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说王莽是穿越的?

也会有王莽是穿越者的传闻,是因为他在那个时代提出的理念太过先进,而且还制作出了很多奇思妙想的设备,后人看起来惊叹非常,他的理念来得很突兀,没法用常理进行解释,所以不少人把它归类为类似于穿越的神奇事件

王莽生于公元前45年,距离现在已经有2062年了,是新朝的建立者,这是西汉王朝的终结者,后世对他褒贬不一,古代人说的最多的就是王莽谦恭未篡时,直到到了现代,人们才想起给这一人物翻案。

西汉末年,国家的经济体制濒临崩溃,百姓的生活水平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家已经看到了动乱的苗头,往往从一代名臣逐步上位,正式接管国家大权。在他登基之前,他的很多政策确实福惠一方,所以才能够顺利上位,被很多人看作是天命之主,有可能给大家带来幸福的生活。

王莽登上皇位之后,就开始实行自己的主张,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回收黄金,发行新的货币,这非常类似于现代的金本位思想,就是以黄金作为储备金,然后用其他货币来代替流通,这不但可以加强国家对财政方面的管理,对民间经济发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金本位理念是在近代才发展出来的,王莽的理论超前了1500多年,关键是同时期还没有这样理论产生的基础,他的政策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但是由于王莽当政时期,各类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造成了民不聊生的后果,让这一伟大的举措直接夭折了。但其实事实并不这样简单,背后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他。

往往最开始作为臣子的时候,在小范围内推行自己的政策,对民间管理有丰富的经验,而且由于自己得到君主的信任,所以很多政策都能够顺利执行下去,博得了非常好的名声。

在王莽成为皇帝之后,他的政策如果能够顺利推行,对于国家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他的政策会破坏很多大地主阶级及官僚阶级的利益,这些人在民间都有极大的影响力,可谓是把握着国家命脉,他们联合起来反对王莽新政,对于新政的实施产生了巨大的破坏,而往往为了保证政策的推行,又进行了一些非常激进的手段,这才让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公元23年,王莽新朝才刚刚经历第四个年头,天下大乱,叛军四起,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兵败死于乱军之中,留下了千古骂名。

至于很多人认为王莽穿越的另一个证据,就是在那一时期出现了一种类似于游标卡尺的工具,但其实这一点还真不是王莽的创新,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类似游标卡尺的工具,所以这明显不足以成为证明王莽是穿越者的证据。王莽时期的铜游标卡尺确实非常先进,也是我国能够考证到的最古老的游标卡尺类型的测量器具,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迹可循。

穿越,这种现象自从被提出来以后,就被很多人所关注,但是仍然没有相关的科学技术能够表明它会发生,大多只是存在于玄幻小说里面,我们完全没必要当真。虽然王莽的很多理念确实十分超前,但是我们也不要怀疑古代人的智慧,曾经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太多谜团,有待我们去考证和发掘。

二、为什么说王莽是穿越者 说王莽是穿越者的原因

1、王莽之所以会被后人认为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是因为他篡汉之后的很多改革措施都很有现代色彩,王莽对土地制度、经济制度、奴隶制度的改革,还有他的很多现代化的发明,比如游标卡尺,都不像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2、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备受历史的争议。不过王莽身上真正受到历史关注的地方,还在于他的一些改革举措上,也正是因为这些超前的改革举措,王莽被人认为是穿越者。

3、王莽穿越的证据有许多,比如他破天荒的提出土地国有,可以平均分配给百姓耕种,只是不再允许私人随意的买卖土地;比如他在奴隶制度的改革上,奴隶制度的存在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但是王莽却提出禁止奴隶的买卖,这难道不是人权思想的体现吗?

4、另外王莽在位的时候格外的喜欢钻研科技发明,他发明的游标卡尺,跟我们现在使用的几乎一模一样,据说历史上王莽还曾尝试过让人制造过飞行器,不过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最后没有成功罢了。

三、神秘的穿越者王莽,曾经做过哪些超前的事?

他的币制改革,推行“钢镚”,简直就是现代硬币的低配版。

他的奴隶制改革,不再允许将奴隶买卖交易,而是私有,他努力改变奴隶和其他阶层人民的巨大差异,很像是受到现代人人平等的教育熏陶。

他的王田制改革,将天下私田改为王田,虽然是井田制复辟,但像极了现代的土地国有制。

甚至他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专门撵着叫“刘秀”的人追杀,都像极了早已洞悉历史,才有的行为。

种种迹象,令后代人不由得脑洞大开,猜测王莽是个疑似穿越者!

他的种种改革,从现代的角度来看,仿佛思想是很超前的。但对于当时来说,难道事实果真就是这样吗?

01 王莽改革初衷

王莽,出生于汉初元年(公元前45年)。在他很小的时候,父兄都已经去世,但,他的姑姑是当时的孝元皇后,王政君。

虽然他的父兄早亡,但他的家底很厚实,又有着皇后姑姑的照拂,生活自然也没有忧虑。同时,王莽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们还不一样,他从小生活节俭朴素,为人谦恭,勤奋好学,不管对内对外,都非常地周到。和这个大家族里其他的纨绔子弟相比,他是个非常显眼的“异类”。

也许很多人都说王莽可能是装的,因为他有着很大的野心。

可是,史料记载,他的儿子有一次杀了个家奴,他雷霆大怒。要是一般的人,儿子做了这种事,最多就是给家奴的亲人宽厚的抚恤,再斥责儿子一顿。但是王莽却直接让儿子自杀了。如果真的是装模作样给人看的,那这代价也未免太大了。

由此可见,在王莽心里,确实有和当时封建社会人们不同的观念存在着。包括后面对奴隶制的改革,或许也是他遵从内心选择的一个体现。

然而,生活在汉朝时期的王莽,自小家庭富庶,在贵族阶级生长大,在底层百姓“人命如草芥”的氛围里,又怎么会有这样的思想观念呢?

这无疑是他通过“读书”的途径,才获取的知识。

别忘了,在兄弟姐妹们只顾着奢侈消耗、攀比玩耍的时候,王莽可是一个人独守着清净,发奋读书呢。

那么,他读的都是些什么书呢?从王莽的言行来看,无疑是受到《礼经》浓厚的影响。包括父兄去世后,王莽“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在从官后,他也没有沾染中国人传统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恶习,始终严于律己,从不以权谋私,即便是亲儿子犯错,都绝不容情。而这一点,可以追溯到与汉朝法家思想完全相反的,西周时期以儒家思想为重的礼制。

甚至可以说,西周时期的礼制,几乎已经深深地融入到王莽的价值观中去了。

02 周王朝礼制复辟

在具体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后,再来看王莽的这一系列行为,也就没那么难理解了。

公元9年,王莽称帝,建立新朝。称帝后,他大刀阔斧地开展了自己的新政改革。其中就包括,将天下田改曰王田,以王田代替私田;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一样,均不得买卖。其后,改革币制、官制,规定盐铁官营,山川河流收归国有;同时,与民休息。

政策确实是好政策,但对于当时的时局来说,显然并不合适。“王莽改制”实施后,非但没有取得王莽想象的那种国泰民安效果,反而引起了社会动乱不安。

究其原因,西汉末年的那几个皇帝腐败不堪,朝廷奢侈无度,地方遭遇各种搜刮盘剥,各地方的地主大量掠夺土地,导致百姓生活没有保障,流离失所,人心浮动。虽然王莽也采取一定措施安抚民心,但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百姓仍然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

那几个看似思想超前的政策改革,实际上,也是依照周礼来的。

在改官制上,废王号、改官名、地名,复五等爵位,分置四辅、三公、九卿、六监。依照的是《周礼》官制。

在改土地王田制上,用王田取代私田,依照的是周朝的井田制。

在改奴隶制上,依据的也是周王朝的礼乐制度。

因为没有从实际出发,王莽想要恢复周礼的一系列举措,也由于尖锐的矛盾无法调和,最终走向了失败。

由此可见,王莽的思想是“书生政治”,想要复辟周王朝时期的礼制,恢复“礼崩乐坏”之前的政治局面,固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忽略了历史就像不能后退的滚滚车轮,也忽略了实施复兴政策的外在客观条件,结果也无异于事。

03 追杀刘秀的原因

至于为什么,王莽好像能未卜先知刘秀取代自己似的,专门撵着刘秀追杀,就要和当时的“相术”有点关系了。

王莽身边当时有个人,名字叫刘歆。刘歆专注于古代经学的传承和修订,是一位有名的经学家,他和父亲刘向一生都为经学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他还对天文研究有天赋,相传他还差点算出了圆周率,只差了一点点,因此被称为“刘歆率”。

因为在年轻的时候,刘歆和王莽结下深厚的友谊,后来王莽篡权夺位,其中也着重拉拢刘歆,为其助力。所以刘歆的行为,对王莽建立新朝也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野史记载,当时的刘歆,正是由于听说了一句“谶语”——将来会有一个叫“刘秀”的人接替王莽的天下。于是,他就给自己改名成刘秀,密谋杀掉王莽,夺取皇位,却不小心事情暴露,最终自杀。

后来,王莽得知,原来是刘歆在整理书籍资料时,得到了一本名叫《赤伏符》的奇书,之后推算出来一句谶语: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炎际火为主。才做出了如此的举动。

虽然不一定信以为真,但防患于未然总是好的。基于这样的背景,王莽就对“刘秀”这个名字加以防范,到处寻找叫这个名字的人,遇到就杀掉。

却不曾想,当时真正的汉光武帝,还只是个孩童。

04 “王莽改制”的客观评价

大多数人以为,王莽进行改革的目的也就是两个,一是为敛财,二是为积攒名气。但显然,这样的评价是不够全面和客观的。

虽然从现代的视角来看,“王莽改制”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底层人民的利益着想。但也不可否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样的改革显得突兀,非但底层人民不能理解,没有群众基础,而且严重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引发社会大动乱,也是在意料之中。

正如同,民国胡适先生称王莽为“社会主义者、空想家和无私的统治者”,笔者认为是较为恰当的。归根结底,王莽的改制是“书生政治”,没有与实际相结合,没有经过实践的真理性检验,那么失败也不可避免的。

虽然王莽的皇位是篡权夺来的,不那么光明。但无疑,他所采取的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于当时的发展也不是没有用的。他的改制,加速了社会矛盾激化,成为加速时代更替和发展的催化剂。同时,他的政策还为后世的改革提供了参考,以及失败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