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棘龙生活在什么时代

棘龙生活于白垩纪的北非,11400万-6500万年前

棘龙意思为「有棘的蜥蜴」,是棘龙家族的明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肉食恐龙,它的体长达到了18米,就连背部的帆状物也高达2米,非常壮观。作为最大的肉食性恐龙,按理说它依靠巨大的身体可以打败一切对手。

棘龙的背部有明显的长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经棘延长而成,长度可达1.69米,长棘之间推断有皮肤连结,形成一个巨大的帆状物;然而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些长棘是由肌肉覆盖着,形成隆肉或是背脊。

扩展资料:

棘龙被发现的历史沿革:

1、1910年,一名叫恩斯特.斯特莫的来自德国巴伐利亚的贵族进入埃及腹地的撒哈拉沙漠,斯特莫带领的队伍遭遇了很多困难,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斯特莫发现了45种恐龙、鳄类、龟及鱼类的化石。

在众多化石中,一组编号为IPHG 1912VIII 19的化石尤为引人瞩目,这组化石包括了75厘米长的不完整齿骨、19枚牙齿、2个不完整的颈椎、7个背椎(19到20厘米)、背肋、腹肋、以及8个尾椎,其中背部神经棘的长度达到了1.69米。

2、1915年,斯特莫正式将自己发现的巨型食肉恐龙命名为棘龙(Spinosaurus),意思是“长棘的蜥蜴”,来自其超长的背部神经棘。棘龙的模式种被命名为【埃及棘龙】,种名代表发现化石的埃及。

3、1944年4月27日,美国的近千架重型轰炸机从英国起飞,目标慕尼黑。在猛烈的轰炸中,博物馆变成了一片瓦砾,博物馆中包括棘龙化石在内的大量古生物化石被炸得灰飞烟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棘龙

二、身上有花纹,背上有脊的恐龙叫什么

你好,是棘龙。

棘龙(拉丁文学名:Spinosaurus,意思为「有棘的蜥蜴」),是一类大型兽脚类肉食龙,其中的亚种埃及棘龙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食肉恐龙与兽脚亚目恐龙,体长12~19米,帆高1.6-2米,臀高2.7-4米,主要生存于晚白垩世的非洲,约为140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分布区域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突尼斯,可能还有西撒哈拉、尼日尔和肯尼亚。目前棘龙属有两个种,其中最著名的种是发现于埃及的埃及棘龙(S. aegyptiacus),而第二个种摩洛哥棘龙(S. marocannus)发现于摩洛哥。棘龙是由德国古生物学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发现于埃及并在1915年加以叙述,最初的标本在二战期间在被盟军摧毁,所以它的化石非常珍贵。

2014年9月12日,据BBC,一副的棘龙化石在位于摩洛哥境内的撒哈拉沙漠上被挖掘出土。新化石证明了棘龙的喜水性相当之高,是半水生的食肉恐龙。

中文学名:棘龙

拉丁学名:Spinosaurus

别称:棘背龙,脊背龙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蜥形纲

亚纲:双孔亚纲

目:蜥臀目

亚目:兽脚亚目

科:棘龙科

亚科:棘龙亚科

族:棘龙族

属:棘龙属

亚属:棘龙亚属

亚种:埃及棘龙 摩洛哥棘龙

分布区域:埃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

年代:晚白垩世

体长:12—18米

体重:4-10吨

身高:3米

生存年代:14400-9500万年前

竞争对手:帝王鳄,鲨齿龙等

食物:鱼类,小型恐龙

三、spinosaurus是什么意思

棘龙(拉丁文学名:Spinosaurus,意思为「有棘的蜥蜴」)是种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白垩纪(阿尔比阶到早森诺曼阶)的非洲,约为9500万年前到 9300万年前。目前仍不确定棘龙属有一个种还是两个种,其中最著名的种是发现于埃及的埃及棘龙(S. aegyptiacus),而第二个种摩洛哥棘龙(S. marocannus)发现于摩洛哥。棘龙是在1910年代,由德国古生物学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发现于埃及,并加以叙述。最初的标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摧毁,但最近几年发现了其他的头颅骨。 棘龙背上明显的长棘,是由脊椎骨脊突延长而成,长度可达2公尺,长棘之间可能有皮肤连结,形成一个帆状物;然而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些长棘是由肌肉覆盖着,形成隆肉或是背脊。对于这帆状物的功能,目前已有数种看法,包括调节体温、展示物。根据最近的估计,棘龙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龙,大于暴龙、鲨齿龙,而且毋庸置疑比南方巨兽龙更庞大;这些推算显示埃及棘龙身长16-18公尺,高度约为7公尺,体重为16-20公吨。 不过根据最新英国科学家的研究,埃及棘龙16~18米,体重16-20吨,是最大的陆地食肉恐龙

四、脊背龙和棘背龙是一种吗?

脊背龙和棘背龙是一种,脊背龙是棘背龙错误叫法,都是指棘龙。棘龙,一般指棘龙属(拉丁学名:Spinosaurus,意为「有棘的蜥蜴」)恐龙,是一类著名的巨型肉食性兽脚类恐龙,生存年代约1亿1200万年前到9300万年前的白垩纪。

其分布范围包括如今非洲北部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突尼斯、尼日尔,以及南美洲的巴西东北部。棘龙属的化石最初是在1912年由德国古生物学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发现于埃及,并在1915年加以叙述、命名。

生活习性

棘龙是目前已知的最长的肉食性恐龙, 它生活在海滨和河流附近。研究认为棘龙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亲水习性。这或许是为了减轻体重并提高行动速度,也或许是为了在炎热的夏季能有效地降低体表温度。

棘龙以中小型鱼类为食,也会食用腐肉。在2009年,达鲁·沙索等人对编号MSNM V4047标本进行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发现棘龙的上颌下颌有疑似感应器官的小孔。

达鲁·沙索等人推测,棘龙可能会将身体浸泡在水中,头部半露出水面,并感应周围的鱼类的动静,而进行猎食。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棘龙

五、白垩纪十大最强恐龙

一、棘龙 (兽脚亚目棘龙科棘龙属恐龙代称) 

棘龙,一般指棘龙属(拉丁学名:Spinosaurus,意为「有棘的蜥蜴」)恐龙,是一类著名的巨型肉食性兽脚类恐龙,生存年代约1亿1200万年前到9300万年前的白垩纪,其分布范围包括如今非洲北部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突尼斯、尼日尔,以及南美洲的巴西东北部。

棘龙属的化石最初是在1912年由德国古生物学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发现于埃及,并在1915年加以叙述、命名。

最初的标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摧毁,而进入21世纪后,古生物学家们发现了其他的头颅骨、爪子、胳膊、尾椎、头冠等身体部分的化石,基于此之上的相关研究令其复原形象逐步明晰。

一种成年体长11-15米,体重4-10吨,长有吊桥状或圆帆状背脊、拥有一系列适应水栖环境特征、步态不同于常规二足兽脚类的淡水水栖兽脚类恐龙,亦是已知最长的兽脚类恐龙。

二、霸王龙 (已灭绝的白垩纪晚期爬行动物)

霸王龙即雷克斯暴龙(Tyrannosaurus Rex),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期(MAA)距今约6850万年到650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

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的恐龙种类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是最晚灭绝的恐龙之一。

霸王龙属暴龙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约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约4米。最高臀高可达到5.2米左右,头高最高近6米。平均体重约9吨,(生态平均约7.6吨),最重14.85吨,头部长度最大约1.55米。

咬合力一般9万牛顿—12万牛顿,嘴巴末端最大可达20万牛顿左右,同时也是体型最为粗壮的食肉恐龙。

霸王龙的属名在古希腊文中意为「残暴的蜥蜴王」,种名在拉丁文中意为国王。有些科学家认为亚洲的勇士特暴龙(Tarbosaurus bataar)是暴龙超科的第一个有效种,而其他科学家则认为特暴龙是独立的属。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暴龙科的种已被提出,但它们多被认为是暴龙的异名,或被分类于其他属。 一支古生物学家团队确认,于1991年在加拿大西部发现的暴龙化石,是全球迄今发现的最大暴龙(Tyrannosaurus)。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团队表示,这只取名为“斯科蒂”(Scotty)的暴龙身长13米,体重很可能在8800公斤以上,超越过去所发现的所有肉食性恐龙。

三、蛮龙 (已灭绝的侏罗纪晚期爬行动物)

蛮龙属于兽脚亚目斑龙超科里的斑龙科斑龙亚科。彼得·加尔东与詹姆斯·詹森于1972年命名。蛮龙生活在侏罗纪中期至侏罗纪晚期,1.6-1.45亿年前的启莫里阶至提通阶。

分布范围包括美国、葡萄牙、西班牙、德国,可能在乌拉圭亦有分布。蛮龙是肉食性恐龙,推断会以大型草食性恐龙为食,例如蜥脚类恐龙和剑龙类。

蛮龙生活在侏罗纪中期至晚期,1.6-1.45亿年前的中侏罗纪牛津阶至晚侏罗纪的提通阶,蛮龙是侏罗纪最体型最大的兽脚亚目和食肉恐龙,也是欧洲发现最大的食肉龙。

四、坦桑尼亚蛮龙

坦桑尼亚蛮龙,是一种尚未弄清其分类的恐龙,唯一的化石记录是一颗巨大的牙齿,齿冠达到了15.5厘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食肉恐龙和陆地食肉动物的牙齿,刷新了吉尼斯纪录。

但由于化石记录实在太少因此至今无法确认其具体分类属种,一些科学家认为属于角鼻龙,但是现在一些科学家认为属于原始的鲨齿龙类。

五、马普龙

马普龙(属名:Mapusaurus)意为“大地蜥蜴”,是种巨型肉食龙下目恐龙,小于霸王龙和蛮龙,但也是目前第3大的食肉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阿根廷,约8700万年前的科尼亚克阶。

马普龙的体型大于它们的近亲鲨齿龙和南方巨兽龙,目前发现的最大个体,体长约14.5米,体重可达12吨。在2006年,科里亚、科尔根据编号MCF-PVPH-208.203标本,估计马普龙的身长约14.5米。

马普龙的其他零散骨头来自于略小一些的个体,这些标本体型要小于南方巨兽龙,而科里亚、科尔估计南方巨兽龙约13.8米。因此马普龙的身长约10到14米。体重则是根据编号MCF-PVPH-208.234标本的股骨,重量接近10吨。而目前最大的马普龙个体,体重达到了12吨。

这使得马普龙成为了已知第三大的食肉恐龙,也是目前异特龙超科、鲨齿龙科、南美洲食肉恐龙里体型最大的。

六、鲨齿龙

鲨齿龙(学名Carcharodontosaurus)又名望齿龙,名字含义是“像噬人鲨的蜥蜴。

(Carcharodon是噬人鲨属的拉丁学名,在希腊语中καρχαρο(karcharo),意思是锯齿状的。

οδοντο(odonto)意思是‘牙齿’,而σαυρος(sauros)意思则是蜥蜴。)”,属于兽脚亚目鲨齿龙科,生活于10000万到9300万年前的白垩纪中期到白垩纪晚期,生存时代为白垩纪的阿尔布阶到土仑阶。

鲨齿龙是种巨大的肉食性恐龙,也是发现最大的兽脚亚目和食肉恐龙之一,成年的估计可达11~14米,体重6~11.5吨。体型超过了魁纣龙,南方巨兽龙和西雅茨龙。

主要特征包括:极其锋利并类似鲨鱼的牙齿、长牙齿、大而酷似骷髅眼睛的眶前孔、较为短小的前肢、巨大而长的头颅骨、比例上较窄的吻部、瘦的躯干、比例上略微短的后肢。

七、奥沙拉龙

歌伦波 奥沙拉龙 Oxalaia quilombensis,被建立及描述基于其吻尖和上颌骨残片。这些化石发现在Laje do Coringa。

晚白垩世(森诺曼阶)的伊塔佩库鲁群(Alcantara Formation),伊塔佩库鲁群( Itapecuru Group),圣路易斯盆地(Sao Luis Basin)。

奥沙拉龙是棘龙的同物异名,所以被棘龙属吞并。奥沙拉龙是种较大的兽脚亚目恐龙,生活在9800至9300万年前白垩纪中期到晚期森诺曼阶的巴西,属于兽脚亚目坚尾龙类中的棘龙科棘龙亚科。体长可达11米,体重可达3.5吨,是巴西已命名的最大兽脚亚目恐龙。

八、南方巨兽龙

南方巨兽龙(拉丁学名Giganotosaurus)的含义为“巨大的南部爬行动物”。

最大体长13.8米,最大体重10.52吨。生活在1亿到9600万年前白垩纪的南美洲阿根廷。拥有强大的咬合力和极快撕咬速度以及如同钢刀一样锋利的牙齿。陆地动物里咬合力仅次于霸王龙。

南方巨兽龙是一种大型肉食性恐龙,头部很大,下巴略呈方形,硕大的嘴巴里长了一口锋利的牙齿。为了支撑庞大的体形,南方巨兽龙有一副强壮的骨骼,而他们的尾巴则又尖又细又长。

九、魁纣龙

魁纣龙(Tyrannotitan chubutensis),其学名中的tyrannos(τύραννος)。

译为英语中的Tyrant,意思是暴君;而Titan(Tītânes)意思就是巨人。故可以理解名称含义为“暴君巨人”。

其中文名称中的魁象征高大,纣则取自商朝后期的有名暴君纣王,最大体长可达12.5米,最大体重9.3吨,是最大的肉食恐龙之一。魁纣龙生活于约1.08亿年前的阿根廷,是最早的南方巨兽龙族成员。

魁纣龙的名字含义是“暴君巨人”,最大体长可达12.5米,最大体重9.3吨。

十、西雅茨龙

西雅茨龙是生活在美国的一种巨型食肉恐龙,生活在白垩纪中期到晚期的白垩纪,生存年代为9900万年至9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森诺曼阶,是目前发现最大的兽脚亚目和食肉恐龙之一,也是北美洲最大的食肉恐龙之一,别名噬人龙、食人妖怪龙。

2014年的研究表明,它应属于兽脚亚目大盗龙类,但哪一科暂时存在着争议。根据目前发现的化石显示,成年西雅茨龙体长12.8米、臀高3.95米、体重8.7吨,根据研究证明,西雅茨龙的主要猎物包括中到大型的蜥脚亚目恐龙,但包括各种体型的鸟臀目恐龙。

和极其著名的霸王龙一样,西雅茨龙也拥有着大型的头颅骨、粗壮的躯体和长而发达的双腿,但它的前肢的发达和爪子的大小明显强过霸王龙。

六、恐龙的名字有哪些?

恐龙的名字有:

1、霸王龙

霸王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MAA)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恐龙种类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以及墨西哥,分布范围较其他暴龙科更加广泛,是最晚灭绝的恐龙之一,也是陆地史上已知的最强的食肉动物。

2、滑齿龙

滑齿龙是一种海洋爬行动物,在侏罗纪晚期,它们粗壮的身影在四片中等大小桨鳍的驱动下四处游荡。滑齿龙的长颚里满部尖锐的牙齿。

滑齿龙的鼻腔结构使得它在水中也能嗅到气味,这样滑齿龙就可以在很远的地方发现猎物行踪。除了要上浮呼吸外,滑齿龙一生都在水中度过,因此它们也是卵胎生动物,喜欢在浅海域产仔。

3、棘龙

棘龙,一般指棘龙属(拉丁学名:Spinosaurus,意为“有棘的蜥蜴”)恐龙,是一类著名的巨型肉食性兽脚类恐龙,生存年代约1亿1200万年前到9300万年前的白垩纪,其分布范围包括如今非洲北部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突尼斯、尼日尔,以及南美洲的巴西东北部。

4、梁龙

梁龙(学名:Diplodocus),是梁龙科下的一属恐龙,它的骨骼化石首先由塞缪尔·温德尔·威利斯顿(Samuel Wendell Williston)所发现。

梁龙生活于侏罗纪末的北美洲西部,时代可追溯至1亿5000万至1亿4700万年前。个体最长可超过30米,体重约10吨左右。棘龙的身体构造,尤其是头骨、牙齿,也显示他们非常适应捕鱼生活。它们的上下颌又长又窄,可以紧密嵌合,便于牢牢固定住身体滑溜的鱼。

5、迷惑龙

迷惑龙,梁龙科迷惑龙属,包括埃阿斯迷惑龙(A. ajax)和路氏迷惑龙(A. louisae)。重量达20吨,据阿根廷新发现的恐龙大腿骨头,身高为4-5.5米高、身长为23米左右,最大的特点为粗且长的颈部、和又细又长的尾部。

迷惑龙的化石发现于美国的科罗拉多州、俄克拉何马州、与犹他州,以及怀俄明州的Bone Cabin采石场与Nine Mile采石场。但迷惑龙的头颅骨是在1975年首次被发现,足足比命名迟了一个世纪。莫里逊组发现的迷惑龙化石,来自于第2到第6地层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迷惑龙,百度百科-梁龙,百度百科-棘龙,百度百科-滑齿龙,百度百科-霸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