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狄浦斯期
陆老师昨天的微课加餐中讲到了俄狄浦斯期,泡泡现在正处在这个阶段,所以我特别关注。
3-6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俄狄浦斯期,这一时期的两大特点:第一:爱憎分明,非黑即白!处在二元关系状态下;第二:追求权力,也就是父母常说的:叛逆期。叛逆其实是站在父母角度提出来的,父母把自己放在一个掌权者,控制者的位置上,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听父母的话的时候,父母就说孩子叛逆了,可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是很正常的么?他也是个独立的个体啊!所以父母要温柔的坚持,平静的不管。把权利下放给孩子,帮助孩子做自己!
俄狄浦斯期这个名字的来源故事中说到当俄狄浦斯的父亲听到预言说:俄狄浦斯将会杀死他的父亲,并迎娶他的母亲为妻。这位父亲的做法是直接讲还是婴儿的俄狄浦斯扔到到山上,这就如同我们的孩子在3-6岁这一时期,只是在表达他追求美好,想要得到爱的愿望,所以表达出对母亲的占有欲,但却被无情的羞辱,打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拒绝而不是羞辱,接纳而不是打压!这一点我又想起了陆老师之前说的禁止令,这一时期没有过渡好,等于给孩子下达了一个:你不可以成功的禁止令。如何过渡好这一时期呢?陆老师总结的三个字:给台阶。
我们家爸爸一直对泡泡说:你要和爸爸一起保护妈妈!其实也算是赋予了泡泡一定的权利。
夫妻关系优先于亲子关系,让爸爸成为偶像,榜样,而不是敌人。怎么样让爸爸成为偶像呢?首先是要让爸爸更多的参与到育儿过程中来,因为爸爸平时工作忙,只有周末才有时间陪泡泡,所以我们决定,每周五为爸爸亲子日,由爸爸送泡泡去学校,给他们创造单独的父子时光,也给泡泡一定的仪式感,周五早上就是和爸爸相处的时光。
这一时期也是二元向三元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只有对错之分,还存在着80%的灰色地带。
培养孩子的界限感,这一点和权利下放差不多,写到这里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相通的,如果权利下放了,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的界限感建立了,那禁止令也就不存在了。
二、什么叫“俄狄浦斯阶段”?出自哪个理论?
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名字,爱上了自己的母亲。后用俄狄浦斯情结称呼恋母情结。貌似是弗洛伊德提出吧,说是少男在性成熟的初期会爱上自己的母亲并妒忌自己的父亲,你说的就是这个阶段。但是现在已经证明,俄狄浦斯情结并不是广泛存在的,就是说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恋母情结。
三、心理学俄尔浦斯期是什么意思
是俄狄浦斯吧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这就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型。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这样的时期,我们自己回想一下小时候或者说现在是否有过嫉恨自己异性父母的时候。正如故事中的俄狄浦斯当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的时候是多么的羞愧。因为在我们的伦理道德中这样是不被允许的,甚至说想一下也是被认为邪恶的。在这一时期,我们是很矛盾的,不过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在我们的意识还未完全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已经成功处理了。以男孩子举例:当他开始嫉恨父亲,想要拥有母亲的时候,自然会表现出对父亲的敌视,但是越来他会发现自己不够强大来抵制父亲,转而,他会向父亲学习产生认同,慢慢的就成长起来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因为家庭情况的、个人的一些经历不同,在程度上就会是不一样的。父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角色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一个强大的父亲比之一个懦弱的父亲是更容易让孩子认同的,如果母亲过于强大在家中占主导地位的话,男孩子就很有可能认同母亲,对于孩子的成长就会有影响。
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上有这种感觉。他的意识很小心地避免认知这些感觉,当这些感觉出现时,它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安全度过俄狄浦斯期,一直固结在那里,长大后这种乱伦的情结还保持着。而且成为自己内心矛盾冲突的主要部分,一方面自己潜意识里想,而意识里又是不允许的,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底下,但是它们在那里不断想挣破它们的监牢。这种介于想要和不想要之间的挣扎就会造成心理问题。
有时候,潜抑的俄狄浦期症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了。不过它们是以仿造形式出现的,以艺术形式出现的时候最多,这样的形式显然比较不会被我们所反对。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会对自己更了解一点。
四、前俄狄浦斯期的定义
前俄狄浦斯期,也就是口欲期和肛欲期这两个阶段,理想化双亲影像通过变形性内化转化为人格中调节、控制和中性化驱力的心理结构。
口腔期阶段约发生在在婴儿出生后0到18个月,在此期间,婴儿专注在嘴里的事物。例如以吸取母乳来得到口唇的快感,或是小孩拿到什么的东西就咬。
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
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成人过量饮酒抽烟,或者经常把手放在他们口中,将被诊断为具有口腔期人格。
口欲期也是婴儿与母亲之间最早发生的关系之一,这段时期所维持的时间长短,则依照不同的社会文化而有差异。
肛欲期
肛欲期是精神分析大师S.Freud在其人格发展学说(或称性心理发展学说)中,将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肛欲期主要指1~2岁间的年龄段,这一时期幼儿主要通过粪便的保留和排除以获得快感,这也是母亲训练幼儿学习有规律的排便时期,因而使幼儿觉得他的排便与否可以对父母产生影响。
肛欲期的发展障碍可以对以后的精神发育产生广泛影响,例如强迫人格就被称为肛欲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