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从《归去来兮辞》的序中概括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

《归去来兮辞》中作者辞官的原因如下:

直接原因: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释义: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想着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

根本原因: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释义: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

归去来兮辞作者辞官的原因是什么

《归去来兮辞》作者辞官的原因:一是奔丧,二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三是平生之志。《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是作者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全文叙述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文章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作者的生活理想。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相为表里,成“双美”之势。

归去来兮辞序文中提到的辞官原因是什么 是序文中的啊 求大神指点

序文中提到的辞官的原因是,因为本意做官为了维持生计,但后来觉得做官不符合自己的本心,加上在武昌的妹妹去世,去吊丧的时候就辞官了。

序文中原文是: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意思是,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心情激动不平,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扩展资料: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创作背景是,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即辞官回家。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极为腐败,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在认清了这一点后做出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以{归去来兮辞}并序为例 说明陶渊明做官与辞官的原因

做官原因: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做官是陶渊明的无奈选择——“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他必须养活一大家子。为了养家,经过亲友的提醒,他自己也有做官的想法,所谓“故便求之”就有这个意思。他任为彭泽令,明显得到了“诸侯”和家叔的帮助,而且运气不错。对于他们的帮助,他怀有感激之情:“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序言里的这一笔,我想是“世与我而相违”一句的最好印证。

辞官原因:

“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从序文中看,陶渊明的辞官,是因为做官与他的“爱丘山”天性相抵触,甚至到了“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的程度。也就是说,哪怕受冻挨饿,陶渊明也要辞官归去,因为做官实在让他身心痛苦。面对饥冻之切和违己交病的两难抉择,他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做官有愧自己的“平生之志”,这就是作者对于辞官原因的陈述。

在《归去来兮辞序》中陶渊明辞官离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陶渊明本性使然,一是社会现实使然。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

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

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最终挂官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