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渐多疑,杀害功臣,并且听信文献皇后之言,废黜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的祸根。

隋文帝的主要历史功绩

第一件:创立科举制。在魏晋时期,朝廷选官用人采用的都是九品中正制。因为这一制度的实施,导致上层官员全被世家大族把持,下层士族无出头之日。所以社会上真正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隋文帝建立隋朝后,门阀衰落,九品中正制已经不再适用,所以便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隋炀帝继位后,设立了进士科,通过科举取士来选拔人才。而也正是这一制度的设立,才让真正的饱学之士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

第二件:开通京杭大运河。很多人都说,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自己在江南游玩方便。如果仅仅是那样的话,那你们就太小看隋炀帝的智商了。他开通大运河固然有贪图享乐的思想,但更多是为了沟通南北水道,满足社会的航运发展的需求。而事实也正如他所料,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对南北地区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第三件:三征高句丽。在汉朝时,陈汤斩首匈奴王后说了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虽然过了近2000年,但现在听到这话,仍叫人热血沸腾。

当时高句丽抢占了中国在东北的地盘,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发兵攻打高句丽何错之有?唯一的失误就是,他在与高句丽作战的过程中没有结合国内的综合情况,将大量的徭役摊派在百姓身上。最后官逼民反,国家也开始动荡不安。所以杨广在历史上也曾作出过贡献,并不能对他全盘否定。

隋文帝和隋炀帝是什么关系?

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儿子,是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次子,是隋朝第二位皇帝。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又名英,小字阿摐隋恭帝杨侑谥杨广为炀帝;夏王窦建德谥杨广为闵帝;皇泰主杨侗谥杨广为明帝,庙号世祖。炀帝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兼任并州主管。

隋炀帝于604年8月21日由杨素协助登基,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但他好大喜功及经常南征北伐,据研究仅从公元604年至608年短短4年间就动用了近540万民力修建大运河(开凿通济渠、永济渠),长城和洛阳城。

又西巡张掖、亲征吐谷浑、以厚利诱使西域商贾至洛阳,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引发民众乃至贵族大规模的起义——隋末民变。

更于大业八年(612年)征集三十万军队攻打高句丽(不包括后勤100多万民力),几乎动用了举国之力,618年杨广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隋炀帝的三大历史功绩

历史上隋炀帝的三大功绩:

第一件:创立科举制。在魏晋时期,朝廷选官用人采用的都是九品中正制。因为这一制度的实施,导致上层官员全被世家大族把持,下层士族无出头之日。所以社会上真正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第二件:开通京杭大运河。很多人都说,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自己在江南游玩方便。如果仅仅是那样的话,那你们就太小看隋炀帝的智商了。他开通大运河固然有贪图享乐的思想,但更多是为了沟通南北水道,满足社会的航运发展的需求。

第三件:三征高句丽。在汉朝时,陈汤斩首匈奴王后说了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三征高丽,展示了中原王朝的实力,巩固了地位。

隋文帝的主要历史功绩有哪些

隋文帝对平民百姓实行宽仁的政策。杨坚在政权基本稳定之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赋税、土地制度、法律、钱币、对外关系等方面。隋文帝结束了中国上百年来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

隋文帝的主要历史功绩

第一件:创立科举制。在魏晋时期,朝廷选官用人采用的都是九品中正制。因为这一制度的实施,导致上层官员全被世家大族把持,下层士族无出头之日。所以社会上真正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隋文帝建立隋朝后,门阀衰落,九品中正制已经不再适用,所以便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隋炀帝继位后,设立了进士科,通过科举取士来选拔人才。而也正是这一制度的设立,才让真正的饱学之士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

第二件:开通京杭大运河。很多人都说,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自己在江南游玩方便。如果仅仅是那样的话,那你们就太小看隋炀帝的智商了。他开通大运河固然有贪图享乐的思想,但更多是为了沟通南北水道,满足社会的航运发展的需求。而事实也正如他所料,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对南北地区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第三件:三征高句丽。在汉朝时,陈汤斩首匈奴王后说了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虽然过了近2000年,但现在听到这话,仍叫人热血沸腾。

当时高句丽抢占了中国在东北的地盘,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发兵攻打高句丽何错之有?唯一的失误就是,他在与高句丽作战的过程中没有结合国内的综合情况,将大量的徭役摊派在百姓身上。最后官逼民反,国家也开始动荡不安。所以杨广在历史上也曾作出过贡献,并不能对他全盘否定。

隋文帝改革的作用

隋文帝致力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南北朝以来,由于中原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给予国内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的深远的影响。隋文帝在处理国内民族关系上,对周边各民族政权,尽可能使他们臣服,维护国家安定。

隋文帝改革以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对后世政治制度发展影响巨大的变革运动,为后世的行政制度奠定基础。

隋炀帝一生所为 隋炀帝一生有什么业绩

1、隋炀帝一生的最大功绩是修建大运河,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

2、其次是迁都洛阳、开发丝绸之路、开创科举重视教育等。

3、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即隋炀帝(604年—618年在位),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4、杨广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后率军南下消灭南陈,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5、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隋炀帝的功绩与暴政

      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次子,本来没有当皇帝的资格。仁寿四年(604年),因其母独孤皇后和大臣杨素的支持,被立为太子。隋文帝死后,杨广即帝位,改元大业,是为隋炀帝。

一、隋炀帝的功绩  

      隋炀帝在当政前后,曾做出过一些非凡的政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 在率军灭陈、重新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有过杰出贡献。

二是 开凿举世闻名的南北大运河。

三是 抗击突厥贵族,平定吐谷浑,重通西域之路;用兵流求,维护了国家的辽阔版图。

四是 兴办学校,创立进士科,广搜史籍,提倡诗赋,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据文献记载,隋炀帝曾三次修筑大运河。 隋炀帝修运河的目的有三:

一是 加强对东南方的统治。

二是 沟通南北经济。

三是 为了加强华北地区的军事力量。

      修建大运河本身就很有意义。因为隋代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全长五千多华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邗沟)、江南河四段。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凿,在当时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运河修成以后,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联系,对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今仍在为人民造福。

二、隋炀帝的暴政  

      隋炀帝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功绩,但也有十分残暴的一面。 

①营建“离宫”。自长安至江都修“离宫”40余处,为祸甚烈。

②“游幸”江都。605、610、616年,隋炀帝三游江都(扬州)。“每出游幸,羽仪填街溢路,亘二十余里”,沿途几百里的州县都要献食。   

③进攻高丽。612、613、614年,隋炀帝先后三次发动了进攻高丽的战争。 

④屠杀人民。前三项暴政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炀帝就滥施酷刑,进行镇压。

隋炀帝一生的功与过?

一、功:

1、平定南陈,一统天下,结束了自三国以来近四百年的战乱局面,令分裂了近二百年的九州重铸为一体,更让中原百姓从三四百年之久的战乱时代中脱离出来。直到李渊叛隋而代之,建立唐朝,而几代后唐朝统治者便出现政策错误,导致中国从唐中叶起就沦入藩镇割据,兵连祸结的悲惨局面,唐帝国崩塌后,中原百姓又历经了五代十国的惨痛遭遇,民不聊生近两百年,直到北宋初年才又恢复统一的局面。

2、最先开凿了世界第一长的南北大运河,弊在当代,功在千秋。

3、开疆扩土五万里,建立了“过于秦汉”和唐宋的辽阔疆域。

4、最先倡行进士科,创立了影响中国后世千余载的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开创了一条明路。

5、颁布了“无隔夷夏”的开放政策,热情接待外国使团,并积极对外派出使者,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华夏文明与外界的交流。

6、东征西讨,令四夷臣服。大隋在杨广执政时期万国来朝,中原百姓一千五百余年来的“天朝上国”意识自此而始,之后更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底的骄傲,并进一步演化为如今已然稳固浓郁的民族自豪感。

二、过

1、首先是营造东都洛阳,随后又下令开凿南北大运河,造龙舟等各种船数万艘。这些工程调发男丁竟高达200多万,造成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

2、在军事方面,隋炀帝三次御驾亲征高句丽,皆是无功而返。最多的兵力竟然高达一百一十三万人,征调来运输军事物资的民夫更是不计其。由于连年征战,使得民不聊生,饥民遍野。

扩展资料:

隋炀帝杨广颇具文学天赋,是一位文学功底深厚的才子,更是隋唐年间最优秀的诗词家之一。论及文采,历朝皇帝中少有人能望其项背。在镇守扬州的十年中,杨广被奉为江南文坛领袖,江南文人潘微和佛教领袖智大师均称赞:“晋王允文允武,多才多艺,道贯古今”。《隋书》上也记载杨广“好学,善属文。”

杨广的诗词和文才在登基前就天下驰名,他西巡时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和《白马篇》都成为千古名章,广为后世传诵。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隋炀诗文远宗潘、陆,一洗浮荡之言。惟录事研词,尚近南方之体。”

由于杨广多年戎马生涯,曾亲历塞上,远征辽东,生活阅历十分丰富,故他的诗句多有实践基础,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其作品《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词句优雅,昭示出了极高的文采。据《诗薮·内编》记载,明代胡应麟认为此诗“绝是唐律”,可见炀帝的这篇诗即使在诗文风流鼎盛一时的唐朝,也堪称是顶尖水准。《古诗源》中称其文字“能作雅正语,比陈后主胜之。”认为杨广的诗文水平比文采天下知名的陈后主还要高。

隋炀帝的诗文在中国文学史和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初唐近体诗的发展更有不小的影响,如今《隋书·经籍志》著录《炀帝集》55卷,《全隋诗》存录其诗40多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