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贪戒嗔戒痴什么意思

意思如下:

戒贪,就是对于已经得到的还觉得不满足,还想长期占有因此需要戒掉。

戒嗔,就是对得不到东西产生一种恨意。因此需要戒掉。

戒痴,就是只把自己的力比多投注到对方那里而不转移,这就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里面所说的一种偏执状态的力比多投注的状态。因此需要戒掉。

简介:

意思的意义有很多,如思想,心思;意义,道理;意图,用意;意志;神情;情趣,趣味;引申指代表心意的宴请或礼品;意见,想法;迹象,苗头;象征性的表示等。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虽充门人之洒扫,既才识短浅,又年尚少壮,意思不专,俗情未尽,不能大有所得。”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

苏轼 《渚宫》诗:“当时郢人架宫殿,意思绝妙般与倕 。”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科二·谈相》:“ 道州杨厚菴尚书,意思深长,貌亦儒雅。”仰天。

佛家三戒指的是什么

佛家的“三戒”指“戒贪”、“戒痴”、“戒嗔”。

佛家有所谓“贪、痴、嗔”三念:

“贪”是指陷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佛家认为,“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将贪列为根本烦恼之一。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嗔恚是三毒中最重、其咎最深的,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痴”既为一切烦恼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同起着作用。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无明,断灭痴愚。

佛家所说的嗔戒是什么

“嗔”的意思是“生气、发怒”;所以,“戒嗔”的意思便是说不要发怒、不要生气。嗔 chēn

部首笔画

部首:口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3

五笔86:KFHW 五笔98:KFHW 仓颉:RJBC

笔顺编号:2511225111134 四角号码:6408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5D4

基本字义

1. 怒,生气:~怒。~喝(hè ㄏㄜˋ)。~诟。~斥。~睨。 2. 对人不满,怪罪:~着。~怪。~责。

佛教戒律嗔痴是什么意思

嗔就是生气的意思,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

1、嗔详细介绍

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2、痴详细介绍

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比如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我们统统不理会,不以为然,甚致嘲弄他人对此有兴趣等都是痴。对于真理、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无知,都是痴的表现。

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扩展资料

佛教中的“三戒”指“戒贪”、“戒痴”、“戒嗔”。佛家有所谓“贪、痴、嗔”三念:

1、“贪”是指陷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佛教认为,“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将贪列为根本烦恼之一,并将“贪”与“嗔”、“痴”等一起作为有害众生修行的“三毒”。

2、“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嗔恚是三毒中最重、其咎最深的,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3、“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痴”既为一切烦恼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同起着作用。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无明,断灭痴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毒心

戒嗔是什么意思?

控制自己的愤怒、怨恨情绪。

瞋,又名瞋恚、瞋怒、恚、怒,是对有情怨恨的精神作用。与贪、痴两者因荼毒众生身心甚剧,妨害修道,所以共称为三毒;又因为能起惑造业,使众生身心感到逼迫热恼,犹如火烧,所以也称为三火;此外,由于能病恼有情,坏出世善心,令众生长劫受苦不得出离,所以又称为三病。

由观五义可以去除瞋恚:

一、观一切众生无始已来于我有恩。

二、观一切众生常念念灭,何人能损?何人被损?

三、观唯法无众生,有何能损及所损?

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欲加之以苦?

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损害?

总而言之,对治瞋心的方法,不外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心来化解之,这犹如“赠礼不受,物归原主”,也就是所谓“不以瞋报瞋,不瞋胜于瞋”。

释戒嗔,也称戒嗔、戒嗔师傅、小和尚、戒嗔小和尚,史上最红小和尚,网上网下最受追捧,2008年崛起的第一颗写作明星。 释戒嗔在天涯以“我是住在山里的小和尚,我把我的寺庙生活告诉大家”为名的帖子“一帖成名”,红遍网络。发帖仅仅一个月多一点,台湾省首家成立的电视台台视(台湾电视公司)于2007年6月5日报道小和尚的故事:“22岁摩登比丘网络弘扬佛法:说故事弘佛法,搭配漫画易了解。”称释戒嗔为热门谜样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