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春是石阡哪个民族的风俗?
01
侗族
“说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综合性民俗活动,主要活跃在“立春”时节前后。从“唐朝差我送春人,特来贵府开财门”这么一句春词可见说春之俗始于唐代。
说春,古名“鞭春”,其俗渊源甚古,时至今日,每岁“立春”时节前后,县内约有一百多个“春官”,手端“春牛”,走村串寨,或入县城,挨户说春。“说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综合性民俗活动,主要活跃在“立春”时节前后。从“唐朝差我送春人,特来贵府开财门”这么一句春词可见说春之俗始于唐代。
说春之人,称为“春官”。据考证:“春官”是我国二千多年前就有的官名,负责掌管邦国的礼节。据《周礼》记载:“以宗伯为春官,掌邦礼”。唐代也将礼部长官称为“春官”,从此朝中以“春官”为礼部的代称。历唐宋至明清,“司天官”属下有“春官正”“夏官正”等官名,明太祖设春、夏、秋、冬四官,谓之“四辅”。而有关“说春”之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载于宋朝。
“春官”在规定范围内说春,“立春”气节一过,说到哪寨哪家,就把“春牛”放置在哪家人供奉,第二年又去从哪家人说起。清末明初直至解放前夕,是“说春”发展的鼎盛时期,“说春”范围不再有地域之分,每年立春前后,艺人遍布全县各乡镇,活跃在仡佬、侗、苗、土家等各兄弟民族的村村寨寨中,时达数十日。
说春是石阡哪个民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
说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
说春是石阡侗族的独特习俗,据说在商朝时期就有了,距今有几千年历史了。在每年的腊月的时候,就会有专门的说春官拿着春牛,春牛棒,春版,春帖等道具挨家挨户的进行说唱。
而说唱的内容都是春季的时节,一些吉祥的祝福等等。说春官也会因此获得村民的米面回馈,所以这也是一种人们谋生的手段。
说春主要影响
说春实为产生于农耕时代的一种传统民间说唱习俗,应为传统民间曲艺中的说唱艺术。它经过数千年来的民间流传,对中国传统曲艺表演艺术的起源、发展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其历史价值也是没有什么可比拟的。
说春歌谣完全来自传统民间口头文学之顺口溜,是极为重要的传统民间文学作品,包含的内容有传统民间习俗、生产劳动、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有不少内容还包含了世界诸多文化的交流,以及一些生产劳动习俗之由来,具有重要的民俗研究价值,是比较古老的群众文化活动之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