞愧的样子);臊皮(寻开心);臊脸礼儿(形容礼薄,让人不好意思拿出);臊臊牌(难看)

臊:也指女性形为放浪,不守妇道 〔-货〕

三、臊子是啥东西

臊(sào)子面是中国西北地区汉族传统面食、著名西府小吃,以宝鸡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在陕西关中平原及甘肃陇东等地流行。臊子面历史悠久。其中也含有配菜比如豆腐,鸡蛋等,做法简单。在《水浒传》第三回:“奉着经略相公钧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这里的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

臊子——万能的面酱,也就是臊子。

臊子是一种特殊的做法,多用于吃面,香和回味无穷是它一大特色。

臊子做法其实不难,其实就是将肉切丁,加以各种调料,香醋,辣椒等炒制而成的。

四、老臊子是什么梗呀?

老臊子是河北的方言,老师的口头禅。关系还‌‌‌‌‌‌不错的人之间的称呼,有点损又有点亲近的。

梗的词语来源

“梗”系讹字,正字应为“哏”。但是其实“梗”这个意向是台湾人以讹传讹,人云亦云误传出来的。台湾相声瓦舍的著名演员冯翊纲先生就曾指出过这个问题:“我花了许多时间,费了许多口舌,折了许多秃笔,好不容易将‘行头’二字拉回轨道。

现在又来了,什么是梗?如同‘行头’一样,梗是从既有的名词误念,误写的结果。哏哪!笑话,或形容好笑的人或事。什么是梗?谁开始的?想学人用专有名词,却念错也写错,没水平的东西。

当代优秀的华语小说家、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硕士、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讲师张大春先生也在公开发表的报纸上指出了这个问题:“以传播媒体的现况推之,我可以更大胆地估计:就是出于电视公司听写字幕的人员无知的创造。

无知、懒惰且望文生义的不只是这些听写字幕人员,还有上节目以及看节目的演艺人员、名嘴和传媒受众。

五、老臊子成不要脸来?

这个肯定是特别惹你生气了才能发出这样的问题来。老少子。成不要脸了就是这个老人特别不要脸的就是这个意思。

六、臊子面到底为何叫臊子

臊子,也就是吃面条的时候在面条上浇的卤儿。陕西人一般都说臊子,而不说卤儿。

关于"长命面"所以会改称"臊子面"的事,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岐山有户人家娶了一个美貌、聪明、勤快、伶俐的媳妇。新媳妇到婆家的第二天,为全家做了一餐面条,一家人食后无不称赞面条滑爽鲜美。后来,她的小叔考中了官职,请同窗好友到家作客,便请嫂子为大家做最拿手的面条款待客人,大家吃后都赞不绝口。从此,"嫂子面"就出名了。因为这种"嫂子面"上必须加臊子为浇头。所以人们也把它称作"臊子面"。据史实,臊子肉出现在北宋时期,《梦粱录》上记载有专门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铺。但当时是否已经出现"臊子面",还不得而知。到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记下了"臊子肉面法",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臊子面"至少在高濂写此书前,就已经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