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宵节点灯笼什么意思 元宵节为什么要挂灯笼

导读: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传统节日,节日氛围也是极为热闹的,全民都在度过,虽然这不属于国家法定节假日,但是不少地方和公司都会给员工放假,让员工们有时间和家人团聚过节日。那么,元宵节点灯笼什么意思?元宵节为什么要挂灯笼呢?想知道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元宵节点灯笼什么意思

元宵节点灯笼寓意是驱魔降福、祈许光明。

元宵节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

元宵节为什么要挂灯笼

在元宵节的时候,挂灯可以营造喜庆的气氛,红灯笼是团圆吉祥的象征。在元宵节挂灯可以营造喜庆的气氛,红灯笼是团圆吉祥的象征。元宵节观灯的习俗最早起源于汉朝初年。东汉明帝提倡佛法,佛教有正月十五点灯敬佛的做法,明帝就命这一天全国都挂灯。这个佛教节日就逐渐发展成了全国节日。汉文帝时期,就下令将正月十五确定为元宵节。到了唐朝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大唐昌盛,皇宫、街道处处挂灯,还建造了高大的灯楼,灯数。人们观灯的习惯已经蔚然成风,元宵节作为花灯节也被发展的特别好。

元宵节点灯笼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为什么要点面灯(上灯的元宵落灯的面)

灯笼有什么象征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

元宵节花灯的来历

“天天打猪草,夜夜闹花灯”。“东也是灯,西也是灯,南也是灯来北也是灯”,这是传统黄梅戏《夫妻观灯》里的唱词。几位参加“游黄山,看黄梅”雅称“二黄”旅游活动的西方游客听罢兴起,便决意再来一次“中国元宵观灯游”,这才惊叹:“中国正月十五灯节比咱的狂欢节还要热闹”!于是兴趣倍增,刨根问底探元宵。

中国人把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是颇为考究的,这里的“元”指的是农历正月十五正好是上元之日,这里的“宵”指的是宵夜,“元宵节”便被严格界定为农历正月十五夜间的节日了,张灯、舞灯、观灯、赏灯以及一切与灯有关的民俗文化娱乐活动也便成了它特定的节目内容。

元宵节的由来,虽可远溯西汉时期,然而最为盛行时却要数唐代了。从《太平御览》中“正月十五日,汉家祀太乙,以昏时到明”的记载来看,元宵节是古代皇帝“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宗教礼法演变而来的节日,是佛教习俗和道教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正式为其命名并诏令每年此日举国张灯庆贺的,是汉文帝刘恒,到汉武帝时,元宵节则被列为全国重大节日了,从此代代相袭至今。

二、为什么元宵节要蒸面灯?

元宵节蒸面灯

蒸面灯是我们这里过元宵节最重要的节目,就像过年包饺子一样必不可少。每到元宵节的下午,各家各户都在忙着蒸灯。 龙灯是必须要蒸的,因为龙掌管着一年的风调雨顺。把一团面反复揉搓成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条,(长短粗细可根据面的多少而定。)就做成了龙的身子。粗的是龙头细的是龙尾。把龙身平放在面板上,用剪刀在上面剪出整齐均匀的面刺,就做成了龙的鳞。选油亮饱满的花椒种子摁在龙头的两侧,就成了龙的眼睛。龙头上还要选取枝杈均匀的埽篾装饰出龙角,用剪刀小心地剪开龙嘴,再放上瓜子大小的一点红纸,就是龙的舌头,舌头上要放一枚硬币,象征着财源滚滚来,最后把长龙盘起来,中间做一个小巧精致的面碗,已备蒸熟后装油插灯捻用。这样,一盏龙灯就做成了。 最普遍的是碗状的面灯,当然要比普通家用的大碗精致得多,碗口处还要捏上各式的花边。这种灯一般要做12个,代表一年有12个月。每个灯的侧面都要捏上小面撮,一月的灯捏一个,二月的捏两个。依次类推,直至捏完12个。

蒸好的灯出锅了,首先要看一下哪个灯碗里存的水多。因为蒸的时间长,水蒸汽就会变成水存在灯碗里。可老人们却说这是有讲究的:龙灯里存的水多,表示今年雨水多;反之,则说明今年要干旱。最好是不多不少,风调雨顺嘛!12个碗灯中哪个月份的灯碗里水多,就说明那个月下雨要多。没水的灯就说明那个月要干旱。据说以前的老人们都是根据这个来安排春种秋收的。 如果家里有小孩子,一般都还要蒸一盏勺子灯。灯的形状就像一把勺子,勺子的把上还要捏一两只调皮可爱的小老鼠趴在那儿,等着点灯时偷喝油呢! 蒸好了灯,傍黑的时候就要点灯了。用火柴杆儿缠上一点棉花,插在灯碗里做灯捻子,往碗里倒上一些豆油,点上火,面灯就亮了起来。 在我们这里,元宵节的晚上,各家各户的大门口和家里的每间屋子都要点面灯。因为老人们说那灯光可以驱邪,给人带来幸福和好运。我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老人们一边点灯一边念叨着:照照眼,不害眼;照照头,不生疮;照照墙,蝎子不蜇香莲的娘。于是大家都争着抢着让灯光照着自己,都希望自己能让灯光照得“百毒不侵”。记得那时候,就连鸡圈、猪圈、狗窝等犄角旮旯都得端着灯照一遍,好像是让动物们也沾点光,感受到人间的幸福吉祥。 家里的灯点着了,孩子们都端着自己的面灯去大街上聚会。大家笑啊跑啊,可热闹啦!哪个孩子手里端的灯好看,大家就会夸他妈妈手巧,他也满脸的自豪。有调皮的孩子还会趁别人不注意,抢着咬一口别人手里的灯。因为蒸灯的面里要放盐和花椒粉,而且面要和得很劲道,所以面灯是很好吃的。大人还说,女孩子是不可以吃点着的灯的,吃了会长黑眼圈的。那时我有点不相信,所以那时我一直不敢吃。后来才明白那时老人们偏心男孩子,,故意那么说的。 孩子们在街上玩够了,家里的灯油也差不多熬完了。跟着妈妈查看一下面灯里的灯花结得是否好看,灯花结的好看,就预示着今年的幸福多。妈妈一高兴,可能还会让你吃一个面灯呢! 点完的面灯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切成薄片和面条一起煮着吃。但是龙灯一定要留到农历二月二才能吃。“二月二,龙抬头”,我们就可以吃上龙肉了!每到这天早上,用青菜炸汤,再把提前两天泡在凉水里已经变软的龙灯分成小块放在锅里煮,配上一把面条,这就是地道的龙须面了!吃这种面也是有讲究的: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要吃龙头和龙腰的。吃了可以强身健体,不腰疼。不管这种说法是真是假,“龙肉”确实好吃,“龙汤”真的鲜美! 从小到大,蒸面灯,吃面灯,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成家以后,自己当家作主了,蒸的面灯可以随便吃了。于是乎,蒸灯的兴趣更浓了,其间的乐趣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