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清温病四大家是那些?
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
1、叶桂
叶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叶桂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
祖籍安徽歙县,其高祖叶封山从安徽歙县蓝田村迁居苏州,居上津桥畔,故叶桂晚年又号上津老人。
2、薛雪
薛雪(1681~1770)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江苏吴县人,与叶桂同时而齐名。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
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薛雪一生为人,豪迈而复淡泊,年九十岁卒。故也知薛雪并非专一业医者,但他于湿热证治特称高手,所著《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
3、吴瑭
吴瑭(1758—1836)字鞠通,江苏淮阴人。十九岁其父亲患病,四处求医,医治无效,终于卧病不起而死去。这深深地触动了吴瑭,他为自己不懂医术,眼看病魔夺取父亲的生命,感到非常难过,于是产生了学医的强烈愿望。
经过数年的努力,他终于探索出一些规律和医治方法,并于1798年著成《温病条辨》一书,他的这部书,是祖国治疗温热病较有系统的一部温病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还著有《吴鞠通医案》等著作,他的著作对叶桂的温病著作作了丰富和提高,使温病学更加完整和系统化,他成为清代著名的温病医学家之一。
4、王士雄
王士雄(1808~1868年?),字孟英,号梦隐(一作梦影),又号潜斋,别号半痴山人,睡乡散人、随息居隐士、海昌野云氏(又作野云氏),祖籍浙江海宁盐官,迁居钱塘(杭州)。
中医温病学家。其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对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尤其对霍乱的辨证和治疗有独到的见解。重视环境卫生,对预防疫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其子王聚奎曾在太医院任御医。
扩展资料:
温病四大家著作介绍:
1、《温热论》
《温热论》为温病通论著作,由清代叶桂(天士)口述,其弟子顾景文执笔著录,全文十分简短,仅四千余字。为温病学说的奠基性著作。
叶氏在此书中提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并论述了卫气营血相应的治法。此外,叶氏对通过观察舌象、皮肤斑疹及验齿来诊断温病的病情及判断预后方面也有独到的论述。
2、《湿热条辨》
《湿热条辨》,温病著作。一卷。清·薛雪撰,撰年不详。此书专论湿热病证,共35条。每条均有薛氏自注。
重点辨析湿热受病的原委,各种临床表现及治疗,指出湿热多由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以其分析透彻辨证精微,故其立论明确治法得体,每为后世所宗。
嗣后章虚谷曾加注释。王孟英根据本书内容曾予补订,并另加按语,辑入《温热经纬》卷四,名为《湿热病篇》。现存石印本等。
3、《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故《温病条辨》被称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4、《温热经纬》
《温热经纬》为温病通论类著作,五卷,清代王士雄(孟英)纂于咸丰二年(1852年)。本书“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故以“经纬”名书。
书中选取《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热病的论述,以及叶天士、陈平伯、薛生白、余师愚等清代诸家温病条文,分卷分条辑录,并采用后世诸家的见解,参以王氏按语逐条注释析义。后人谓《温热经纬》为温病学之集大成者,并以之为学习温病学的入门之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病四大家
二、治下焦如权 出自哪里
“治上焦如羽”系中国传统医学温病学派---清代吴鞠通为其创立的三焦辨证中治疗大法之一,其三焦辨证治疗大法的原文是“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非轻不举形容药性轻清、非平不安形容药性平和、非重不沉形容药性重坠。
上焦部位最高,而近于表,所以治上焦的病,宜用如羽毛那样轻清升浮之品,否则药过病所;中正平和如秤杆之平衡,中焦处于上、下焦之间,是升降出入的枢纽,故中焦有病用药须不偏不倚,即不能用上焦轻清升浮,又不宜用下焦滋腻潜降;下焦部位最低,而偏于里,用药须重浊,犹如秤砣那样沉重之品,才能直达病所。
三、温病四大家是谁?他们的著作是什么?
清代温病四大家有: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指导意见:
1,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2,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3,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4,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四、说明文:三焦辨证的认识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尤其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我们要怎么去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说明文:三焦辨证的认识,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医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症状变化的特点,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识别病情传变、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机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三焦辨证的创立,使温病辨证在前人基础上又有了近一步的发展。
简史三焦辨证为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确立,但其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内经》。历代对三焦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大多以上、中、下三焦划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分,即横膈以上的胸部为上焦,包括心、肺两脏;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脘腹部为中焦,内居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和膀胱等。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即论述过三焦病证,其后历代医家有所发挥,但尚未构成完整的体系。至清代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三焦辨证得以确立。他根据《内经》有关三焦部位的概念,结合温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及病变累及三焦所属脏腑的不同表现,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以温病病名为目,将六经、脏腑及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贯穿其中,重点论述三焦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机变化,并以此概括证候类型,按脏腑进行定位、诊断和治疗,创立了三焦辨证这一温病辨证纲领。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同为温病辨证方法,卫气营血辨证反映由表入里的发展过程,而三焦辨证则体现了温病从上而下的传变规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临床运用则可更全面地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另外,三焦辨证除运用于温病的辨证外,对内伤杂病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证候特征三焦辨证反映了邪气侵犯人体后发展变化的三个不同阶段,据病邪种类,大致可分上焦温热、上焦湿热、中焦温热、中焦湿热、下焦温热、下焦湿热等证候。
上焦温热即温邪侵犯上焦至于肺与心包的证候。温邪袭肺,外则卫气郁闭,内则肺气不宣,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苔薄白,脉浮数。这一证候多见于温病初期,属表证。若表邪入里,邪热壅肺,肺气闭郁,则表现为身热汗出,口渴,咳嗽,气喘,苔黄,脉数等。肺经之邪不解,邪热内陷,致心窍阻闭,则为逆传心包,见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等症。这一证候虽属上焦,见于温病初期,但病情危重。
上焦湿热即湿热侵犯上焦,病位在肺与皮毛的证候,为湿温病的初期阶段。见恶寒重,发热轻,或午后发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闷无汗,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濡缓等症。由于湿与脾胃关系密切,故上焦湿热常兼见湿困脾胃之胸闷,不思饮食,肠鸣便溏等症。若湿热郁蒸,酿成痰浊,蒙蔽心包,则以表情淡漠,神识痴呆,时昏时醒为特点。
中焦温热即温邪传入中焦,病及手足阳明的病变。阳明主燥,邪入阳明多从燥化而成里热燥实证。若邪热在胃,多为无形之热。由于胃经热盛,熏蒸于外,而见发热,不恶寒,反恶热,面目红赤,汗出,口渴,气粗,苔黄燥,脉浮洪等。若邪入大肠,多为有形热结,腑气不通,症见午后热盛,大便秘结,小便不畅,语声重浊,苔黄黑焦燥,脉沉有力等。
中焦湿热为湿热病邪犯及中焦脾胃的证候。脾主运化并主四肢肌肉,胃主受纳,脾胃受邪,症见身热,有汗不解,午后热盛,胸脘痞闷,恶心欲吐,身重肢倦,苔腻,脉濡等。因患者体质有异,湿与热相合轻重有别。素体阳虚、湿邪偏盛者,多表现为湿重于热;素体阳盛、热邪偏胜者,多表现为热重于湿;也有湿郁热蒸、湿热并重之证。
下焦温热为温病末期,病变累及肝肾的概称。肾主藏精,为元阴之本,邪热久留不去,肾阴耗损,可见身热颧红,口燥咽干,脉虚神倦等。肝为风木之脏,赖肾水以滋养,若肾阴被耗,则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而致虚风内动,症见手足蠕动,甚或痉挛,神倦肢厥,心中悸动不安,舌绛苔少,脉虚弱等。应指出的是,就三焦划分人体部位而言,肝并不属下焦,但肝肾阴虚、虚风内动多见于温病末期,在温病辨证中统属于下焦病候。
下焦湿热以湿热蕴结膀胱,气化失职,湿阻大肠,腑气不通为主要病理变化。症见小便不利,渴不多饮,或大便不通,小腹硬满,头胀昏沉,苔灰白黄腻,脉濡数。
证候关系三焦辨证所包括的各脏腑病理变化,不仅是温病发展过程中三类不同证候的概括,而且标明了温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以及三焦所属脏腑的传变规律。一般而言,温病初起,邪袭上焦,首先犯肺,故上焦证候多为温病的初期阶段。手太阴肺的病变不愈,可进一步传入中焦,为顺传;也可由肺而传入心包,为逆传。中焦病证,处于温病的中期,为邪正剧争的极期,中焦病不愈,则可传入下焦,所以就三焦辨证而言,温病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始于上焦,终于下焦。但由于个体体质差异,温病性质不同,又因治疗是否恰当等因素的影响,上、中、下焦各病程阶段长短不一,累及脏腑重心有别,如逆传心包多见于温热类温病;温邪传入中焦,多见胃经热盛,肠道热结;传入下焦多伤及肝肾之阴。而湿热性质的温病,初起热势多不盛而即可侵犯中焦,病变多在脾胃,而且滞留时间较长;若传入下焦,则除肝肾外还可影响膀胱及大肠功能。温热与湿热两类温病可相互转化。如温热病邪在阳虚湿盛之体,或夏秋湿盛之季,可转化为温病夹湿;而湿热病,由于患者素体胃阳偏旺,或湿热蕴蒸日久化燥化火,也可出现与温热病相同的病机变化。
五、自学成才成大医,吴鞠通和他的《温病条辨》
相传吴鞠通从医,是因为父亲无钱医治病死,侄儿又被庸医误治而死,才奋而自学中医。他自己也曾说“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而后有得”,写下《温病条辩》、《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四部医书。
尤其《温病条辩》,为后人记录了许多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实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是传统医学中的重要著作。吴鞠通本人也获得“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的美誉,是传统医学,尤其温病领域,不能不提的集大成式的人物。
关于温病,在明末清初的吴又可之前,多以伤寒治之,而伤寒是六经辨证(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遇到热病时多认为是阳明里热 即热是由里散发。
到了吴又可,他最先提出了“疠气”、“天受”、“传染”的概念 这是中医对传染病最早、最明确的的认识和记载。
叶天士又从吴又可疠气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外在环境的变化发展出了卫气营血辩证。
吴鞠通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三焦辨证”(界定有争议,简单划分,心肺上焦、脾胃中焦、肝肾下焦)的学说。
至此, 历史 上的温病学派及其基本理念,已基本确立。 虽然多多年以来寒温之争一直存在,各种医理学说不断发展、纠偏和完善。 但温病学说在热病和传染病方面优势和有效性是不能忽略的。
三焦辨证仿《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体例,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把温病病位从上中下三焦进行辩证,与卫气营血辩证互为经纬,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温病病变的本质,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温病辩证体系。
吴鞠通认为三焦主化气行水,将人的五脏六腑划归为上中下三焦,以此说明病机演变、辨别病位。他的三焦辨证虽然具有以往的脏腑辩证的性质,但又不尽相同,“始上焦、终下焦”是三焦辨证关于温邪传播的重要思想。
对于施治吴鞠通主张“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认为温热病初起,邪犯上焦,选方用药宜以轻清宣透为原则,宣肺达邪,透热外出,忌用味厚滋腻或沉降重浊之品,这一理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温病施治的内涵。
关于吴氏最重要的著作《温病条辩》的缘起,和他自己经历有关。
他所处的时代瘟疫横行,戕害百姓,因此吴鞠通一直想写一本专门论述温病的书,但是他始终痛恨庸医,害怕自己著书不精殆误后人。
他曾在《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中这样写道:
后来在他的好友,礼部尚书汪廷珍一再鼓励和拜托下,才开始编写《温病条辨》并成书,但历时15年才正式成书,仍惴惴不安,担心自己所学不精,遗误后人。
曾在书的自序里这样说:
六、在肾脏病辨证过程中注意脏与脏的关系之二-肾与肝
二、 肾与肝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以互生;肝属木,肾属水,水可以生木。肝肾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故有“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乙癸同源”之说。
肝肾同源:所谓肝肾同源,主要是指精血同源、精血互生的关系。肝藏血,肾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肝血有赖于肾精的资助,肾精足则肝血旺,肾精亦赖肝血的滋养,肝血旺则肾精充。正是由于精血之间可以互生互化,所以,肾精与肝血,荣则同荣,衰则同衰。肝血和肾精,又同源于水谷精微,依靠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充盛而不衰,故称肝肾同源。在五行中,肝属木,肾属水,肾水可以养肝木。阴阳学说认为,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对各脏腑的阴液具有滋养功能,肝阴得到肾阴的资助,即能涵敛肝阳,使肝的阳气不至过亢,保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肾阴养肝阴的理论与水生木是一致的。
生理情况下:精血互生,肝血有赖于肾精的滋养,而肾精得以肝血而充养。两者相互滋生,相互为用。肝木肾水生理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母子相生。如《类经·藏象类》说:“肝肾为子母,其气相通也。”
②精血互化,各为先天。肝血精肾相互资生转化,如张璐在《张氏医通》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③同处下焦。吴鞠通三焦辨证认为肝肾同居下焦。
④经气相通。如《灵枢·经脉》中载肾足少阴之脉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另外奇经八脉也加强了肝肾两经的关系。
⑤共主藏泄。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说:“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在病理情况下:肝木肾水病理关系密切。肝木、肾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肝肾同病极为常见。《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卷十三》有云:“肾脉……贯肝隔……故肾气雍而不利者,令人胁下至少腹皆满。”《灵枢·经脉》也说:“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遗溺闭癃。”张志聪曰:“肝主疏泄,小便不利者,厥阴之气逆也。”若肝行肾气太过,亦可出现肾的封藏失职,精微下泄的病理过程,所谓“肝木侮土,则土衰而水浊”。若肝疏泄失常,则三焦决读失司,故肝病则便浊、遗溺、癃闭,甚则肿满。肝为肾之子,子能令母实,亦能令母虚。所以在临床上若肾精不足,肝失所养,往往会导致肝肾阴虚,出现腰膝酸软,遗精,耳鸣,以及头晕目眩,两眼干涩等症;若肾精不能滋养肝木,则出现肝阳上亢的症状,则出现急躁易怒,头痛目赤,口干口苦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