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什么关于讽刺人的成语

关于讽刺的成语(描写讽刺的成语)

[正人君子]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郑人实履]郑人:春秋时期郑国人。履:鞋。郑国人买鞋。比喻只相信书本,不相信客观实际。多用以讽刺教条主义者。

[之乎者也]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者也之乎]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讽刺意。

[主文谲谏]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援古刺今]引述故事古义以讽刺今事。

[俨乎其然]十分严肃正经的样子。带有讽刺意味。

[以宫笑角]宫、角,均为古代五音之一。拿宫调讥笑角调。比喻用自以为是的偏见去讽刺、否定别人。

[一本正经]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一篇文章起码分有四段,在六七段最为适宜;

二、表示讥讽和嘲笑的词语有哪些?

冷嘲热骂

嘲风弄月

聊以解嘲

自我解嘲

戳脊梁骨

拼音:

冷嘲热骂【 lěng cháo rè mà 】、嘲风弄月【cháo fēng nòng yuè】、聊以自嘲【liáo yǐ zì cháo】、戳脊梁骨【chuō jǐ liáng gǔ】

解释:

冷嘲热骂: 尖刻的嘲笑和谩骂。

嘲风弄月: 嘲:嘲笑;弄:玩赏;风、月:泛指各种自然景物。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                 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聊以解嘲: 解:消除;嘲:嘲笑。姑且用来解脱被人嘲笑的事情。

自我解嘲: 用言语或行动为自己掩盖或辩解被人嘲笑的事

戳脊梁骨:背后揭他人的伤疤,说他人的短处。通常被人戳脊梁骨也不是好事

出处:

冷嘲热骂: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他一进一出要受学生们的冷嘲热骂,然而也不                 能不忍耐着装聋卖哑。”

嘲风弄月:晋·王嘉《拾遗记》:“免学他嘲风咏月,污人行止。”唐·白居易《将归渭村先                 寄舍弟》诗:“咏月嘲风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稀。”

造句:

不管他如何冷嘲热骂,你都要沉住气。

我两个便‘退避三舍’,搬到那三间南倒座去同住,尽着你在这屋里嘲风弄月,诗酒风流,我两个绝不敢来过问。

常常自我解嘲可以提升自己。

小心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

三、讽刺人的四字词语

讽刺人的成语:

【为虎作伥】:比喻帮助恶人作恶,干坏事。

【狐假虎威】: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恐吓人

【谋权篡位】:指封建时期臣子用非正常的手段来谋夺君主帝位或者取得朝中大权的行为。

【狗仗人势】:仗:倚仗、仗势。比喻坏人依靠某种势力欺侮人或物。

【装腔作势】:故意装出一种腔调,做出一种姿势,用来比喻故意做作。

【阿谀奉承】:拍马屁,说恭维别人话,讨好别人的词语。

【好吃懒做】:指贪于吃喝,懒于做事。

【恬不知耻】:指对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为安然处之,满不在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厚颜无耻】:指人脸皮厚,不知羞耻。

【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刚愎自用】: 强硬回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

【阳奉阴违】: 指表面遵从,暗中违反。

【鼠目寸光】: 比喻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挂羊头卖狗肉】: 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

【败军之将】: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拜赐之师】:用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

【伴食宰相】:伴食:陪着人家一道吃饭。用来讽刺无所作为,不称职的官员。

【补阙灯檠】: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

【不倒翁】:形似老人的玩具,上轻下重,扳倒后自己能竖立起来。现多用于讽刺巧于保持自己地位的人。

【吹大法螺】:法螺:做佛事时用的乐器。原比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后借以讽刺吹牛皮,说大话。

【大人先生】:旧时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时带讽刺意味。

【对牛鼓簧】: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同“对牛弹琴”。

【伏猎侍郎】:侍郎:古代官名。后用其讽刺读别字的官员。

【贵人多忘事】:高贵者往往善忘。原指高官态度傲慢,不念旧交,后用于讽刺人健忘。

【何见之晚】:为什么到现在才见到它?讽刺人孤陋寡闻。

【滑天下之大稽】: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带讽刺意味)。

【话中带刺】: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

【夹枪带棒】:指言语中暗藏讽刺。

【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金口玉言】: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

【荆人涉澭】: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口谈道德,志在穿窬】:穿窬:指偷摸盗窃的行为。嘴上在讲仁义道德,心里却在想着翻墙越壁偷东西。常用以讽刺伪君子。

【冷嘲热讽】:冷:不热情,引伸为严峻;热:温度高,引伸为辛辣。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溜之乎也】:溜走(讽刺的、风趣的说法)。

四、形容讽刺人的歇后语和成语是什么呢?

形容讽刺人的歇后语

1烧香赶出和尚-喧宾夺主

2、茶铺里的水-滚开

3、六十岁吹鼓手-赶时髦

4、月亮底下点灯笼-多此一举

5、长竹竿进城门-转不过弯

6、牛头不对马嘴-胡拉乱扯

7、木板上钉钉-个个算数

8、井底雕花-深刻

9、飞机上吊蟹-悬空八只脚

10、马尾巴串豆腐-提不起;别提了

11、公鸡尾巴-翘得高

12、开了瓶的烧酒-好冲

13、口里含冰糖-嘴甜

14、山洞的老鼠-东张西望

15、山西骡子学驴叫-南腔北调

16八月的石榴-满脑袋点子

17七个钱对半分-不三不四

18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19大门上的春联--对红

20大松树作烧火柴-大材小用

21三只脚的板凳-不稳

22三人两根须-稀少

23十五个人聊天-七嘴八舌

24二十一天孵不出小鸡-坏蛋

25二锅头的瓶子-嘴紧

26一粒老鼠粪-搞坏一锅汤

27盘象棋下两天-棋逢对手

28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

29一个教师一路拳-各有各的打法

冬天的扇子-没用处;尽受冷落

豆腐拌腐乳-越弄越糊涂;越搞越糊涂

对牛弹琴-不入耳,难入耳;充耳不闻;白费劲;枉费工

飞机上聊天-高谈阔论

风吹墙头草-两边倒

佛爷的桌子-碰不得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井底的蛤蟆-目光短浅

南天门的灯笼-照得高

夜里的风雨-下落不明

泥菩萨的眼睛-有珠无光

尾巴上绑芦苇-假充大公鸡

没有根的浮萍-无依无靠

床底下竹笋-长不高

旱地的螺蛳-有口难开

花生的壳,大葱的皮--管管一层

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

孔夫子唱戏一出口成章

形容讽刺人和成语

败军之将    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贵人多忘事    高贵者往往善忘。原指高官态度傲慢,不念旧交,后用于讽刺人健忘。  

滑天下之大稽    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带讽刺意味)。  

【为虎作伥】:比喻帮助恶人作恶,干坏事。

【狐假虎威】: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恐吓人

【谋权篡位】:指封建时期臣子用非正常的手段来谋夺君主帝位或者取得朝中大权的行为。

【狗仗人势】:仗:倚仗、仗势。比喻坏人依靠某种势力欺侮人或物。

【装腔作势】:故意装出一种腔调,做出一种姿势,用来比喻故意做作。

【阿谀奉承】:拍马屁,说恭维别人话,讨好别人的词语。

【好吃懒做】:指贪于吃喝,懒于做事。

【恬不知耻】:指对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为安然处之,满不在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厚颜无耻】:指人脸皮厚,不知羞耻。

【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刚愎自用】: 强硬回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

【阳奉阴违】: 指表面遵从,暗中违反。

【鼠目寸光】: 比喻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挂羊头卖狗肉】: 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

【败军之将】: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拜赐之师】:用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

【伴食宰相】:伴食:陪着人家一 道吃饭。用来讽刺无所作为,不称职的官员。

【补阙灯檠】: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

【不倒翁】:形似老人的玩具,上轻下重,扳倒后自己能竖立起来。现多用于讽刺巧于保持自己地位的人。

【吹大法螺】:法螺:做佛事时用的乐器。原比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后借以讽刺吹牛皮,说大话。

【大人先生】:旧时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有时带讽刺意味。

【对牛鼓簧】: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同“对牛弹琴”。

【伏猎侍郎】:侍郎:古代官名。后用其讽刺读别字的官员。

【贵人多忘事】:高贵者往往善忘。原指高官态度傲慢,不念旧交,后用于讽刺人健忘。

【何见之晚】:为什么到现在才见到它?讽刺人孤陋寡闻。

【滑天下之大稽】: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带讽刺意味)。

【话中带刺】: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

【夹枪带棒】:指言语中暗藏讽刺。

【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金口玉言】: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

【荆人涉澭】: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口谈道德,志在穿窬】:穿窬:指偷摸盗窃的行为。嘴上在讲仁义道德,心里却在想着翻墙越壁偷东西。常用以讽刺伪君子。

【冷嘲热讽】:冷:不热情,引 伸为严峻;热:温度高,引申为辛辣。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五、形容讽刺的成语

讽刺是是指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形容讽刺的成语,欢迎大家的阅读。

形容讽刺的成语 篇1

话中带刺:是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

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败军之将: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补阙灯檠: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

吹大法螺:法螺:做佛事时用的乐器。原比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后借以讽刺吹牛皮,说大话。

等因奉此: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也常用来讽刺只知道按章办事而不能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贵人多忘事:高贵者往往善忘。原是指高官态度傲慢,不念旧交,后用于讽刺人健忘。

滑天下之大稽: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带讽刺意味)。

荆人涉澭: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金口玉言:旧时俗是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是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

冷嘲热讽: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乞儿乘车:讽刺官职提升得快的话。

三旨相公:用来讽刺庸禄低能的大官。

三寸鸟,七寸嘴:比喻能说会道(多用于讽刺)。

一本正经:原是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之乎者也: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主文谲谏: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正人君子:旧时是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是指假装正经的人。

拜赐之师:用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

大人先生:旧时是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时带讽刺意味。

夹枪带棒:是指言语中暗藏讽刺。

仁人君子:仁:仁爱。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

伤言扎语:方言。谓说讽刺话。

太平无象:谓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后以“太平无象”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

俨乎其然:十分严肃正经的样子。带有讽刺意味。

以宫笑角:宫、角,均为古代五音之一。拿宫调讥笑角调。比喻用自以为是的偏见去讽刺、否定别人。

援古刺今:引述故事古义以讽刺今事。

者也之乎: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是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讽刺意。

郑人实履:郑人:春秋时期郑国人。履:鞋。郑国人买鞋。比喻只相信书本,不相信客观实际。多用以讽刺教条主义者。

话里带刺:〖解释〗是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

话里有刺:〖解释〗是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同“话中带刺”。

形容讽刺的成语 篇2

1、一盘散沙、各奔东西

2、四分五裂、拳中掿沙

3、七支八搭、勾心斗角

4、自私自利 、损人利己

5、背信弃义、一意孤行

6、我行我素、貌合神离

7、狗咬狗骨、争权夺利

8、吃里扒外、拉帮结派

9、营私舞弊、欺上瞒下

10、明争暗斗、中饱私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