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杏出墙的红杏是杏还是花

红杏出墙:原意指红色的杏花穿出墙外,形容春色正浓,情趣盎然喻意女子有外遇。

在古诗词中,"杏花"一直是春色的代名词,相关的诗词车载斗量,不乏"红杏枝头春意闹"、"杏花消息雨声中"等名句。而杏花和桃花相比,更得文人骚客的赏识。为什么呢?杨万里有《杏花》诗:"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这个非白非红,白里透红,很是厉害。活脱脱一股娇滴滴的羞涩样儿,自然容易引出诸多遐想来。而桃花,历来的形容词是"夭","桃之夭夭"么,泼剌剌的一片艳红,比"白里透红"的杏花少了很多含蓄。

可见,“红杏出墙”的“红杏”,指的是杏花。

还有直接用“杏花”表达春色,借以指喻美色的,如:

唐·吴融《途中见杏花》: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宋·王安石《杏花》: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墙斜日数枝红。

金·元好问《杏花杂诗》杏花墙外一枝横,半面宫妆出晓晴。

宋·张良臣《偶题》: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

二、徐再思《阅金经·春》原文与赏析

《阅金经·春》这是一首吟咏春天的.曲子。写得明快简洁,气象、形影连成一片,组成了一幅无比和谐,诗意盎然的春景图。下面内容由我为大家介绍《阅金经·春》原文与赏析,供大家参考!

【原文】

紫燕寻旧垒,翠鸳栖暖沙,一处处绿杨堪系马。

他,问前村沽酒家。秋千下,粉墙边红杏花。

【赏析一】

燕子紫,鸳鸯翠,杨树绿,色彩鲜艳,对比鲜明,如诗如画。动静结合。紫燕飞来飞去寻找”旧垒“,鸳鸯在暖暖的沙上栖息,一动一静,生趣盎然。

行人问酒家何处有?回答是在那秋千下,有粉色墙红杏花的那家就是。一问一答,化用杜牧《清明》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形象丰富,情趣盎然,一片春意,跃然纸上。

【赏析二】

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号甜斋,嘉兴(今属浙江)人。与张可久、贯云石为同时代人。钟嗣成《录鬼簿》言其“好食甘饴,故号甜斋。有乐府行于世。其子善长颇能继其家声”。天一阁本《录鬼簿》还记载他做过“嘉兴路吏”,“为人聪敏秀丽”,“交游高上文章士,习经书,看鉴史”,说明他在仕途上虽仅止于地位不高的吏职,却是一位很有才名的文人。一生活动足迹似乎没有离开过江浙一带。现存小令一百零三首,主要内容集中在写景、相思、归隐、咏史等方面。后人将其散曲与贯云石(号酸斋)作品合辑为《酸甜乐府》。

【赏析三】

徐再思生卒年不详。字德可,浙江嘉兴人,因喜甜食,故号甜斋。曾任嘉兴路吏。他的散曲多写江南景致和闺情春思,曲风端谨秀丽,雍容平和,婉约工巧,清新自然,属清丽派,曲风被朱权评为“如桂林秋月”。

【赏析四】

“一处处”句:王维《少年行》:“系马高楼垂杨边。此用其意。

”问前村“三句:概括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意,而更为形象丰富。

三、红杏出墙是什么意思?

红杏出墙

hóng xìng chū qiáng

解 释 红色的杏花穿出墙外,形容妻子有外遇

出 处 宋·叶绍翁《游小园不值》诗:“春风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

用 法 主谓式;作主语;指妻子有外遇

详解:

在古诗词中,“杏花”一直是春色的代名词,相关的诗词车载斗量,不乏“红杏枝头春意闹”、“杏花消息雨声中”等名句。而杏花和桃花相比,更得文人骚客的赏识。为什么呢?杨万里有《杏花》诗:“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这个非白非红,白里透红,很是厉害。活脱脱一股娇滴滴的羞涩样儿,自然容易引出诸多遐想来。而桃花,历来的形容词是“夭”,“桃之夭夭”么,泼剌剌的一片艳红,比“白里透红”的杏花少了很多含蓄。

和杏花关联起来的有名美女,是杨贵妃。杨玉环马嵬坡下宛转而死后,唐玄宗念念不忘,派人去收敛遗骸,美人尸骨不再,只有杏花一片。于是杨贵妃就被民间尊为二月杏花花神了。而杏花一旦和杨美女挂钩,风流二字,自然是落不下了。到了清代,色情小说家李渔,就更加胡说八道了:“种杏不实者,以处子常系之裙系树上,便结子累累。余初不信,而试之果然。是树之喜淫者,莫过于杏,予尝名为风流树。”

杏花光是指代春色,进而指代风流美女,还是不行;关键问题是,这个杏花,总是要和“墙头”搭起钩来。“墙”是什么东西?看看古人的描写:

苏轼·《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姜夔·《少年游》: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墙意味着“隔”。墙两头只有孤身一人,便是怨男怨女;墙两头男女相隔,就是一对痴恋了。所以,“墙”是个很暧昧的东西。来看杏花和墙的搭钩:

唐·吴融《途中见杏花》: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唐·宋无《墙头杏花》:红杏西娄树,过墙无数花。

宋·王安石《杏花》: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墙斜日数枝红。

宋·魏夫人《菩萨蛮》: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金·元好问《杏花杂诗》杏花墙外一枝横,半面宫妆出晓晴。

宋·张良臣《偶题》: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

宋·陆游《马上作》: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可见,在叶绍翁之前,喜欢把杏花和墙搭在一起的,大有人在,老叶只是拾了别人的牙慧。好了,既然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喜欢把玉面含羞的杏花,和代表男女相隔的墙挂靠一起,还总喜欢让杏花小姐在墙头顾盼生姿,“红杏出墙”的引申和联想就变得自然而然了。

什么时候,“红杏出墙”变成了女子出轨的婉转称呼了呢?

最早的出处,可能是宋代的话本《西山一窟鬼》。其中形容女子有“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这个话本说的是裴少俊和李千金不顾礼教的恋爱情事。元代白朴根据此话本,还写成著名杂剧《墙头马上》。到了元代以后,”红杏出墙“的用法就愈加明显起来。比如“恰便似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能够折入手,空教人风雨替花羞”。到了近代,“红杏出墙”的用法就固定了下来。鸳鸯蝴蝶派的刘若云,还写了名作《红杏出墙记》。

由于“红杏”“墙头”在古代文学中的特殊地位,所以,”红杏出墙“通常只是一种含蓄的指代,并且暗指这种出轨是事出有因的,”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嘛。所以是含有浅浅的”风流“褒义。

而到了今天,随着女权的兴起,“红杏出墙”这个词,用法和褒贬色彩发生了更多的变化。很多女同志,开始光明正大的对外宣称:”偶要红杏出墙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