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氏中兽资料

拉丁文学名 andrewsarchus

体长 5米

体重 1吨

食性 肉食

时代 第三纪(始新世)

分布 北美洲 蒙古

分类 踝节目 安氏中兽科

安氏中兽,属于最晚的踝节类这类哺乳动物的脑子很小。随着草地在陆地上的扩展,踝节类被食草的动物取代了。这些草食动物包括马、犀牛、猪、土豚和几个现已绝灭的其他哺乳动物类群。最大的肉食哺乳动物 。

物种名称 _

蒙古安氏中兽(大陆)

蒙古中爪兽(台)

拉丁文名 _

Andrewsarchus mongoliensis

英文发音 _

and-rooz-ARK-uss

体长 : 约83厘米的头颅

高约1.8米 长5米

体重 : ?

食物 : 肉食性

生存年代 _

六千万到三千两百万年前

生存地点 _

蒙古 美国

物种种类 _

哺乳类—中爪兽

名称含义 _

安德鲁斯之兽

以古生物学家安德鲁斯

[Roy Chapman Andrews]

二、安食兽是羊的祖先吗

蒙古安氏中兽与羊在外表形态上有很大的区别,但其确实是羊的祖先

安氏中兽的平均身高为2m,而其平均体长能够达到5m,平均体重则逼近了1t。由此可见其体型非常大,是4000万年前生活在蒙古的体型巨大的生物

而安氏中兽具体属于哪一个亚种或哪一个物种是尚不确定的。有生物学家们认为其属于三尖中兽科,但一直未得到承认。

三、安氏兽进化成了什么

安氏兽进化成了羊。

根据资料显示,研究羊的进化过程中发现羊的祖先是一种叫安氏兽,也称安氏中兽或者蒙古安氏中兽的食肉动物,与狼十分相像,生活于晚始新世距今4000-3500万年前的的蒙古和中国的内蒙古地区。是曾出现过的最大的陆生哺乳类食肉动物之一。

根据所发现的骨骼化石推测,安氏兽的体长大约在4米以上,肩高大约2米,体重在1吨左右,而最大的可能体长达到5米,体重达到1.5吨左右。

四、蒙古安氏中兽的生活习性

它是一种原始、身体粗壮及像鬣狗的有蹄类哺乳动物,生存于4500-3600万年前的始新世。它的四肢很短,而身体很长,有长的尾巴,脚上有蹄。它的鼻端很长,有锋利的牙齿及扁平的颊齿,可以用来咬碎骨头。不过由于只有头颅骨被发现,故究竟安氏中兽是掠食者,或是食腐肉的则不清楚。

安氏中兽是以著名的化石发掘者罗伊·查普曼·安德鲁(Roy Chapman Andrews)来命名。安氏中兽的化石是于1923年6月在蒙古戈壁沙漠曼汗发现,这个没有下颌骨的头颅骨存放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基于牙齿及头颅骨的相似性,它被分类在中爪兽目中。据此估计它像中爪兽或中国中兽般是有蹄的,并且是偶蹄目的亲属。。

安氏中兽属有蹄哺乳动物,在亲缘关系上其实更接近于偶蹄目动物,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被戏称作“披着狼皮的羊”。

安氏中兽的头盖骨长度约有中爪兽的两倍,颧弓阔度为两倍。安氏中兽的面部长度约为头盖骨的150%,而中爪兽就只有92%,可见安氏中兽的面部相对较长。安氏中兽的头盖骨约有阿拉斯加棕熊的两倍,但较为窄身,并且是马更歇狼的三倍。由于平均棕熊都轻于1000磅,而最极端的狼亦只重170磅,故相信安氏中兽约重400-1000磅之间。

对于安氏中兽的外观及行为差不多是完全不知道的,在古生物学家之间就此已有很多讨论。有指安氏中兽的牙齿很钝,并非掠食者的特征。它有可能是杂食性多于肉食性的,会吃腐肉、骨头、植物或软体动物,而非猎物新鲜的肉。若安氏中兽是吃腐肉的,它可能会以其庞大的身型来吓走细小的掠食者。

安氏中兽的颚骨在陆上哺乳动物中很特别,可以咬碎大骨头。根据颚骨的形态及发现其化石的海岸地带,估计安氏中兽可能是猎食原始鲸鱼、贝壳动物、龟及其他同期的大型哺乳动物。直至始新世末期,非常大型的哺乳动物都是在中亚演化的。

安氏中兽没有适合撕开食物的裂齿。从它的撕开食物的力量估计,安氏中兽最有可能是吃已灭绝的雷兽,不论是猎食或是吃其尸体的腐肉。

按照安氏中兽的食物需求,相信在始新世的中亚洲有着大量的大型动物,可能是以每年出现为周期。当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在始新世晚期或渐新世早期碰撞时,形成了喜玛拉雅山及隔离了特提斯洋,继而影响了气候,使中亚洲干涸,最终令动物群灭绝。而安氏中兽亦相信是因此而灭绝的。

蒙古安氏中兽是一种奇怪的肉食有蹄动物,对它所知不多。尽管拥有小型蹄趾,而非爪子,但这种动物却发展出样子极长的有力双颚,并配有强劲的牙齿。讽刺的是,它们会猎食与其相近的草食有蹄动物,后者当时也非常繁盛。对中爪兽的了解仅来自一个头颅与一些化石骨头碎片,但是,它的长相被认为和一种知名的有蹄草食动物,即中爪兽,非常相像。由于这种动物拥有小型蹄趾而非锋利爪子,却同时具有如此有力的双颚,意指它们就像部分人士所曾提出的一样,是以腐肉为食的大自然清洁队,或是食用龟肉。它们的牙齿出现严重的磨损痕迹,并且不像其它多数的肉食动物,只是单纯用来撕裂肉类。中爪兽(mesonychids)在亚洲、欧洲与美洲都有发现,蒙古中爪兽的骨骸则在蒙古找到。中爪兽属于肉食性的有蹄动物。其中最大的是蒙古中爪兽,仅由一只头颅而闻名。该族群的特质是拥有犬科般强有力的双颚。中爪兽的化石通常在水边寻获,而且只有单个,所以这些动物可能是沿河岸与潮汐线而居的腐食独居动物。

Andrewsarchus mongoliensis(发音安画SARK我们),(Andrews +希腊语“统治者”),是原始,重修造,wolf-like,蹄形哺乳动物在期间,那居住Eocene世纪,大致在45和36百万之间年前。 它在四条短的腿走了并且有一个长的身体、一条长的尾巴和脚用蹄形的脚趾。 它有长的口鼻部用大,锋利的牙和也许使用击碎骨头的平的臼齿。 由于安氏中兽从被发现的头骨和几根骨头只被知道,它是否是活跃食肉动物或仅仅大净化剂是开放的到辩论,象它确切的时间范围。安氏中兽被命名对于著名探险家和化石猎人Roy沿街叫卖者Andrews. 它在6月在被发现了1923年由Kan Chuen Pao, Andrews的远征的成员,在一个站点隔壁滩在蒙古通认作为Irdin Mahna [变形: Erdeni-Mandal和Erdenemandal (‘被修宝石的坛场’)] 在是由Andrews带领的并且由自然历史美国博物馆主办的第三次亚洲远征。 自然历史美国博物馆是化石的头骨部分是显示的地方: 下颌未被发现。 它按顺序被分类Mesonychia由于相似性在结构在它的牙和头骨之间与从完全骨骼已知的那些其他mesonychid种类。 同样地,它假设,它有蹄形的脚趾相似于那些Mesonyx或Sinonyx和把视为亲戚偶蹄动物有蹄类动物。

五、蒙古安氏中兽的介绍

蒙古安德鲁斯中兽(Andrewsarchus mongoliensis)属踝节目三尖中兽科(尚存争议),生活于晚始新世距今4000——3500万年前的中国,名称缘自其发现者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Roy Chapman Andrews)。是曾出现过的最大的陆生哺乳类食肉动物之一。最新研究发现,安氏兽的臼齿原尖十分粗壮且布有粗皱纹,臼齿拥有后小尖,下臼齿主尖和下后附尖均无纵脊的任何痕迹,在主尖和下后附尖之间有一道明显的横脊将二者隔开,这些特征均与中兽类存在本质的不同。所以,安氏兽被排除出了中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