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骨疗毒的故事 三国刮骨疗毒的故事介绍

1、《三国演义》中关羽攻打曹操樊城,水淹七军以后,曹操大将曹仁命令众多弓弩手,对着关羽乱箭齐发关羽右臂中了毒箭,臂膀青肿,不能活动。这时候,名医华佗听说了,马上从江东赶来,为关羽医治。当时关羽怕影响军心,正跟马良下棋。

2、华佗检查了关羽的伤口说:“箭头有植物鸟头的剧毒。如果不及时治疗,胳膊就废了。”华佗提出治疗的方案:在僻静的地方立个柱子。上面钉上大铁环,让关羽受伤的胳膊穿过铁环,再用绳索系牢,用被子蒙住头。然后再用尖刀割开皮肉,刮去骨上的箭毒,用药敷好,用药线缝上创口,才可以痊愈。

3、关羽说:“这很容易,还用什么环柱?”关羽一面跟马良下棋,一面伸出右臂,请华佗动手。华佗让一个小军官端着盆在下面接血,对关羽说:“我要下手啦,您不要害怕。”关羽说:“任凭先生医治,我怎么能跟凡夫俗子一样,害怕疼痛呢?”华佗便割开他的皮肉,发现骨头已经变青,便用刀子刮除骨头上的药毒,悉悉地发出了声音。帐上帐下的将士见了,吓得脸色大变。关羽照旧饮酒下棋,完全没有痛苦的表情。工夫不大,盆子里面的血满了,华佗刮净了关羽胳膊上的药毒,敷上药,缝好了创口。关羽大笑,站起身来,对将领们说:“我这条胳膊舒展自如,不疼痛了!华佗先生真是神医啊!”华佗说:“我当了一辈子医生,还没有看到这种情况,将军真是天神哪!”

4、这就是“刮骨疗毒”的典故。“刮骨疗毒”后来用作形容意志坚强。

刮骨疗毒的道理?

写出了关羽豪迈的大丈夫的帅气、光彩风度,勇敢无畏,同时也说明了三国时期医术高明。

刮骨疗毒,就是将深入骨头的毒液用刀刮除,达到治疗的目的。特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后来也用刮骨疗毒比喻意志坚强的人。

刮骨疗毒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看过《三国演义》的小伙伴应该对刮骨疗毒的故事并不陌生,故事中讲述了华佗和关羽两大历史人物,那么没有看过的也不用着急,下面我就来给你讲讲这个故事。

简要回答

在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中,记载了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而刮骨疗毒就是将深入骨头的毒液用刀刮除,达到治疗的目的。

详细内容

关羽攻打樊城时,被毒箭射中右臂。将士们取出箭头一看,毒已渗入骨头,劝关羽回荆州治疗。关羽决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将士们见关羽箭伤逐渐加重,便派人四处打听名医。一天,有人从江上驾小舟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特来给关羽治伤。

华佗看过关公的箭伤,说:“君侯的手臂若再不治理,恐怕便要废了!如果要根治,便得把君侯的手臂牢牢缚在柱上,然后我用刀把皮肉割开至见骨,刮去骨头上的毒,再敷上药,以线缝合,这才治得好,但恐君侯惧怕。”

关公听了,笑说自己不是世间俗子,不怕痛,更不用把臂缚在柱上;并让人先送上食物,说:“先生远道而来,请先用酒菜!”关公陪着华佗吃了一会,便伸出了右臂,说:“现在就请动手,我照样下棋吃喝,请先生不要见怪!”

华佗也不再说什么,取出一把尖刀,请人在关公的臂下放上一个盆子,看准了位置,下刀把关公的皮肉割开。关公吃喝如常,华佗气定神闲说:“我用刀把君侯骨头上的毒给刮走,这就好了!”华佗的手法娴熟,话刚说完,手上的刀子已经在关公手臂的骨头上来回刮,还发出悉悉的声音,流出的血也溢出了盆子。

将士见到这情境,都掩面失色,惟独关公仍继续下棋吃喝,面不改容。不久,华佗把毒刮尽敷上药,并把伤口缝合。关公大笑而起,对众将说:“此臂伸舒如故,一点也不痛。先生真是神医!”华佗说道:“我为医一生,从未见到过你这样的人。君侯真天神也!君侯箭疮虽治,但必须爱护。切勿怒气伤触。过百日后,就会平复如旧。”

刮骨疗毒的道理20字?

写出了关羽勇敢无畏,后来也用刮骨疗毒比喻意志坚强的人。

《三国志》记载: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右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刮骨疗伤告诉我们了一个什么道理

「刮骨疗毒」这个词广为人知是源自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原来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佗曰:“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公曰:“用何物治之?”佗曰:“某自有治法,但恐君侯惧耳。”公笑曰:“吾视死如归,有何惧哉?”佗曰:“当于静处立一标柱,上钉大环,请君侯将臂穿于环中,以绳系之,然后以被蒙其首。吾用尖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毒,用药敷之,以线缝其口,方可无事。但恐君侯惧耳。”公笑曰:“如此,容易!何用柱环?”......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公大笑而起,谓众将曰:“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关公箭疮既愈,设席款谢华佗。佗曰:“君侯箭疮虽治,然须爱护。切勿怒气伤触。过百日后,平复如旧矣。”

按小说所述,毒是乌头药;疗法是「刮骨」+护理;患者很配合,预后良好。

但正史《三国志》36卷中,没说是华佗,也没说是乌头药,更没说中毒了多久出现症状: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後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於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那么就事论事,关云长被刮骨疗伤的可能“场景”是怎样的呢?

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

根据症状,很像骨髓炎感染引起的「感染性骨关节炎」。

箭头刺破皮肤,撕开筋膜、肌肉和韧带,最后扎穿骨表面,这个过程和有创手术相比,缺少了可控制的“无菌操作”,所以顺着伤口进入体内的,除了乌头,还有细菌。

感染性骨关节炎,通常由细菌或真菌引起的急性、破坏性的骨关节炎。

中老年人的「退行性骨关节炎」是由于软骨退化和骨刺增生所致;

而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关节滑膜对关节腔内自身抗体抗原结合物或尿酸盐结晶的排异反应引起炎症所致。

只有感染性骨关节炎是外源因素引起的急性关节破坏,一般对人工关节的排异反应、手术时感染、皮肤感染、关节腔内注射感染,都有可能引起。

「感染性骨关节炎」会引起严重疼痛、关节肿胀、关节表面皮肤温度升高、关节活动受限、发烧畏寒等严重症状,这和「右臂青肿,不能运动……」很类似。

如果在感染后48小时内不及时处理,抑制细菌的白血球的蛋白水解酶会充满整个关节滑膜,这种保护机制却会造成关节不可逆转的损伤。

两种途径的细菌感染会引起「感染性骨关节炎」——

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感染会通过血管把细菌传播到膝骨关节表面;

邻近部位穿透性损伤、手术等引起的骨髓炎或皮肤感染,会渗透到膝骨关节表面发生感染。

感染后,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主要为白细胞)和细菌自身产生的蛋白水解酶浸润在整个骨关节滑膜上,引起关节滑膜损坏。

骨关节炎症破坏关节滑膜及软骨示意图

外伤感染、皮肤感染以及呼吸道感染大多会把金黄色葡萄球菌传播到膝骨关节炎表面。(相比乌头的全身毒性而言,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让他局部受苦的罪魁祸首)

A族链球菌常和风湿热有关,膝关节的炎症相对于后续继发的风湿性心脏病而言,反而并不那么严重。

另外一种引起感染性骨关节炎的菌种是淋病奈瑟氏菌,一般在性病人群中多见。

感染性骨关节炎的发病过程和临床症状

如今检测技术远远高于当年,

抽血做个血常规(白细胞、淋巴细胞等)、C反应蛋白,看看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CRP/ESR);

做个血培养,看看血液中的菌群类型;

做个抗链球菌抗体,对于感染菌种还能明确诊断;

如果必要时,还可以直接从关节腔里抽取积液并培养,进一步明确其中白细胞数量。

结合临床症状和检查指标,一般就可以明确诊断了。

关于「感染性骨关节炎」的治疗,现代医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广谱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NSAIDs)、关节腔冲洗和针对菌群的特异性抗生素。这些抗生素药品在当时肯定是没有的,「刮骨疗伤」可以说是简单粗暴版的「关节冲洗」——

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

这个操作很像把骨表面的感染创口,用高温处理,以最大限度降低细菌滋生。

现代“刮骨疗毒”——关节冲洗

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治疗疾病的方法更多,治疗时机也在不断提钱,对于感染性骨关节炎,我们可以把细菌扼杀在摇篮中,而不用等到它们对关节产生破坏了再想办法去做大手术。

然而,尽管医疗不断发展,但具体落实有时候还受制于非医疗因素。对于缺医少药的偏远地区,很多感染和外伤不受重视,的确是有很多「感染性骨关节炎」和「骨髓炎」发生的。如果外伤造成的骨折没有及时处理,细菌感染没有得到控制,在骨折愈合的同时,感染引起的骨髓炎会悄悄在骨骼内部产生脓肿,随着骨折愈合完成,脓肿也会自己吸收,但这个空白就不再有骨质来填补了,最后在骨骼内部留下一个囊状空泡,为下次受力后的骨折埋下了隐患,此时就需要做“刮骨”,目的不再是控制感染,而是通过骨骼重新自我修复来改善其自身的强度。

刮骨疗毒的故事的喻意??

刮骨疗毒的故事的喻意:深刻反映关羽的坚强意志,大无畏的精神气概。

本故事完全取决于民间素材,教导我们做事要有坚强的毅力,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同时说明我国医学在三国时期的先进水平,在外科手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