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圩田工程?

圩田工程是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也是一种水利工程的形式,主要是在低洼地区,建造堤岸,阻拦外水,排除内涝,修建良田这种水利工程,在太湖地区称为圩田,在洞庭湖地区称为堤垸,在珠江三角洲称为堤围,也称基围。名称不同,实际上都是同一类型的工程。

何谓圩田?其分布地区与生产情况怎样

圩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利用濒河滩地,湖泊淤地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农田,是一种筑堤挡水护田的土地利用方式。

圩田````是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

圩田起源于唐以前,唐代圩田的名称已经很普遍。所谓圩田,主要在河滩、湖滨浅水之处筑堤,用堤圈围出土地。这样圈围起来的田叫做围田,有的地方叫做“圩田”。圩田的兴起最早开始于南朝,唐代范围扩大。围堤和圩岸的建造维修都要花费大量费用,一般农户承担不起,大多由政府组织修建或由有实力的地主修建。围田或圩田都是化湖为田,是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内的水造成田。圩田对促进唐代农业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圩田能种植高产的水稻,这样更巩固了江南的经济地位,江南的农业逐渐发达起来。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与吴越在各自境内大修田。每方圆几十里,如同大城。宋朝时,田得到很大的发展。 圩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向自然作斗争的重要创造,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圩田的过度开发,也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