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七人日子什么意思
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即“人类的生日”,这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中国民间称初七这天为“人日”“人胜节”或“七元日”。据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和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俗称“人日子”。
古人认为正月初七以晴为好,寓意人寿年丰,天下大同。汉时东方朔的《占书》中就有“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的说法。可见“人日”的说法至少在汉朝时就已流传了。在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贴于屏风或窗户,也戴在头发上,因此,“人日”也称“人胜节”。
什么是人日?哪一天?为什么?
人日,又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为了纪念女娲。
人日,又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人日习俗:
在南方,人日的活动还是丰富多彩的,比如郊游赏花、人日当地习俗活动、做人日菜(用煎堆、炒米、芥菜、番蕃薯、芋头等混在一起煮的特色菜)和七样羹(潮汕人用大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蓝等蔬菜同煮的特色菜)
捞鱼生(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边捞边喊: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等等。
初七,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人们大多开始工作了,游子们也要告别家人远走他乡去奋斗了,所以“人日”也是团聚和暂离的日子,大家在一起吃餐饭,再次团聚很可能就是下一个新年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人日
“人日”是什么意思?
【释义】:指每年正月初七,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
【拼音】:rén rì
【传说】: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北史·魏收传》引董勋答问礼俗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此"人日"一名之所由来。《太平御览》卷三○引《谈薮》注云:"一说,天地初开,以一日作鸡,七日作人。"则关系原始开辟之神话。
【文化内涵】:
人日,就是"人民安之日"是农历正月初七,而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是春节系列节日中重要的节日之一。来自专家著述称,人日在中国至少有二千年以上历史。 何谓"人日"?尽管各地风俗有不同,但汉时东方朔的《占书》中就有"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的说法。可见,古人已将"人民安"视作"人日"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