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的由来和意义?

以下仅供参考:

清明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都会有三天法定假期,因此称作清明节,让人们思念故人,祭祖扫墓,这一传统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呢?下面就告诉你清明节扫墓的由来和寓意

1.相传是为了纪念古人介子推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流亡逃难中没有东西吃快饿死了,大臣介之推割了自己的肉给公子重耳煮了一锅汤,重耳这才死里逃生,后来重耳成为了君王,封赏的时候却忘了介之推,后来介之推隐退,重耳带人去请他出山,放火烧山的时候不慎将介之推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重耳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后又改为清明节。时间久了,就变成大家祭祖扫墓的日子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根据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这种传统来推断,清明节为了纪念介之推也是有可能的。

2.思念故人,告慰祖先的文化传承

清明节是告慰思念故人的仪式,也是树高千尺叶落归根理念的传承,祭祖扫墓不仅是简单的仪式,而是生者对生命的感恩与敬畏,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3.为了定期检修墓穴,祈求祖先庇佑

墓穴长期不打理,容易出现破损或者长草的现象,清明节扫墓也是为了及时清理修缮墓穴,防止因为下雨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坏,另外此传统在农耕文化中也有尽孝道,祈求祖先庇佑之意,祈求风调雨顺、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

清明节扫墓的来历是什么?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岭南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

拜清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扩展资料:

其他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规模、方式不尽相同。民间还有插戴柳枝、放风筝、取薪火、画蛋、荡秋千等活动。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包括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等习俗。

到唐代,人们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宋代清明与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的节俗“上巳春嬉”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

清明习俗也流行于白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在越南、韩国、日本琉球等地,清明节也是重要的节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明节

清明节扫墓的来历?

转眼2019年的清明节就到了,在南方就会随着天气慢慢变暖而开始农耕,踏青等,很多地方的风俗都不一样,在中国清明节上坟扫墓想必风俗都是一样。在清明的时候最初并没有出现扫墓的习惯,是大家农耕节,后来扫墓的习俗是来自一个传说故事,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清明节到底如何来的呢?习俗和来历来自一个很遥远的传说,大家是否听过呢?

清明节最早是农耕节,当时还另外一个节日就是寒食节是纪念春秋时代的晋文公和贤臣介子推。当时在宫廷内发生了内乱,晋国太子的异母兄弟想除掉他,夺得皇帝之位。为了逃避被害,最后逃出宫中四处流浪,还带着最忠诚的臣子介子推等人。

就在某一日,在大山中太子和介子推等人迷路了,出现断食的程度,介子推毫无犹豫的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大家煮汤喝,暂解饥饿,太子等各位臣子都十分感动。这件事一直被晋国太子放在心里。19年后,重新回到晋国,成为了一国之君后。叫晋文公。当时很多帮助晋文公的臣子都进宫行赏了,可是却不见介子推来。当时介子推并不想去,更没想到介子推带着老母亲悄悄的回到了老家,隐居山中。晋文公心里很不舒服,就去山中邀请介子推。可是介子推并不想回去受赏。最后晋文公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用火烧山把介子推逼出来,结果火势太大把介子推其老母亲都意外烧死了。

十分后悔的晋文公深表歉意,十分悲痛,决定把介子推其母亲埋在柳树下,称为“介山”,就在死的那天不许百姓烧火吃饭,只能是生冷食物,表示纪念介子推,定为“寒食节”。从此以后再介山的介子推坟上每到这一天就会有人按时去扫墓祭拜介子推。于是这天寒食节又被定为扫墓,寒食节和清明节本来是属于二个节日的。到唐代的时候,二个节日很相近,就定为清明节和寒食节为同一天,于是在清明节当天就出现了扫墓的习惯。

在秦汉时代就开始慢慢扫墓很隆重,在扫墓当天就去整理坟头,烧纸钱,摆放贡品等,表示对已故之人哀悼之情。所以从那以后到现在家家都会出门扫墓,纪念去世的人。身在外地的人也会望乡摇拜,对自己家乡以及祖先的思念。

现在的人也开始多了一些活动,比如出门踏青、游山玩水,随着春光无限好,成为现在的春游最旺的节日。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呢?

一、清明扫墓的由来

扫墓起源于古代帝王“墓祭”之礼,墓祭是贵族活动,在古代,平民百姓是没有墓的。到了秦汉时期封建等级没有那么森严,老百姓有坟地后才仿效贵族举行祭奠活动以缅怀先人,称之为家祭。到汉代以后,墓祭才逐渐形成风俗。

二、清明扫墓的意义

1.缅怀先人

自古以来,我们都非常注重孝道,而扫墓又是和孝道相挂钩的,所以清明扫墓是慎终追远、孝敬先人的一种表现,是人们借以表达感恩之情,体现血脉相连的亲情之爱的一种活动。

2.铭记传统

清明扫墓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传承。扫墓也是尽孝的一种表现,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孝”的精神,代表不忘本分。先人们所创造的传统文化,是万不可忘记的。

3.尊重历史

清明扫墓的传统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缅怀先人是人们尊重生命的表现,同时也是对过往历史的一种敬畏,对先人奋斗和辛劳的敬重。我们应当尊重历史,切莫留下人为的缺失。

三、延伸感悟

清明节的寓意凝聚在祭祖扫墓的仪式中,“仪式”往往包含了许多意义,“仪式”之所以能历久弥新,原因在于它镌刻着生命发展的烙印,这些烙印是无论沧海桑田、人世更迭也久久留在人们心底的。“仪式”随着血脉传承穿越时光,让后辈与祖先建立起联系。如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人会感到莫大的恐慌。生活中的“仪式”,就是为了确立我们并非独自一人。

清明节扫墓的由来

近代清明成了上坟祭祖的日子,其实按中国古代的祭祀礼节,祭祖日并不包括清明节。中国祀典,有庙祭,有陵寝祭。庙祭就是在家族祠堂祭祖,寝就是上坟祭祀。秦朝以前,陵寝与宗庙是合一的,后面是陵寝,即坟墓,前面是宗庙。秦始皇将宗庙移到了陵寝外面。汉承秦制,也是这样。但是建家祠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的。据《新唐书》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二年修礼,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建家族祠堂,六品以下及庶民,只能祭于寝,就是上坟祭祀。“祭寝者,春秋以分,夏冬以至日。若祭春分,则废元日。然元正,岁之始,冬至,阳之复,二节最重。祭不欲数,乃废春分,通为四。”意思就是庶民寝祭一年四次,春祭按说在春分日,但元旦大节日,一年的开始,就废春分改为正月初一。其余三次,秋祭在秋分,夏天在夏至,冬天在冬至。目前农村习俗,秋天祭祀在阴历7月15日,冬祭在10月初1.一年四次寝祭都没有清明节祭祖的记载。《清史稿》有记载清明节皇帝谒陵的礼仪记载。当初满清在关外,没有宗庙,祭祀之礼就是谒陵。后来建了宗庙,清明谒陵还是延续了。清明不是祭祀的日子,但庶民上坟是为什么?

查《吕氏春秋.月令.季春》:“是月也,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意思就是下雨的季节到了,地下水也该上升了,应该巡视城镇原野,修整河渠堤防,疏通河渠道路,不要有堵塞。当然,查看府库坟墓庙宇,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以看出,清明时节雨季即将到来,上坟修整坟墓,免遭水浸,是清明节的主要工作。因此民俗也称清明扫墓。祖坟一般不动土,只有清明节可以为坟墓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