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敌若绝水,半渡而薄之]是什么意思?
这是孙子兵法 行军篇中的话 意思就是 敌人如果要过河 在他过了一半的时候攻击 薄 就是攻击
敌若绝水,半渡而薄之
意思是当敌人需要渡过江河的时候,趁其渡过一半的时候攻打它!
简单的说就是:半渡而击之
敌人如果要渡过河来,等到他们渡到一半的时候逼上去攻击。(这个时候敌人进退两难,攻守都很难发挥,因此是最有利的攻击时机。)
关键的两个字的意思:
绝:越过、渡过(江河)
薄:迫近。
二、半渡而击之是什么意思?
半渡而击之的意思是(当敌人的军队)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再去歼灭它。这是古时候兵法上的一种战术。
三、半渡而击出自哪场战争
【半渡而击】公元前638(周襄王十四年)夏,宋襄公率军进攻臣服于楚的郑国,楚成王发兵攻宋以救郑。宋襄公闻讯回师,于十一月初一与楚军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北)。
【详细资料】
【半渡而击】半渡而击的意思是(当敌人的军队)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再去歼灭它。这是古时候兵法上的一种战术。
【来源】
公元前638(周襄王十四年)夏,宋襄公率军进攻臣服于楚的郑国,楚成王发兵攻宋以救郑。宋襄公闻讯回师,于十一月初一与楚军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北)。史书上原文记载如下:春秋,宋襄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子鱼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请急击之。”公弗许。即济未成列,子鱼复请。公复未之许。及成列而战,宋师败绩。
当时的宋军已先在泓水北岸布好阵势,处于对楚军半渡而击的有利态势。但宋襄
公拘守“不鼓不战”的君子原则,没有出击。这次战争不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战例,但
是留下了两个千古的名言,一是“半渡而击”,二是宋襄公之“仁”。两千多年后的毛泽东
甚至专门写文章论述战争中不能有“襄公之仁”。
后来的《孙子兵法》将这个战例总结为“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济通
渡)。 这就是“半渡而击”的经典来源。“半渡而击”表明在对方进攻军队渡河渡至一半
时全力反攻,歼敌于进退维谷之间。若在对方还未进攻、还在对岸蓄势时主动出击,
先消耗自身力量,再进入对方阵地,不可能事半功倍地取胜;若在对方已经渡河进入
我方阵地,人家已无退路,气势正盛,再被动防守,基本上势均力敌,即使取胜也得
事倍功半,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要半渡而击,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这是站在防守
一方而言,站在攻方立场考虑,则必须想尽办法,采取各种手段迅速走出“半渡”状
态,提前做好应战准备。否则,在最艰难的时候掉以轻心,会半途而废地溃败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