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哈雷彗星?
Image:Giotto halley.jpg 哈雷彗星,周期彗星表编号为(1P/Halley),是每76.1年环绕太阳一周的周期性彗星,哈雷彗星是人类首颗有记录的周期彗星,也是人类研究得最仔细的彗星。
***********************************************
1682年8月,天空中出现了一颗用肉眼可见的亮彗星,它的后面拖着一条清晰可见、弯弯的尾巴。这颗彗星的出现引起了几乎所有天文学家们的关注。当时,年仅26岁的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对这颗彗星尤为感兴趣。他仔细观测、记录了彗星的位置和它在星空中的逐日变化。经过一段时期的观察,他惊讶地发现,这颗彗星好像不是初次光临地球的新客,而是似曾相识的老朋友。
在哈雷生活的那个时代,还没有人意识到彗星会定期回到太阳附近。自从哈雷产生了这个大胆的念头后,便怀着极大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彗星的观测和研究中去了。在通过大量的观测、研究和计算后他大胆地预言,1682年出现的那颗彗星,将于1758年底或1759年初再次回归。哈雷作出这个预言时已近50岁了,而他的预言是否正确,还需等待50年的时间。他意识到自己无法亲眼看见这颗彗星的再次回归,于是,他以种幽默而又带点遗憾的口吻说:如果彗星根据我的预言确实在1758年回来了,公平的后人大概不会拒绝承认这是由一位英国人首先发现的。
在哈雷去世10多年后,1758年底,这颗第一个被预报回归的彗星被一位业余天文学家观测到了,它准时地回到了太阳附近。哈雷在18世纪初的预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终于得到了证实。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其实在历史上从公元前240年起的每次回归我国都有所记载,最早的一次可能是周武王伐纣之年,即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每隔大约76年都会按时回归。在哈雷彗星回归时,可以对它进行大量的观测研究。哈雷彗星的最近一次回归是1986年,中国和各国一样对它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发现了断尾现象。它的再次回归要等到2061年左石。
二、哈雷慧星是什么
哈雷慧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一颗周期慧星。1682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观测到太阳系中最明亮最活跃的慧星,并推算哈雷慧星每隔76年到达离地球最近点一次。哈雷慧核的开头如同花生壳模样,长约11千米,宽4千米。
哈雷彗星是以哈雷的名字命名的,他在1705年发表了《彗星天文学论说》,宣布1682年曾引起世人极大恐慌的大彗星将于1758年再次现身(后来他估计木星可能影响到它的运动时,把回归日期推迟到1759年)。当时哈雷已年过五十,知道无缘再见到这颗大彗星了,于是他写道:“如果彗星最终根据我们的预言,大约在1758年再现的时候,公正的后代将不会忘记这首先是由一个英国人发现的……”
哈雷慧星回归的周期是76年,就是说到2061年的时候我们将再次见到她!
三、哈雷彗星是什么星呢?哈雷彗星下一次是何时出现的呢?
在太阳系中,除了我们熟知的八大行星外,还有很多彗星,不过在地球上能看见的只有哈雷彗星。对此,许多人想知道:哈雷彗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哈雷彗星下一次何时出现?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解惑。
一、哈雷彗星是什么星
彗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扫帚星”,它是太阳系中质量较小的天体,与地球一样围绕太阳转动。据了解,人们至今已发行1600多颗彗星,其中最大最容易观测的就属哈雷彗星了。之所以有此名,是因为这颗彗星是一位叫哈雷的英国天文学家第一次算出的。
二、哈雷彗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76年
根据计算,也根据早期的一些记载,哈雷彗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为76年,这也是人一生中唯一以裸眼可能看见两次的彗星。其实,人类能肉眼看到的彗星除了哈雷彗星外还有很多,而且更加壮观,不过那些彗星都是数千年才会出现一次,人很难看到。
三、哈雷彗星最早记载的书,春秋
据小编查询得知,从鲁文公十四年起到清代宣统二年止,哈雷彗星出现过31次,每次出现,我国都有详细记录。至于哈雷彗星最早记载的书,应该就是《春秋》一书了,西方最早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是在公元66年,这比我国晚了几百年!
《春秋左传·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其实中国人对哈雷彗星的记载,最早可上溯到殷商时代。《淮南子·兵略训》:“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时有彗星,柄在东方,可以扫西人也!”这是公元前1057年的哈雷彗星回归的记录。
四、哈雷彗星属于恒星吗,还是行星?
都不是,哈雷彗星是彗星。
哈雷彗星(周期彗星表编号:1P/Halley)是每76.1年环绕太阳一周的周期彗星,肉眼可以看到。因英国物理学家爱德蒙·哈雷(1656-1742)首先测定其轨道数据并成功预言回归时间而得名。
哈雷彗星的轨道周期为76~79年,下次过近日点时间为2061年7月28日。哈雷彗星是人类首颗有记录的周期彗星,最迟在公元前240年,或西元前466年,在中国、古巴比伦、和中世纪的欧洲都有这颗彗星出现的清楚纪录。
扩展资料:
名称由来:
1695年,已是皇家学会书记官的爱德蒙·哈雷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彗星。他从1337年到1698年的彗星记录中挑选了24颗彗星,用一年时间计算了它们的轨道。发现1531年、1607年和1682年出现的这三颗彗星轨道看起来如出一辙,虽然经过近日点的时刻有一年之差,但可能解释为是由于木星或土星的引力摄动所造成的。
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迅速地闪过:这三颗彗星可能是同一颗彗星的三次回归。但哈雷没有立即下此结论,而是不厌其烦地向前搜索,发现1456年、1378年、1301年、1245年,一直到1066年,历史上都有大彗星的记录。在哈雷生活的那个时代,还没有人意识到彗星会定期回到太阳附近。自从哈雷产生了这个大胆的念头后,便怀着极大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彗星的观测和研究中去了。
在通过大量的观测、研究和计算后他大胆地预言,1682年出现的那颗彗星,将于1758年底或1759年初再次回归。哈雷作出这个预言时已近50岁了,而他的预言是否正确,还需等待50年的时间。他意识到自己无法亲眼看见这颗彗星的再次回归,于是,他以种幽默而又带点遗憾的口吻说:如果彗星根据我的预言确实在1758年回来了,公平的后人大概不会拒绝承认这是由一位英国人首先发现的。
在哈雷去世10多年后,1758年底,这颗第一个被预报回归的彗星被一位业余天文学家观测到了,它准时地回到了太阳附近。哈雷在18世纪初的预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终于得到了证实。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
其实在历史上从公元前240年起的每次回归我国都有所记载,最早的一次可能是周武王伐纣之年,即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每隔大约76年都会按时回归。在哈雷彗星回归时,可以对它进行大量的观测研究。哈雷彗星的上一次回归是1986年,中国和各国一样对它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它的再次回归要等到2062年左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哈雷彗星
五、哈雷彗星是行星吗 还是什么星
哈雷彗星是一颗彗星。
大部分彗星都不停地围绕太阳沿着很扁长的轨道运行。循椭圆形轨道运行的彗星,叫“周期彗星”。公转周期一般在3年至几世纪之间。周期只有几年的彗星多数是小彗星,直接用肉眼很难看到。不循椭圆形轨道运行的彗星,只能算是太阳系的过客,一旦离去就不见踪影。大多数彗星在天空中都是由西向东运行。但也有例外,哈雷彗星就从东向西运行的。
六、哈雷彗星是什么?
和小行星一样,彗星也是太阳系的成员。除了离太阳很远以外,彗星的外表不像小行星。它的形状生得特异,头上尖尖,尾部散开,很像一把扫帚,通常叫“扫帚星”。实际上,彗星分为彗核、彗发和彗尾3个部分。彗核由比较密集的固体质点组成,周围云雾状的光辉是彗发。彗核和彗发合称彗头,后面长长的尾巴叫彗尾。
太阳系中有很多彗星,其中哈雷彗星最为著名,它的周期是76年。它的椭圆轨道非常非常扁,太阳处在这个极扁椭圆轨道一头的焦点上。每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它迅速增强亮度;在远离太阳而去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是看不到它的。哈雷彗星第一次是在1910年通过太阳时被观测到的,因此在上次,即1986年它再次接近太阳时,各国科学家纷纷出动,根据各自的设备条件,组织力量抓住这个机会进行观测。
前苏联发射的“韦加1”号和“韦加2”号,西欧发射的“乔托”、日本发射的“彗星”号及“先驱”号等5艘探测飞船从不同方面对哈雷彗星进行了就近探测。1986年10月,世界各国500多名专家讨论收集到的科学证据的重要意义。现在这颗著名彗星的彗核形状、结构,彗星与太阳风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初步揭晓,深入的信息资料研究还要进行若干年。
“韦加1”号、“韦加2”号在完成了探测金星计划之后,于1986年3月6日和3月9日分别进入了哈雷彗星包层,并且在距彗核8900千米和8200千米处飞越彗尾,第一次获得了彗核的大幅图像。探测器测量了彗星的温度和某些物理化学参数,分析彗星气体尘埃的化学组成,并且研究了电磁场和物理过程。“韦加1”号、“韦加2”号向地面共发回1200张不同光谱段的彗星照片,使得前苏联科学家作出如下结论:彗核是一个花生形状的均匀天体,其中一个直径约14千米,另一个直径约7千米。哈雷彗星的彗核表面极其黑,太阳照射的反射系数只有4%。彗星照片非常清晰,表明是由冰雪和尘埃粒子组成。虽彗核对太阳光反射极微弱,但当它接近太阳时,其中的冰升华为水蒸气,与尘埃一起形成彗发,而充满水蒸气的彗发在太阳光的照耀下能很好地反射阳光,因此人们从地面观察到彗星很明亮。
彗核的温度原先认为大约是-50℃,但实际上经测量要比这高出100℃。“韦加”还首先发现彗核中存在着二氧化碳,并找到了简单的有机分子,使科学家增强了从彗核中寻找生命起源的信心。
由于前苏联提供“韦加1”号、“韦加2”号弹道数据和这两个探测器获得的哈雷彗星准确运行轨道信息的引导,西欧较晚些时候发射的“乔托”探测器得以修正自己的轨迹,最终在1986年3月14日距彗核只有520~550千米的更近处飞越并摄取了近距离彗核图像。
“乔托”探测器向地面共传回1480张哈雷彗核照片,由于拍摄距离比“韦加”探测器的距离近,照片更详细反映了彗核的面貌:彗核的形状凹凸不平,上面有两条从彗核表面的裂缝和奇特的喷嘴里喷射气体和尘埃的大喷气流,其喷射速度迅猛,而且是从彗核向太阳的一面喷出。乔托测得的彗核大小长15千米,宽8千米,应该认为比韦加所测彗核大小的数据更准确些。从“乔托”的照片上看,哈雷彗核上还有一座小山和一些陨石坑,整个彗核像烧焦的土豆。
近看哈雷彗星的探测器“乔托”探测器在距彗核700万千米以外的太空中检测出尘埃粒子,表明哈雷彗星尘埃粒子扩展的范围十分广大。“乔托”还分析了彗核附近的气体质量,检测出十几种分子,除水分子外,还新发现HCO·H3O离子等。
日本发射的“彗星”号探测器观测了哈雷彗星彗发周围直径达1000万千米以上的氢冕。彗发中的氢原子散射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而发亮,这就是所谓的氢冕或叫氢云。氢冕是不可能用可见光观测的,但可用紫外线观测。“彗星”号探测器上的紫外照相机从距彗核12000万千米的地方拍得氢冕照片。该探测器还观测了太阳放出的高速粒子流,即太阳风。彗发的气体由于紫外线的照射而变化,形成离子和电子。这些离子和电子沿太阳风运动的磁力线流去,形成离子彗尾。离子彗尾随着太阳风的变化而时时刻刻改变着形状。“彗星”号探测器检测出太阳风中的离子,并在距离彗核15万千米的地方检测出彗发中的离子,调查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科学家们确认,太阳风离子受到哈雷彗星的影响。太阳风离子在不受哈雷彗星影响时秒速450千米。科学家了解到,哈雷彗星接受太阳热量最高时(1986年3月1日前后),每秒蒸发约16吨水分,比1985年11月前后增加约100倍。哈雷彗星每接近太阳1次,便蒸发掉2厘米厚的尘埃物质,因此哈雷彗星的寿命是有限的,根据科学家估计,它还可存在1万年左右。
这次对哈雷彗星的全面探测,是国际科学界的大事。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对彗星物质的综合研究具有根本意义,因为科学家们认为,在大部分时间里彗星不受太阳影响,所以它们能以原始形态维持其物质。
美国没有发射探测器对哈雷彗星进行考察,但人类对彗星的首次考察是由美国进行的。1985年9月11日,美国太空船“国际彗星探险者”在距地球7000万千米处与贾科比尼·津纳彗星相会,并在极高的温度下穿过彗尾而未受到任何损害。它是在距彗核7884千米处穿过彗尾的,历时15分钟。测得彗尾宽度在14500~16000千米之间,而不是科学家原来计算的4800千米;这颗彗星的等离子彗尾可能比原来估计的大五六倍,而彗星的磁场显然比地球小得多。
知识点
彗星成分
水、氨、氮、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不完备分子的自由基,是哈雷彗星彗尾的主要成分。 彗核的成分以水冰为主,占70%,其他成分是一氧化碳(10%~15%)、二氧化碳、碳氧化合物、氢氰酸等。整个彗核的密度是水冰的10%~40%,所以,它只是个很松散的大雪堆而已。在彗核深层是原始物质和较易挥发的冰块,周围是含有硅酸盐和碳氢化合物的水冰包层,最外层则是呈蜂窝状的难熔的碳质层。对哈雷彗星的紫外线和射电观测已提供了首次直接证据,证明其彗核主要是由普通水冰构成。天文学家已探测到氢氧根,它是彗星受到太阳紫外辐射辐照时水的分解产物。当哈雷彗星靠近太阳时,太阳的热量足以使其冰冻物蒸发而形成巨大的气体头部,即慧发。
最近用拉帕耳马的牛顿望远镜进行的光谱观测表明在彗发中有CN、C_2和C_3基的证据,它的总延伸广度为10弧分(月亮表观尺寸的1/3)。 在幽冷深邃的空间,它们和尘埃沙砾一起,冻结成硬邦邦的团块。科学家形象地把彗星称为“脏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