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屈原端午节的来历故事是什么?

屈原端午节的来历故事是: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屈原端午节的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相传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死后,楚国人民不舍他的死去,划着船追赶着去救他,直至划到洞庭湖,同时人们也希望通过划龙舟的方式,驱散河中的鱼虾,以免屈原的尸体受到鱼的伤害。

2、吃粽子

大多数人,在端午节这天都会吃粽子,或买或自己做,几乎粽子也成了端午节的一种标配。端午节吃粽子,依然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屈原在死后,楚国人民往河里扔粽子,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鱼去吃粽子,而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慢慢的吃粽子也成了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3、佩香囊

在这一天,父母都会给小孩佩戴香囊,一方面小孩子佩戴上香囊,会看起来更加可爱,而且也让小孩子更有节日感,另一方面则有避邪驱瘟之意,寄托了人们的一种美好祝愿,希望小孩快快乐乐、无病无灾。

4、悬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插艾和菖蒲也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这天人们清早都会打扫庭院,然后将菖蒲、艾条插在大门之上,以起到一种驱魔法鬼的作用,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盼望。

二、端午节的由来 简短50字

端午节是我们传统文化习俗里面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有着许多久远的传说,那么,端午节真正的由来你知道吗?

端午节来历简短

1、纪念屈原: 屈原是战国诗人及政治家,因主张政治改革,触犯到贵族大臣们的利益,遭到排挤和流放,最后楚国被秦国打败,屈原悲愤难耐,跳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老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就把他跳江的日子定为端午节。

2、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带领吴军杀入楚国首都,将已死去的楚平王鞭尸三百,报杀父杀兄之仇。后又带领吴军灭越国,越国国王勾践将自身作为人质押在吴国,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后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吴王夫差听后大怒,令人在五月五日将伍子胥的尸体沉于钱塘江中。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包粽子、赛龙舟。

3、纪念孝女曹娥: 相传东汉上虞人,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曹娥寻找多日后,仍未找到其父,于是在五月五日的那一天,14岁的曹娥投江寻父,几天后,曹娥抱着父亲的尸体走出江。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道,于是便将每年的五月五日作为节日纪念曹娥。

端午节习俗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习俗。

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三、端午节的由来50字左右

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忧愤投江自尽。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后世延续为传统,渐渐演化为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扩展资料

端午节的由来50字(端午节的由来50字左右屈原)

龙舟节

龙舟竞度最早是古代南方吴越先民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南方先民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舟船画上龙图形作为部族的图腾或保护神。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故又称龙舟节。

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亦有个别地区称为“五月当午”。

龙节

上古先民在端午进行祭龙,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龙的节日”。仲夏端午“飞龙在天”,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实质是对苍龙七宿一年四时运行的阐发。

四、端午节的来历50字

端午节,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扩展资料:

端午节饮食习俗:

1、采茶与凉茶制作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区端午节有制茶草的习俗。继承了这一传统,当地人将在端午节上山采药做凉茶。

2、吃五毒糕

这五毒糕实际上是玫瑰蛋糕,外面酥皮上印着蝎子、蛤蜊、蜘蛛、蜈蚣和蛇的五个图案。农历五月份正值仲夏,五种“毒”开始出现,蚊蝇等昆虫很容易繁殖和传播流行病,因此端午节自古就被视为“健康日”。吃五毒糕意味着祈求救灾和保护家庭成员的健康。

3、炸糕

这个炸糕是端午节期间北方人的特别食物。这炸糕皮蓬松,馅甜。它是在煎锅里用一种热油面条包着白糖、肉桂、玫瑰等来炸的。

4、做面扇子

这是甘肃端午节的饮食习俗。端午节期间,这种饮食习惯是由控制、出售和赠送扇子的习俗演变而来的。面扇是以扇子的形式蒸成的,通常有五层,每层都涂上胡椒粉,表面必须捏出各种图案,染色后看起来很好看。

5、吃臊子面

端午节那天,陕西人吃不干净的面条。臊子面有几十种,其中以陕西臊子面最为著名。面条的特点是细长、厚薄均匀、清香爽口、面汤鲜亮玫瑰色、口感柔软顺滑。

6、吃黄鳝

黄鳝是江汉平原端午节必须吃的食物。农历五月是黄鳝的丰收季节。此时,黄鳝的肉鲜嫩可口,具有极好的滋补作用。根据《本草纲目》,黄鳝具有补血、益气、消炎、消毒、风湿等功能。

7、喝菖蒲酒

菖蒲是端午节的主角。不仅用于蒲剑、蒲人、蒲鞋等装饰品,也用于酿酒,如菖蒲,简称蒲酒。古籍记载,喝蒲酒有祛邪的功效。慢慢地喝蒲酒已经成为端午节的传统。端午节期间,许多地区都会喝蒲酒。

8、吃绿豆糕

绿豆糕是许多地区端午节的食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午节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过端午节不只是吃粽子!各类端午节吃食大起底

五、端午节的由来50字

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江边划龙舟、吃粽子、在家门口上挂上菖蒲和艾草,热闹非凡。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是有理想有抱负,却得不到赏识的有志之士。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