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大恨事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生有三大憾事:一是鲥鱼美味却鱼刺太多,二是海棠花美却没有香气,三是《红楼梦》精品却没有写完。

出处:张爱玲《红楼梦魇》

1966年张爱玲定居美国,至1995年离世,期间以十年时间研究《红楼梦》,此书正是其晚年多年研究的结晶。

扩展资料:

张爱玲通过对各个版本的比较和对照,考据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节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和走向,甚至推敲八十回后可能发生的故事修改情形,如贾赦和贾敬两位老爷是为了衬托对比贾政而写。

张爱玲用一章“三详《红楼梦》”来用各个版本的对照和异同等蛛丝马迹来论证《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是小说而不是家族史,尽管书中的某些情节某些人物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为原型,但在张爱玲看来绝不足以支撑“自传说”,毕竟创作来源于生活。

而张爱玲也列出了她的考证,如宝玉上学辞别黛玉,张爱玲指出,此处有脂砚斋的批注“真有其事”,而之后得黛玉葬花、闻曲等标志性的情景却并无此类批注。

脂砚斋与作者曹雪芹有着同样家庭背景,宝玉身上既有脂砚斋的影子也有作者的个性,他们的一些生活纪实被运用到小说中,所以脂砚斋会有“真有其事”“真有其语”之类的批注,而黛玉的轮廓个性或是参照脂砚斋早年的恋人,但有关宝黛的文字却绝大部分是创作虚构的。

可见,黛玉和宝玉虽确有其原型,故事情景也有生活事实作为参照,但创作是远远多于生活写实的。

人们常说的三恨有哪三恨?

是“五恨”。

朱国桢生平所恨者五事:一恨鲋鱼多骨,二恨金橘多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

详见下文(转):

造物主并不是公平的,但幸好,还不是彻底不公平——至少它没有让任何一种事物完美得毫无瑕疵。事实上,一种事物愈是出色,其缺憾也就愈是凸显。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里有个著名话头:“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很久以后才听见说后四十回是有一个高鹗续的。怪不得……”所谓“三大恨事”,张爱玲信笔所之,记忆不确。

今人蒋寅《金陵生小言》卷三汇集此类说法云:“朱国桢生平所恨者五事:一恨鲋鱼多骨,二恨金橘多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

张翼廷亦有五恨:一恨河豚有毒,二恨建兰难栽,三恨樱桃性热,四恨茉莉香浓,五恨三谢李杜诸公多不能文。

钱振鍠所恨三事:读史见小人痛杀清流一也,见道学人排斥天下有才有气之士二也,见迂腐不通人论文法诗法三也。”可见张爱玲显然是将“五恨”误作“三恨”了。自然,天才女作家原本不必如蠹鱼考据家一般谨严的。

人生三大恨事是哪三件(人生三大恨事是哪三件事情)

更何况,不仅作家张爱玲错了,其实学者蒋寅也错了。蒋先生所据未详,而所谓“五恨”的发明者,并非明代朱国桢,实为宋代彭渊材,典出宋人释惠洪的笔记《冷斋夜话》卷九:“渊材迂阔好怪……又尝曰:‘吾平生无所恨,所恨者五事耳。’

人问其故……乃答曰:‘第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

闻者大笑,而渊材瞠目曰:‘诸子果轻易吾论也。’

”同卷另有一则:“李舟大夫客都下,一年无差遣,乃受昌州。议者以去家远,乃改受鄂倅。渊材闻之,吐饭大步往谒李曰:‘今日闻大夫欲受鄂倅,有之乎?’

李曰然。渊材怅然曰:‘谁为大夫谋?昌,佳郡也。奈何弃之?’李惊曰:‘供给丰乎?’曰非也。‘民讼简乎?’曰非也。‘然则何以知其佳?’渊材曰:‘天下海棠无香,昌州海棠独香,非佳郡乎?’闻者传以为笑。”此条正可为上述第四恨的“海棠无香”作一注脚。按:《冷斋夜话》作者释惠洪即彭渊材之侄,所记自可信据。

古人有古人之憾,我辈也有我辈之恨。

生逢二十一世纪之初,在多媒体全方位的信息轰炸中,日日闲看女明星,亦得三恨事焉:一恨韩红超胖,二恨凯莉·米洛太矮,三恨莎拉波娃无波。

记得张爱玲说过她人生有三大恨,谁人告诉我

张爱玲说过的人生三大恨,分别为: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出处:出自张爱玲《红楼梦魇》,原文为:“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的一部重要作品。 1966年张爱玲定居美国,至1995年离世,期间以十年时间研究《红楼梦》,此书正是其晚年多年研究的结晶。

书中共收入其七篇研究文章,包括《〈红楼梦〉未完》,《〈红楼梦〉插曲之一》,《初详〈红楼梦〉》,《二详〈红楼梦〉》,《三详〈红楼梦〉》,《四详〈红楼梦〉》,《五详〈红楼梦〉》。

扩展资料

张爱玲是复杂的、多侧面的,是多棱镜也是万花筒。在张爱玲身上,小资看到时尚、少年看到爱情、作家看到文学、学者看到时代、百姓看到传奇——那些年她红得像把燃烧的火,众人添柴,这把大火必定会一直燃烧,继续燃烧……

张爱玲时代的老上海,像一辆在石板路上咿呀作响的独轮车,一夜之间摇身一变,独轮车化作1930式的雪铁龙汽车,奔驰在笔直宽阔的上海大马路上。与汽车、洋行、电影、舞厅、咖啡、明星一同出现的。

还有传奇女性张爱玲——在这里我要说:张爱玲是划时代的,她的本身意义要大过她的作品。她是一个坐标,一座灯塔,或者说是一块里程碑。作家石康这样说:“张爱玲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张爱玲是伟大的,或者说是杰出的,杰出之处可简单归结为四点:职业写作、爱情至上、物质第一、自由万岁——这四点现在看来也许微不足道,但它能在那个时代中国人身上出现难能可贵。

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文人,五千多年来一直在老宅院里写着霉味扑鼻的八股文,熏死人的墨臭笼罩着伸手不见五指的东方古国,所以唐朝出武则天这样的女人并不奇怪,所以清代出慈禧这样的女人也不奇怪。

然而时代毕竟到了老上海时代,一个全新、另类的女人张爱玲如明月当空——当然,她的出现也不奇怪,是水到渠成,也是理所当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楼梦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