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海大陆架的简介
中国东海大陆架是中国大陆向海区的自然延伸,面积约51万平方公里,占东海总面积的67%,是世界上最宽广大陆架之一东海大陆架北宽南狭,最宽处达550公里。80年代以来中国海洋地质调查局经过系统实测编制的海底地形图显示,大陆架海底地形复杂多变,特别在外陆架的北部发育有十分壮观的砂脊群。
根据不同的地形形态和成因,可将大陆架分为: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地形区;济州岛附近岛屿地形区;浙闽沿岸水下岸坡区;浙闽岸外古滨海平原地形区;台湾海峡地形区;古长江河口湾砂脊群地形区;杭州湾平坦地形区;舟山群岛礁、槽地形区等。
东海大陆架无论从海底地貌、地质还是法律意义上说,它的外部界限均应位于冲绳海槽。这种看法已被中外很多著名地质地理和海洋学家所公认。
二、中日之间在东海大陆架划分的问题上存在严重问题,争议面积达多少万平方千米?
中日之间在东海大陆架划分的争议面积达到约三十万平方千米。
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源于中日专属经济区界线的划分之争。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岸国可以从海岸基线开始计算,把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
专属经济区内的所有资源归沿岸国拥有。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海域很多海面的宽度388海里,日本主张以两国海岸基准线的中间线来确定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即所谓的“日中中间线”。
但日方提出的中间线主张没有依据。中方一直没有承认。而东海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结构决定了中日之间的专属经济区界线划分应该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
中方考虑到存在争议,为了维护两国关系,一直没有在存在争议的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对于东海划界问题上的争议,中方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多次强调,“主权归我,合作开发” 是解决东海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
扩展资料:
早在2004年4月,中日两国就曾就海权问题进行过磋商。在当时磋商的多个问题中,中方进行了如下表述“尊重国际海洋法条约,但中国企业的开采行为完全是在中国领海内。”同时还强调了“冲之鸟岛”仅是一块岩石的立场。但产生东海之争的根源,是在于日本媒体的恶意炒作。
2004年5月27日,《东京新闻》记者和杏林大学教授平松茂雄乘飞机对正在兴建中的中国东海“春晓”天然气开采设施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随后几天题为《中国在日中边界海域兴建天然气开发设施》、《日中两国间新的悬案》等报道和评论在《东京新闻》上连续刊出。
其中充斥着“中国向东海扩张”、“中国企图独占东海资源”等煽动性文字。而日本大小数百家网站立即进行了转帖,结果造成日本民众在这种恶性鼓动下产生了严重的不满情绪。
这种不满情绪伴随着2004年足球亚洲杯,中国球迷针对日本足球队的种种不理性举动的媒体报导而迅速在全日本民众中蔓延。
进而,日本媒体开始批评小泉政府“反应迟钝”、“损害国家利益”。同时,一些有政治目的的政客和强硬势力也参与进来,要求小泉政府立即采取行动,“维护本国海洋权益”。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政府官员的行为也逐步升级。
首先,2004年6月23日,经济产业相中川昭一乘直升机飞到东海上空对中国的“天外天”、“平湖”和“春晓”三个油气田进行了约一个小时的“视察”,并认定中国侵犯了日本的海域经济权益。
6月29日,中川对外表示,日本政府已经决定7月上旬派出海洋调查船前往东海海域“中间线”日本一侧进行海底资源调查。
在当月举行的两国外长会谈中,时任日本外相的川口顺子向李肇星部长表示,日本希望中方能提供开发区域海底的地质构造数据,遭中方拒绝,但中方同意就此问题与日方展开磋商。同月,原本参与中国东海油气田开发的美国公司突然宣布单方面退出,两国的东海纠纷正式进入前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日东海问题
三、东海大陆架的介绍
东海大陆架是中国领土向中国东海的自然延伸,最宽处位于上海东南方向约600多公里处(根据国家海洋法公约,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为“外大陆架”)。东海大陆架多数地方坡度平缓,延伸至冲绳海槽一带,大部分沉积物来自中国。根据国际法 ,中国在东海大陆架具有排他性主权。
四、什么是东海大陆架之争?
东海是中、日、韩三国陆地领土环绕的一个半封闭的海域,东西宽约300~500千米,南北长1300千米,总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海底大约2/3为大陆架,水深不超过200米,面积达52万平方千米。在东海东部的大陆架上,中日、中韩、韩日存在大片重叠区。
20世纪60年代,在联合国远东经济委员会“联合国勘探亚洲海底矿产资源协调委员会”的赞助下,以美国地质学家埃默里为首组成了一支包括中、美、日、韩四国12位专家的考察团。考察团在东海和黄海进行了为期6周的勘测,提交了相关技术报告,简称“埃默里报告”。
报告中称: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大陆架可望成为世界上油气储藏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中国东海大陆架,尤其是钓鱼岛附近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
这一消息引起了东海周边国家的高度关注,尤其是资源极度匮乏的日本。1974年,日本未经我国同意,擅自与韩国签订了《日韩东海大陆架共同开发协定》,其所划定的共同区域包括我国主张的一部分大陆架。1982年,日本驻华使馆向我国交通部递交了一份地图,提出中日之间海域应当按所谓“中间线”的方法划分,从而为中日东海大陆架之争埋下了伏笔。1983年,日本开始单方对本国大陆架的地形、地质和资源情况进行各方面的调查,为东海划线做好了准备。这一做法严重侵犯了我国的海洋权益,两国东海争端的序幕由此拉开。
2004年,当我国在东海大陆架上设立的位于“平湖”油气田东侧的“春晓”油气田开始进人实质性开采阶段时,中日东海油气争端再次激化。5月28日,日本《东京新闻》连续刊出报道和述评,称我国“春晓”天然油气田的位置距离日本单方面划定的所谓两国东海“中间线”只有5千米,和1998年建成的“平湖”油气田相比,距离向东一下子靠近了65千米,惊呼“中国在向东海扩张”,“中国企图独占东海海底资源”。日方抛出了所谓“吸管效应”问题,称我国在这边开采,日本那边的油会被吸过去。其实这种理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东海大陆架西高东低,油作为液体,即使流动,也是从我国这边往日本那边流,不可能倒着流。随后,东海大陆架争端开始提升到官方层面。2004年6月9日,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在马尼拉举行的“东盟和中日韩能源部长会议’’上,指责我国在东海建设的“春晓”天然气项目侵犯了日本海洋权利,并威胁要采取对抗行动。6月11日,日本政府决定设立一个由首相小泉亲自领导的委员会——“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这个机构的责任是制定综合性海洋权益保护措施,尽早在“中间线”的日本一侧展开海洋资源调查,并指导民间企业在这一海域开采天然气等资源。6月21日,在青岛出席亚洲合作对话会议的日本外相川口顺子与我国外长李肇星会谈时,拒绝了我方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建议。7月7日,日方不顾我国政府的强烈抗议,派出调查船逼近中国“春晓”油田进行为期3个月的所谓“勘探调查”。日本媒体为这次日本政府到“春晓”油田的行动叫好。8月7日,日本制定了“为确保蕴藏着矿物资源的大陆架的权益而尽早划定大陆架”的基本方针。2005年7月,日本政府授予日本帝国石油公司在东海争议海域的试开采权,并相继给我国的油气田冠上日本名,千方百计要把事态扩大。
中日东海大陆架争端根本上源于两国对东海海权的划分之争,即东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界线划分之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拥有200海里的海上专属经济区和最多350海里宽的大陆架,东海海域最宽处仅为360海里,因此中日划定各自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时就无法避免出现重叠。中日两国在划界原则上长期存在分歧。我国认为,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东海大陆架是个广阔而平缓的大陆架,是我国大陆的水下自然延伸,向东延伸至冲绳海槽,其以西部分是我国大陆板块的自然延伸。日本则主张中间线原则平分,以它的北部岛链和我国的钓鱼岛为划界基点,到我国大陆沿岸岛屿为范围,进行“等距离划分”,比我国的划分法要多出16万平方千米,日本将多得相当于三个浙江省面积的大陆架。中日两国不同的划界方法使得从所谓中日中间线到冲绳海槽这片海域成为了“争议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处理中日东海争端的主要法律依据,我国和日本都属缔约国。当前双方划界的观点对立,主要集中在冲绳海槽的法律地位上。根据海洋法,2500米深度是切断大陆架的标准,我国认为深达2900多米的冲绳海槽割断了大陆架,因此冲绳海槽以西部分应看作我国大陆板块的自然延伸。而日本则认为,冲绳海槽只是小的凹陷,中日在海上属于共架,而不是分开的大陆架。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优先。在北海大陆架案以及澳大利亚——印尼大陆架案中,与冲绳海槽相类似的挪威海槽和帝汶海槽,在分界时都起了重要作用。但近20年来,国际海洋划界实践趋向于选择为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共同划定单一边界,而且等距离(中间线)成为单一海洋划界中的出发点。从目前国际上已确定的170多条海洋边界中,多数是以等距离(中间线)原则划分的。如2002年海岸相邻国家喀麦隆和尼日利亚陆地和海洋边界案中,国际法院以全体一致方式肯定了等距离在单一海洋划界中的出发点地位。法院指出:“公平原则有关情况方法……与适用于领海划界的等距离特殊情况方法十分类似,包含两个步骤:首先画一条等距离线,然后考虑是否存在要求调整或移动该线的因素以便取得‘公平结果”’。国际法院的判决尽管只对当事国发生约束力,但作为国际法的渊源值得关注。
此外,日本主张的东海中间线是以它的北部岛链和我国的钓鱼岛为划界基点,到我国大陆沿岸岛屿为范围,偏离东海本身的中线几十海里,当中隐藏着钓鱼岛的归属问题,这也是我们绝对不能接受这个所谓“中间线”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中国的哪些海域是大陆架?大陆架是什么意思 ?
我国近海有宽广的大陆架。我国渤海全部是大陆架,平均水深为18米,最深处只有70米。黄海是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大陆架浅海,平均海深44米,全部属于大陆架。东海在台湾岛与五岛列岛连线的西北侧为大陆架浅海,是中国大陆向海的自然延伸部分,东海大陆架与黄海大陆架连成一片,是世界上最广阔的大陆架区之一。东海北部大陆架最阔处可达640多千米。南海以西南部的大陆架最为宽阔,大陆架宽达900多千米,北部大陆架宽约285千米,东、西部大陆架最窄。
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称为大陆架,即从海岸线开始向海延伸,到坡度由缓至陡峻的陆架破折处。我们先说说什么是大陆架吧!所谓大陆架是指大陆边缘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呈一自陆向海自然延伸和缓倾的浅水平台。其范围自低潮线起到洋底向海方向坡度迅速变陡处(称为大陆坡折线或大陆架外缘)为止。全世界大陆架的平均向海坡度为0°07′,内陆架略陡于外陆架。陆架表面向洋底方向微倾的坡度不超过1~
2°,其外缘水深为21~621米,全世界平均为133米。宽度为0(巴拿马西海岸)至1206公里(巴伦茨海陆架),全世界平均为78公里。面积仅占世界大洋面积的7.5%,世界陆地面积的18%。组成物质有两种类型,一种由火成岩组成,缺乏沉积物;另一种由砾、砂、粉砂、粘土等沉积物组成。在大陆架的外缘处,常有一些隆起,即堤坝,来自陆地的大量物质堆积在近岸到陆架外缘堤坝为止的范围内。堤坝有的由火成岩作用形成,也有海藻构成的礁石或盐丘构造等。堤坝处沉积厚度达2公里左右。中国渤海大陆架平均水深仅18米,最大水深85米以上,黄海大陆架平均水深44米,最大水深144米以上。分布在岛屿四周的陆架称为岛架,宽度狭窄,仅十余公里至数十公里,坡度较大,一般为数十分,岛架外缘水深110~200米,岛架上一般冲刷作用十分强烈。大陆架上常有油气资源分布,许多著名的大油田均位于大陆架海域。
欧亚大陆架就是欧洲与亚洲相衔部分的大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