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的发展历程?空调的组成是什么?

空调即空气调节器是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速度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借今天这个机会来为您介绍一下关于空调的发展历程,空调的组成是什么的问题。

 空调即空气调节器。是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 构筑物 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速度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一般包括冷源/热源设备,冷热介质输配系统,末端装置等几大部分和其他辅助设备。主要包括水泵、风机和管路系统。末端装置则负责利用输配来的冷热量,具体处理空气、温度,使目标环境的空气参数达到要求。借今天这个机会来为您介绍一下关于空调的发展历程,空调的组成是什么的问题。

一、空调的发展历程

 刚开始的空调、电 冰箱 使用氨、氯甲烷之类的有毒气体。这类气体泄漏后会酿成重大事故。托马斯·米基利在1928年发明了氯氟碳气体, 并将其命名为氟利昂。 这种制冷剂对人类安全得多,但是对大气臭氧层有害。 氟利昂是杜邦公司 CF C、HCFC或HFC类冷冻剂的商标,其中每一类冷冻剂名称还包括一个数字,以表示其成分的分子组成(例如R-11, R-12, R-22, R-134)。其中,在直接蒸发式适度冷却产品领域应用广的R-22 HCFC制冷剂将于2010年起停止用于新生产的设备中,并于2020年彻底停止使用。R-11和R-12在美国已经停产。作为替代品,一些对臭氧层无害的制冷剂已投入使用, 包括商品名为“Puron”的制冷剂R-410A。R290和R32新型的环保制冷剂也逐步走向市场,R290分子中只含有碳和氢,不含有氯和氟,破坏臭氧潜能值(ODP)为零。

二、空调的组成是什么

 空调的结构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 四通阀 , 单向阀 毛细管组件组成。 空调压缩机 中所指定的一个齿间容积对的工作过程。阴螺杆、阳螺杆转向互相迎合一侧的气体受压缩,这一侧面称为高压区;相反,螺杆转向彼此背离的一侧面, 齿间容积在扩大并处在吸气阶段,称为低压区。这两个区域被阴螺杆、阳螺杆齿面间的接触线分隔开。可以近似地认为:两螺杆轴线所在平面是高、低压力区的分界 面。压缩制冷剂(例如氟利昂)变成液态。然后利用液态在常压下变气态时的吸热现象制冷。空气密度是很小的。你拿根打针用的针管。抽满一针管空气,用手堵住出气口,推动针管就是在压缩空气了。用针管就可以把气体压缩三分之一的体积。

 压缩机吸入从蒸发器出来的较低压力的工质蒸汽,使之压力升高后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冷凝成压力较高的液体,经 节流阀 节流后,成为压力较低的液体后,送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吸热蒸发而成为压力较低的蒸汽,从而完成制冷循环。对某些应用来说,气体必须通过一根长长的管子(通常盘成螺线管),以便让热量散失到四周的空气中,铜之类的导热金属常用于输送蒸气。为提高冷凝器的效率经常在管道上附加散热片以加速散热。散热片是用良导热金属制成的平板。

 蒸发器就是室内机里面的,管子组成的,套有翅片。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或从溶液中析出晶粒的设备。主要由加热室和蒸发室两部分组成。加热室向液体提供蒸发所需要的热量,促使液体沸腾汽化;蒸发室使气液两相完全分离。加热室中产生的蒸气带有大量液沫,到了较大空间的蒸发室后,这些液体借自身凝聚或除沫器等的作用得以与蒸气分离。四通阀,液压阀术语,是具有四个油口的控制阀。四通阀是制冷设备中不可缺少的 部件 ,其工作原理是,当电磁阀线圈处于断电状态,先导滑阀在右侧压缩弹簧驱动下左移,高压气体进入毛细管①后进入右端活塞腔,另一方面,左端活塞腔的气体排出,由于活塞两端存在压差,活塞及主滑阀左移,使排气管与室外机接管相通,另两根接管相通,形成制冷循环。

 以上有关空调的发展历程,空调的组成是什么的介绍就为您说到这里了。说到空调可以普及,主要是通过电影院。大多数美国人是在电影院接触到空调的。20世纪20年代的电影院利用空调技术,承诺能为观众提供凉爽的空气,使空调变得和电影本身一样吸引人,而夏季也取代了冬季成为看电影的 高峰 季节。随后出现了大量全年开放的室内娱乐场所,如赌场、室内运动场和商场,这些都得归功于空调的出现。

CFCs,HCFCs,HFCs都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CFCs是全氯氟烃的通称。对于氟氯烃的命名,为了避免用商品名称呼化合物,国际上统一使用氯氟烃的英文名称缩写来表示其化合物的种类,全氯氟烃,英文名称Chlorofluorocarbon,取其字头组成缩写代号CFCs作为全氯氟烃的通称。HCFCs也是如此,对于含氢氯氟烃也是取英文名Hydrogen containing chlorofluorocarbond的字头组成缩写代号HCFCs,即HCFCs为含氢氯氟烃的通称。

中央空调无码和有条码的区别?

空调有码无卡的意思是空调有正规的厂家条形码,没有保修卡,也就是说空调不享受厂家提供的保修期服务,厂家也不用对此空调负责。

空调(Air Conditioner),即空气调节器,是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大部分利用冷媒在压缩机的作用下,发生蒸发或凝结,从而引发周遭空气的蒸发或凝结,以达到改变温、湿度的目的。

最初的空调、电冰箱使用氨、氯甲烷之类的有毒气体。这类气体泄漏后会酿成重大事故。托马斯·米基利在1928年发明了氯氟碳气体(chlorofluorocarbon gas), 并将其命名为氟利昂。 这种制冷剂对人类安全得多,但是对大气臭氧层有害。氟利昂是杜邦公司CFC、HCFC或HFC类冷冻剂的商标,其中每一类冷冻剂名称还包括一个数字,以表示其成分的分子组成(例如R-11, R-12, R-22, R-134)。其中,在直接蒸发式适度冷却产品领域应用最广的R-22 HCFC制冷剂将于2010年起停止用于新生产的设备中,并于2020年彻底停止使用。R-11和R-12在美国已经停产。作为替代品,一些对臭氧层无害的制冷剂已投入使用, 包括商品名为“Puron”的制冷剂R-410A。R290和R32新型的环保制冷剂也逐步走向市场,R290分子中只含有碳和氢,不含有氯和氟,破坏臭氧潜能值(ODP)为零。

只有部分厂家的空调产品有“无码机”这种说法。通俗理解的话,所说的无码机指的是没有厂家正规产品条形码的产品。其实空调厂家出厂的每台空调都有条形码,只是出货到经销商,代理商或维修商那里之后,被这些商家因为各种目的而不得不把空调原有的条形码撕掉,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无码机。这种产品厂家不提供售后保修服务,且产品本身会有很多问题,不建议选用。

冰箱无氟系统里边是什么冷媒

说起“无氟”冰箱,人们往往认为这种冰箱不使用氟了,

因为有氟冰箱是使用氟里昂11和氟里昂12来做发泡剂和制冷剂的冰箱。但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的专家指出,从化学反应式中可以看到,破坏臭氧层的元凶,是“氯”而并非“氟”。

冰箱无氟系统里边是什么冷媒HCFC跟HFC两类制冷剂。

中国把CFC翻译成无氟,可能有这个原因,最早公司的氟利昂成为制冷剂的代名词,把中国制冷剂称为氟利昂,冰箱加氟加制冷剂,从这个来讲,以前没有很专业的知识来对应介绍过来,大家就把这个商品名作为制冷剂的代名词给介绍到中国来。咱们国家的知识产权商标权不是特别明显,这么误导说成这个名字,中国人做这么多制冷剂还是说无氟,实际上最明确的词是CFC应该说是氯化烃或者氟氯烃。

第一台空调是谁发明的?

威利斯·哈维兰·卡里尔

印刷出版公司寻求一种能够调节空气温度、湿度的设备。布法罗锻冶公司将此任务交给了卡里尔。卡里尔想:充满蒸汽的管道可以使周围的空气变暖,那么将蒸汽换成冷水,使空气吹过水冷盘管,周围不就凉爽了;而潮湿空气中的水份冷凝成水珠,让水珠滴落,最后剩下的就是更冷、更干燥的空气了。基于以上设想,卡里尔通过实践,在 1902 年7月17日给萨克特·威廉斯印刷出版公司安装好了这台自己设计的设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世界上第一台空调由此产生。

最初的空调、电冰箱使用氨、氯甲烷之类的有毒气体。这类气体泄漏后会酿成重大事故。托马斯·米基利在1928年发明了氯氟碳气体(chlorofluorocarbon gas), 并将其命名为氟利昂。 这种制冷剂对人类安全得多,但是对大气臭氧层有害。 氟利昂是杜邦公司CFC、HCFC或HFC类冷冻剂的商标,其中每一类冷冻剂名称还包括一个数字,以表示其成分的分子组成(例如R-11, R-12, R-22, R-134)。其中,在直接蒸发式适度冷却产品领域应用最广的R-22 HCFC制冷剂将于2010年起停止用于新生产的设备中,并于彻底停止使用。R-11和R-12在美国已经停产。作为替代品,一些对臭氧层无害的制冷剂已投入使用, 包括商品名为“Puron”的制冷剂R-410A。R290和R32新型的环保制冷剂也逐步走向市场,R290分子中只含有碳和氢,不含有氯和氟,破坏臭氧潜能值(ODP)为零。

空调分为单冷空调和冷暖两用空调,工作原理是一样的,空调以前大多一般使用的制冷剂是氟利昂。 氟利昂的特性是:由气态变为液态时,释放大量的热量。而由液态转变为气态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即先吸热气化再液化放热)空调就是据此原理而设计的。

请问HCFC-22 CFC-11 CFC-12 R500分别是什么东西啊,有哪位暖通高手可以告诉我

HCFC-22是替代氟利昂的一种中间过渡产品.CFC-11,CFC-12是国家规定的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

R500

SONY为了推动“MDLP”标准可真是不遗余力,除了之前为大家介绍过的高档型号MZ-R900、中档型号MZ-R700外,还有一款最新的MZ-R500,不过MZ-R500是走低档路线,这样,SONY从高、中、低档三条路线全面占领市场份额,虽然MZ-R500远不能与MZ-R900、MZ-R700相比,但胜在价格够便宜,这个价位上根本没有对手,因此是非常有优势的。那MZ-R500与MZ-R700有什么区别呢?

MZ-R500采用了与MZ-R700相同的设计,同样采用5号AA电池,而不是口香糖电池,机身大小与MZ-R700相仿,机身大小为83×28×76mm(MZ-R700为81×28×75mm),重量为113克(不含电池),比MZ-R700还轻3克(当然里面少点东西嘛,看下文介绍)。不过为了节省成本,MZ-R500机身正面的LCD比MZ-R700z缩水了很多,按键也比MZ-R700少,一些按键是共用键,如T-MARK键与REC是同一个键,整台机的设计比较简单明了,中规中矩,款式设计上MZ-R500并不讨人喜欢。

MZ-R500拥有银色、黑色、蓝色三种颜色,不过并不是金属外壳,背后更采用深蓝色半透明设计,隐约可以看见里面的电路板。因为使用的是5号AA电池,因此机身背后和MZ-R700一样是驼背的,不过电池盖不同于MZ-R700在侧面打开,MZ-R500的电池盒盖是从正面打开的,碟仓弹出方面同样采用“一键弹出”式设计。

至于MZ-R500(行货)与MZ-R700(行货)最大的区别就是其配件非常少,没有线控,没有充电池,没有皮袋等,耳机、光纤线、220V电源三样东西,真的能省的都省了,就连不该省的MZ-R500也省了,那就是没有线控插孔及MIC插孔,不配线控就算啦,居然连升级的后路也断啦,MZ-R500只有耳机输出口和光纤(线)输入口,就是说你想买个线控、MIC配上去也不行,真不知道SONY是怎么想的,留条后路赚点配件钱也好嘛。因此购买MZ-R500的朋友要做好心理准备啦,看看线控和MIC录音对你来说是否重要!

不过好在MZ-R500的音质上并没有缩水,虽然没有MZ-R900的八段高低音可供选择,但和MZ-R700同样有两段重低音(Mega Bass),音质上和MZ-R700并无差别,大家完全可以放心。因为没有配线控,因此MZ-R500配的是镀金接头的长线E805耳机,试了试音质,想不到这长线E805耳机的居然比MZ-R900配的短线E805耳机要好很多,几乎达到E838的效果,真是令人费解,我可是在拿E888SP试完MZ-R500的效果后随便也把原配的长线E805试试,结果居然没觉得它的音质烂,感觉并不是比E888SP差很多,这真是为MZ-R500挽回了一点面子。

另外MZ-R500的菜单选项虽然没有缩水,但操作就不够方便啦,可能T-MARK键与REC键做成同一个键的原因吧,录音时REC键居然要和PLAY键一起按才可以启动录音功能(好象一些旧款机才是这样的设计)。

SONY MZ-R500虽然缺点多多,但作为低档机型我们也不能要求太高,毕竟目前¥1300元的价格来说(行货)还是比例便宜的,对于资金有限也想拥有“MDLP”录放功能的朋友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就好象当年的SHARP MT15一样,买台回去充当录音用,再买台单放上街听,这种组合也蛮不错的嘛,毕竟MZ-R500有它自己的市场及销售对象,如果MZ-R500连有线控插孔及MIC插孔的话,我想它的销售会更加成功,毕竟线控可是MD机的一大特色啊,MIC录音也是充分体现MD机录音方便的一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