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锡的人文历史有哪些?

无锡有3000年的历史,据《史记》记载,商朝末年,周太王长子泰伯及其弟仲雍从陕西来到这里定居,建“勾吴”国,这就是无锡建城的开始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66年)封仲雍后人周章为吴君,吴国随之建立。战国末年,无锡成为楚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无锡县。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无锡县为有锡县。东汉建武年间复称无锡县。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无锡县。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县为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合并为一,复称无锡县。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

无锡以江南文明的发源地彪炳史册。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建无锡充满了温情和水。无锡地处江苏省南部,太湖之滨,北临长江,南接浙江、安徽两省,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地形为平原地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全市总面积465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1632.70平方公里,下辖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市和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郊区、马山区、新区六个区。人口430万,市区约92万,目前发展为轻工、纺织、电子、化工、机械等工业的中等城市.

无锡的经济发展有深厚的基础,在唐武则天时,无锡就是重要的漕运之地,在明朝,织布、陶瓷、制砖等手工业非常发达。明弘治年间,无锡的手工织布业繁兴,成为“布商云集、布行如列”的布码头。闻名的布码头,和汉口的船码头、镇江的银码头齐名,清后期无锡和九江、长沙、芜湖合称为“中国四大米市”,无锡的稻米质地优良,尤其是太湖边的香米,粒粒如玉,既香又糯,被列为皇室贡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国民族工商界的代表人物荣宗敬、荣德生先生率先在家乡开办了中国首批民族工业,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样地之一而载人史册。到三十年代,无锡已发展成为拥有300多家工厂的新兴工业城市。从此,无锡便以“小上海”称誉海内外。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无锡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绽开了“乡镇企业”这一工业新花,无锡又在中国的经济史上添上了“乡镇工业创始地区”的辉煌一笔。

无锡方言属吴方言。吴方言习惯上称吴语。无锡方言随着社会、历史的长期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无锡的标志:88米的灵山大佛、锡惠的文光塔。

无锡溪水条条,自古城南最美,据说,此河为东汉名士梁鸿所开,故无锡又称“梁溪”。

无锡市,东距上海市128公里,西离南京市183公里,沪宁铁 路横亘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水陆空交通便捷。

无锡市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无锡境内地势平坦,间有低山残丘,河流湖泊纵横 交织,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

二、无锡一些地名的由来(阳光城市花园附近的)

阳光城市花园这一片都属于金星街道。名字跟古代历史没什么关系,是改革之后取得,比较现代化。不像南长啊清扬这些街道都是有点故事。

金星街道:

9个社区:中桥社区、中南新村社区、中联新村社区、金城新村社区、翠园新村社区、中北社区、中星苑社区、芦东社区、芦西社区。2004年2月,由原中桥街道整建制与原芦庄街道金城路以北区域合并组建金星街道。

无锡一些地方名字的由来:写不下了,更多见附件

无锡 来源于战国黄歇 “立无锡塘,治无锡湖”。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以湖名作县名称,名无锡县。

金匮 世传晋代郭璞曾埋黄金符匮于山下,为无锡城之巨镇,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

扬名 宋代无锡古乡名之一,以“扬名天下”成语而得名。现为扬名街道。

梅里  宋代无锡古乡名之一,传为泰伯定居地,原称梅里。1929年即建镇。现名梅村街道。

河埒口 在古城西郊。宋朝有蒋姓沿梁溪河筑埂埒地养鱼而得名。1929年始有河埒乡,后为镇,现并入荣巷街道。

荣巷 因明代正统年间,荣氏在此聚族而居始得名。分上荣、中荣和下荣。1929年即建镇。现为荣巷街道。

周新镇 原名东绛(土字旁),明朝时因这里地势较高,又在西绛之东,故称东绛。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无锡工商先驱周舜卿新建街镇,取名“周新镇”。 1929年即建镇。解放后将周新镇改名为东绛镇。现为太湖街道。

南方泉 现名南泉,因镇内有一方泉而得名。1929年即建镇。为与北方泉区别,又在方泉前加“南”字。

胡埭 宋代原名湖埭,因毗邻太湖而得名。

硕放 1929年即建乡。取硕望桥与放鹰桥两村各一字而名。现为硕放街道。

坊前 因宋代有酒坊而名,1929年即建北坊前镇。现并入江溪街道。

东亭 原名隆亭、隆庭,因地处无锡城东十里亭所在而得名。

安镇 南唐时称堠村。明代称安家坟前,后安氏益大成市,遂名。1929年即建镇。

荡口 因位于鹅真荡之口而名。1929年即建镇。

甘露 古名月溪,因月照而名。后因甘露降地而名,或说是唐代建甘露寺而名。1929年即建镇。

堰桥 因旧有高鲁堰桥,简称堰桥。1929年即建镇。

洛社 宋代即有名。1929年即建镇。

玉祁 曾称“王祁”,因明代丈量地籍为“玉”字号,又与芙蓉湖水乡地貌特征吻合,故改称玉祁。1929年即建镇。

藕塘 因原有一大塘,塘内有很多莲藕而得名。1929年即建镇。

陆区 原名陆墟,汉代大夫陆端组织匠人开采阳山石渐成集市(墟)而得名。1929年即建陆区镇。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陆灿始建单孔石拱桥,因在陆墟集市之处,并跨陆墟港,故名陆墟桥,又名陆区桥,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古街巷、古村落(46)

中山路 建于1938年,初名国父路,为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得名。

新生路 原名三下塘,1934年拓宽,当时正好开展“新生活运动”,故称。

广勤路 1916年,杨翰西创办广勤纱厂,筑路便于运输,以厂名命名为广勤路。

崇宁路 原为大河上、小河上和师古河上,1934年在斜桥河底挖出石碑一块,上刻“崇宁桥”字样,故名崇宁路。

大窑路 建于明朝,解放前该地居民大多数以烧窑为生,建有大量的砖瓦窑,故名。

连元街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人薛联元居此,称联元街,又称连元街,一说街内先后有顾、吴、王三氏分别中状元、会元、解元,故名。

东大街 古代因位于原无锡县衙前东面,所以称东大街。

西大街 古代因位于原无锡县衙前西面,所以称西大街。

三皇街 因有药皇庙、城隍庙、关帝庙,内有三皇(燧人、伏羲、神农)得名。

熙春街 因东城门原名熙春门而得名。

南长街 始建于清朝,原有三段,1958年连成一条因位于南门外且较长,更名为南长街。

学前街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因该街前有明伦堂为学宫驻地。秀才考场,故名。

北大街 旧时此街是无锡北城门外至莲蓉桥的一条大街而得名,现延伸至春申路。

后祁街 清朝得名,传说已有200多年历史,来历和含义无从考证。

小娄巷 百年前以巷内有小更楼得名。

盛巷 明朝天顺年间为盛颙宅第备弄而得名。

铸冶巷 元朝年间巷内曾开设过冶坊,故名铸冶巷。

江阴巷 该巷旧时为江阴商人来锡经商之地,且有江阴人定居于此得名。

场巷 分前竹场巷和后竹场巷。1830年左右,有数家竹行以经营竹类商品为主,故取名竹场巷。因前后有两条巷,故称前竹场巷、后竹场巷。

棉花巷 清朝因巷内设有棉花行而得名。

书院弄 清朝乾隆时弄内原有严氏书院(又称严氏试馆),又为衙门书办聚居之所,故名。

铁匠弄 1910年后弄口开有铁匠店,因而得名铁匠弄。

大码头弄 明朝富豪华麟祥在此修建码头,因而命名。

接官亭弄 以古代迎接官员所建“接官亭”而名。

夹城里 五代十国时南唐为抵御吴越王侵犯在无锡城墙外加筑外郭,城郭之间称夹城里。

前西溪•后西溪  此处原有前后两条溪,中间有住宅,宅南为前西溪,宅北为后西溪。

羊腰湾 地形似羊腰,故名。

北仓门 明朝官厅在此设一粮仓,称东仓,有南北两个门,其北门称北仓门。

莫宅兜 是明朝莫姓叔侄连中进士的花园式住宅浜兜,系京剧“一捧雪”起源地。

北栅口 旧时城北至江阴出口处,清朝咸丰时在城北至江阴出口处,曾设征收厘税用的木栅栏巷门,故而得名。

江尖 为运河分叉口的一渚,四面环水。清代起,渚上百姓大多经营陶器业而名缸尖渚,后简称缸尖,谐音为江尖。

蓉湖庄 在吴桥东南堍,这里原为芙蓉湖一角。晋时张阖始填湖造田,明嘉靖年间顾氏新建庄园,名蓉湖庄。

周山浜 在无锡火车站之北,因清末这里有三条能停靠小船的河浜,故名“舟三浜”,后谐称“周山浜”。

梨花庄 位于北栅口之北,至迟在南宋时已有此地名。清康熙年间这里成为豪富沈万三的别圃“广五十亩,中有天绘楼最胜。万三有妾名贞香者,性爱梨花,遍植焉”。

尤图里 无锡东郊的尤图里,又名尤渡里,是南宋著名诗人尤袤的后人聚居地。明代以前,无锡城外有东西两条主要河道,即东廻溪,西梁溪。明宣德年间,巡抚周忱整田平地,取三墩之土填塞廻溪,变为耕田。如今,人们已不知廻溪这一名字了,现东郊锡沪路旁,尚存“三墩凹”地名。宋元之际,尤氏后人在廻溪畔兴建园林。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尤居敬又扩建园林,建造书堂。在凿池沼掘地时,挖到一方石板,遂命工匠勿动。当晚,尤独自前去发掘,待掀开石板,两罐白金赫然眼前,每罐足有百两之多。尤念及先辈嘱咐:“临财勿苟得”。便覆盖如初。洪武十三年(1380),无锡大旱,颗粒无收,农村发生饥荒,尤居敬便取出白金,以高价购进粮食,在门口施粥。他的两次赈灾,救活百姓无数,乡民感激不尽!称其所住地为“尤图”,以志不忘。

古竹 位于马山冠嶂峰北侧。因生长着大量的竹子,后人便将此地称为古竹。是马山岛上最大的一个集镇。

西仓 为自然镇,在今鸿山街道西北部。古称版村。宋时司马温公之孙迁居于此,称东庄司马,建西仓于版桥,遂将版桥改称为西仓。西仓蔡氏为无锡最早蔡氏之一。

野花园 原名夜花园,辛亥革命后邑人杨翰西在此建造花园,因地处郊野,以供纱厂工人夜间休闲活动,故又名野花园。

西林 原在胶山南麓,安镇之西北。明嘉靖年间富豪安国始建西林苑而得名。

黄土塘 是东湖塘镇北部的一个自然镇。现已命名为无锡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黄土塘西瓜很有名,“两弹一星”功臣姚桐斌故居就在此老街上。

寺头 在无锡北乡西漳之东。古代居民定居在原保宁寺之南头,后发展成集镇,此地因而称之为寺头。

五牧驿 古代无锡地区驿站之一,驿道沿着大运河塘岸,宽阔平坦,可容五马并驰,因而得名。五牧地处无锡市洛社镇西约9里处。南宋末年,文天祥的两位部将尹玉、麻士龙曾拒元兵战死于此,留下了“英雄战攻驻守之迹”。明清之季在这里设有驿站,由于五牧东至无锡、西至常州均为45里,因而有“五牧两头长”之称。

匡村 在杨市镇(今属洛社镇),是一自然集镇。著名实业家匡仲谋和锡剧名艺人匡耀良都是匡村人。1906年由匡仲谋创办的匡村中学老校舍还较完整地保存在省锡中之内。为市级文保单位。

礼舍 在玉祁街道南部,是一自然集镇。具有1100年的历史,肇始于南宋,自古就为锡邑北乡重镇。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薛暮桥都是礼舍人。现已列为无锡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大墙门 在原硕放乡。明代邹姓富豪所建豪宅外墙,故名。

寨门 古镇名。位于张泾桥镇之北与江阴河塘桥接界处之南。元末张士诚部将莫天佑在此安营扎寨,因而得名。汉代高士严子陵后裔在此居住繁衍,故此地严姓居多。革命家严朴出生成长于此。

三、无锡的由来

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传说还在周平王东迁的年代(公元前770年),惠山的东峰就发现了锡矿,故名锡山。到战国末年,锡矿采尽,秦始皇派大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在攻克常州之后,在锡山屯兵驻扎。士兵们在锡山之麓埋锅造饭之时,偶而掘得一块古碑,上面刻着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诊,天下弊;无锡父,天下济。王翦认为此碑是上苍在告诉大家天下从此太平,所以冠以无锡地名。而到了王莽的新朝时期,推行新政大改郡县之名,把一切都颠倒过来,改无锡为有锡县名。但没有几年到了东汉时期又恢复了无锡县,一直沿用至今。这一说法,历代的无锡地方志也都有相沿记载。无锡锡山山无锡,锡山虽小却是无锡的一座名山,那些光怪陆离的传说为之增墨添彩不少。

四、无锡名字的由来

无锡名字的由来有两个版本。

一种流行的说法是,锡产于周秦之间的锡山,到了汉代已枯竭,故名“无锡”。辛莽回归后,于东汉初年改县名为“尤溪”和无锡。这种说法见于唐代陆羽《惠山寺记》中,说:“山东高峰,周秦时大量产铅锡,达汉末,故造无锡郡,属惠济。从光武到孝,西国已尽,舜帝为巫溪县,属吴军。”这一说法在无锡历代地方志中都有记载。

另一种观点认为,“无锡”是古越语中的地名之一。“无”是一个没有真实意义的词,而“Xi”的本义因为古越语早已失传,无从考证。这一说法是一些地名学家、语言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进行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的许多其他地名一样,如富庶、余杭、句容、姑苏等。,都属于同一个地名。虽然前缀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同或相近,都是古越南语的词,没有实际意义。

无锡位于中国东部,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平原,是长江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临长江,南临太湖,被誉为太湖明珠。京杭大运河穿过无锡。境内以平原为主,零星分布着低矮的山地和残丘;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充沛。

无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素有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都、米市之称。无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苏南模式的发源地,联勤保障单位无锡联勤保障中心的驻地。无锡有一些景点,如鼋头渚、灵山大佛和无锡钟石影视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