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的习俗

无锡的习俗有在新年贴桃符、门补、春联,挂钟馗象。无锡的元宵节早晨吃熯糕(煎年糕),考究的吃荠菜熯糕。无锡的习俗还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寿都在春节举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贺。

无锡有什么习俗

无锡的习俗有泰伯庙会、无锡国际梅文化节、无锡阳山桃花节、西高山庙会、宜兴陶瓷艺术节、太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

无锡的习俗还有夏至吃馄饨、七月三十插棒香、中秋节吃糖芋头和麦饼等。

无锡的习俗春节期间亲友见面要说“恭贺新喜”、“恭喜发财”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

求阿福聊斋中介绍的无锡新年习俗

旧时无锡的春节习俗:

一、“掸檐尘”

俗话说“十七十八,越掸越发”。一年里人们难免会碰到一些烦恼,因此在岁末迎新之际,就借助“掸檐尘”来扫除身上的晦气,以全新面貌盼新年有好运降临;这一习俗也净化了家中的环境,可谓一举两得。

二、“送灶”

民间习俗是在腊月二十四“送灶”。这天,家人要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贡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送灶糖”,意为让“灶王爷”甜甜嘴,上天后只说好话,灶龛下还贴一副对联:“上天行好事,下界保平安。”

三、祭祖

无锡过年习俗(无锡的年俗)

今年恰逢立春在春节前出现,旧时人们会赶在立春前先祭祀祖宗,一来是不忘祖宗,二来是求祖宗保佑来年吉祥如意。

四、蒸年糕

蒸年糕前一天家里就把米淘好,并用石磨磨成粉。从石磨里牵出的粉,成一小薄片,叫“桃花瓣”,这种粉的质量最好。蒸糕的那天,一般先蒸糖年糕,赤水糕(加色素的)和白水糕(不加色素的)放到后面蒸。蒸糕时,先在灶前、堂屋正中及客堂前点上香烛,关上门。第一笼糕出炉,准备加工前,先用手掰下一大块,放进盅子摆到以上三个地方,这时家里烛光闪闪,香烟缭绕、热气腾腾,此时,家里所有老小都要尝一块年糕。特别在小孩吃糕时,大人嘴里还会念叨着让小孩快点长高的吉利话。等第一笼糕加工好后,还会分赠左邻右舍品尝。

五、年夜饭和春节菜肴

过去的年夜饭没有如今那么丰盛,但也十分考究。有几样菜必不可少,一种是由萝卜丝与菠菜、黄豆芽烹制的菜肴;一种称为“长梗菜”的菜肴则是由整条青菜与百叶丝烧制而成;还有一种叫做“响堂片”,由切成三角形的香干、笋干及金针菇组成。菜肴准备的目的,大多是从食品谐音和形象取意。如黄豆芽称为“如意菜”,鲤鱼称为“顺顺利利”,百页叫做“百事顺利”,花生叫做“长生果”,菠菜寓意健壮,年糕寓意“步步高”,团子、圆子意为“团团圆圆”,而大年夜剩下饭菜则称为“年年有余”。每人还要咬一口生萝卜,叫“咬春”,以祈祷来年远离疾病。年初一,一家老小要吃“春盘”(原料为芹菜、韭菜和竹笋),意为勤劳、长寿、蓬勃。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无锡有什么习俗

除夕到,无锡城乡居民要做团子、蒸糕;团子象征团圆,年糕象征年年高、节节高。蒸糕时不能有人窥视,否则糕粉不易发透,就要夹生--糕不熟,来年就不吉利了。当年办过丧事的人家,则不蒸糕,也不掸檐尘(无锡旧俗在十二月十七、十八要打扫卫生,叫"掸檐尘";民谚说:"十七、十八越掸越发")。除夕到来,人们在门上都贴上新春联。有的在屋檐间插上冬青、柏枝、芝麻箕等,取常青、百事如意、节节高等吉利;有的在天井庭院中堆起枯柴、麻秸、豆箕燃烧,认为越烧越发;有的用石灰在场上画米囤、弓剑、戟或元宝等,以祈求来年丰收和生活富裕。

除夕中午或晚上要祭奠祖先,俗称"桌享";但很多的人家在大年夜前几天就举行祭祖仪式,大年夜也就直接吃年夜饭了。饭菜是非常讲究的,这一天外出的人都要赶回来,实在无法回来的,家里人要在桌上放一副碗筷。当然,现在无锡人吃年夜饭许多人家不在家中,而是去饭店;往往在春节前一两个月,饭店的酒席就被预订了。

除夕晚上红烛高照,通宵不灭,俗称"守岁烛"。除夕临睡时,又要放二声或三声关门爆仗。无锡这一天晚上睡得都较早,如有孩童贪玩不肯睡时,父母常哄孩子说:"早些睡,今晚听老虫(老鼠)做亲。"

江苏的新年风俗

1、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维读者。

2、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攀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3、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无锡过节的时候有什么习俗

俗话说百节年为首。在江南众多的节日中,最为隆重的莫过于春节了。每逢春节,从城市到水乡,到处充满着节日欢庆的气息。自古以来,从除夕到元旦,出现了一系列的喜庆活动,内容纷繁而讲究、传说悠久而有趣、气氛热烈而隆重,形成了美妙热闹的风俗画面,反映了人们祈求幸福、丰收的良好愿望。无锡作为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当然也有着它传统的过节习俗;这些习俗,有些已经不存在了,有些习俗仍然存在,但形式不一样。 无锡过去家家户户有炉灶头,灶头上供有灶神,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据说灶神要上天述职,家家户户要在这一天举行祭灶的仪式,在灶神前点上香烛,供上酒菜,还要放上一些麦芽糖。现在除少数农村还有烧柴草的灶头外,城乡居民多用煤气、液化气和天然气,不供灶神,也就不再祭灶了。 除夕将到,无锡城乡居民要做团子、蒸糕;团子象征团圆,年糕象征年年高、节节高。蒸糕时不能有人窥视,否则糕粉不易发透,就要夹生--糕不熟,来年就不吉利了。当年办过丧事的人家,则不蒸糕,也不掸檐尘(无锡旧俗在十二月十七、十八要打扫卫生,叫"掸檐尘";民谚说:"十七、十八越掸越发")。除夕到来,人们在门上都贴上新春联。有的在屋檐间插上冬青、柏枝、芝麻箕等,取常青、百事如意、节节高等吉利;有的在天井庭院中堆起枯柴、麻秸、豆箕燃烧,认为越烧越发;有的用石灰在场上画米囤、弓剑、戟或元宝等,以祈求来年丰收和生活富裕。 除夕中午或晚上要祭奠祖先,俗称"桌享";但很多的人家在大年夜前几天就举行祭祖仪式,大年夜也就直接吃年夜饭了。饭菜是非常讲究的,这一天外出的人都要赶回来,实在无法回来的,家里人要在桌上放一副碗筷。当然,现在无锡人吃年夜饭许多人家不在家中,而是去饭店;往往在春节前一两个月,饭店的酒席就被预订了。 除夕晚上红烛高照,通宵不灭,俗称"守岁烛"。除夕临睡时,又要放二声或三声关门爆仗。无锡这一天晚上睡得都较早,如有孩童贪玩不肯睡时,父母常哄孩子说:"早些睡,今晚听老虫(老鼠)做亲。" 大年夜再一习俗就是,午夜(0时)寺庙敲钟108响。这一习俗至今犹存,并且通过春节晚会的传播成为大众关注的一项习俗了。这一习俗的由来已久,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朱南宫写过这样一首诗: 龟山高耸接云楼,撞月钟声吼如牛; 一百八声俱听到,夜行犹自不知休。 为什么要撞108响呢?有几种说法。一是说:农历一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75候,加起来108。一是说,古人认为九为阳数之极,是最吉祥的数字,9*12为108,撞钟108,一年12个月都能吉祥。还有一说,佛教僧人挂的佛珠108颗,代表108位菩萨,这108位菩萨能消除人间108件烦恼事,108响是向这108位菩萨表示敬意。 无锡旧俗年初一不能烧新饭,只能吃隔夜(除夕)剩下的饭。吃饭时也不能在饭里浇汤,也禁忌吃粥,认为年初一吃了浇汤饭和粥,一年内出远门常会遇雨。年初一这一天有不能扫地的习俗,认为要扫掉财气。年初二即便扫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门,而是堆在屋角边,直到正月半才能清除掉,称为"聚财"。无锡岁朝风俗忌向人家乞火、取水,也不动剪刀,并禁止倾倒污水、粪便。 无锡地区在年初一早晨盛行吃糕丝、圆子,取团圆高升的意思;另外还要吃面,取长寿、长春之意。无锡风俗,新年中小孩来到,主人就得拿茶点糖果招待馈赠,亲友中有孩子前来拜年都要赏给压岁钱。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选在年初三;初三称为小年朝,也不能扫地、乞火、汲水、与初一风俗相同。 无锡民间过去还有一种"卖痴呆"的习俗,孩子们拿着压岁钱,在外面边跑边喊:"卖痴呆,卖痴呆!"其目的是卖去痴呆,留住伶俐。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宋代诗人范成大就有描述吴中这一习俗的《卖痴呆词》: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 钝滞迎新春;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 无锡过去习俗中还有烧豆箕、烧松盆等。如今,这些习俗也已经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