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明团子的由来和寓意是什么?
由来: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利用疏导之法,使三江通流入海,太湖水位下降,水患得以平息,为种植冬小麦创造了条件,深得苏州人的爱戴
相传苏州有位年青的后生,见清明节人们祭大禹都做精美的供品,认为这样不配大禹生前节约的品格,认为大禹在九泉之下一定不安心。
清明节时正是冬小麦返青的时候,他与大家商量用麦叶汁水和糯米粉做成了青团,将青团供在大禹治水墓碑前,以士不忘大禹治水之恩。久而久之,相沿成习俗。苏州人至今清明上坟仍以青团作供品。
寓意:清明时吃青团的寓意是为了纪念先人、团圆的意思。
扩展资料
清明时吃青团在南方很常见这个习俗,使用艾草捣碎了后挤压出绿色的汁液来,然后跟糯米粉混合后揉面,然后再来包裹上各种馅料,做成青团了。青团子的馅心可以是红枣的、豆沙的,或者是肉馅也可以。做好之后放入蒸屉里面蒸熟就可以了,这个美味的青团子就做好了。
其实清明吃吃青团就是为了预防疾病,同时也是为了在寒食节的时候吃,因为清明节这几天家里不让生火,所以做点青团来在这几天吃。
二、清明团子的由来和寓意
相传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饥饿难忍,村民做青团放在青草中,躲过清兵搜索才得以送给陈太平吃,青团就这样流传开来。清明时吃青团的寓意是为了纪念先人、团圆的意思。
清明团子是什么
清明团子就是青团,是江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带有清淡却悠长的清香。
青团是江南人家在清明节吃的一道传统点心,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但现在它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一道时令性很强的小吃。
三、吃青团的由来和寓意是什么?
吃青团的寓意:青团是江南人家在清明节吃的一道传统点心,具有纪念先人、团圆的寓意。
吃青团的由来: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心生一计,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
李秀成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北方人不吃青团的原因
大抵上和糯米、艾草有关系。虽说好的大米产自北方,但北方大部分地区还是面食为主,用糯米粉制作的糕点并不算多,也不擅长,惠及面不广,自然也很难流行起来。
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艾草上,在北方,艾草并不是一种食物,最大的用处是过端午节插在门上避蚊虫的,或者当成药草吃,晒干了做成艾香用来熏蚊虫,熏身体不适的部位。
至于当成食物,想都没有想过,北方人喜欢吃野菜,从树上的榆钱、柳芽吃到地上的荠菜、马齿苋,但唯独把艾草排除在外,或许,是嫌它味道太浓烈了。
四、青团的由来和寓意是什么?
由来:青团是清朝年间农民为了救李秀成用艾草做成的食物。
寓意:青团是江南人家在清明节吃的一道传统点心,具有纪念先人、团圆的寓意。
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逢清明几乎都要蒸青团,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虽然青团流传千百年,外形一直没有变化。
青团的特点
青团最早是用作祭祀食品,虽说现在很多人将其用作小吃进行食用。青团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肥而不腴,是一款天然绿色的健康小吃,一般正宗的青团是由新鲜艾草的青汁制成的,现在人们制作青团的方式越来越多,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并不只是用艾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