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识性本体感觉和非意识性本体感觉有哪些

本体感受也称深部感受,传导来自饥腱、关节等处感受器的冲动,传向大脑和小脑,冲动传至小脑产生的本体感觉,称非意识本体感受,小脑接受冲动后经锥体外系反射性地调节肌紧张力和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第三级神经元是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内的神经元,由其发出的纤维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2/3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小部分纤维投射到中央前回。

扩展资料:

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是脊神经节内的神经元,其周围突随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肌、腱、关节及皮肤的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的后根进入脊髓,在脊髓同侧的后索内组成薄束和楔束上升,至延髓,两束分别终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第二级神经元是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内的神经元,由其发出的纤维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的两侧上升,构成内侧丘系。内侧丘系向上经脑桥、中脑,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二、什么是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是指感受肌肉,肌腱,关节和韧带等深部结构的感觉。既是感觉肌肉是处于收缩或者舒张状态,肌腱和韧带是否被牵拉,以及关节是否处于弯曲,伸直状态等的感觉,身躯和肢体的深感觉传导是经过神经元的细胞体它位于脊神经节内并分布于肌肉,肌腱以及关节内。深感觉的名词解释,是对关节、肢体、运动和受力作用的感觉。

本体感觉可分为三个等级,一级: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位置感觉、运动感觉、负重感觉;二级:前庭的平衡感觉和小脑的运动协调感觉;三级:大脑皮质综合运动感觉。骨损伤病人的本体感觉缺失主要是一级缺失,运动损伤病人的本体感觉缺失主要是一级、二级缺失;神经损伤病人的本体感觉缺失主要是三级缺失。

三、“本体觉”是什么,为什么会让孩子半天不见就成了泥孩子?

《小猪佩奇》这部动画片是无数孩子的小时候的最爱,特别是每次片尾小猪佩奇一家四口跳泥坑的时候,更是让孩子们羡慕不已,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像他们一样,浑身脏兮兮的却不会被父母责骂呢?

父母在带孩子的时候会有各种烦恼,其中孩子不讲卫生、不爱干净更是让他们头疼不已。

很多时候只要一会儿没看到孩子,再见时都会发现孩子身上已经到处都是污渍,成了泥孩子。

这时父母就会生气,甚至会打骂孩子,但是孩子却感到很委屈,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很注意了,可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身上会如此脏?

其实孩子身上容易脏,和他们经常容易跌跌撞撞有关,几乎每个孩子在儿时都会摔上几跤,也就是很多父母口中的走路不看路。

有的时候是摔倒在地上,有的时候是碰到了某些障碍物,这些都会让孩子变脏。

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些孩子特别调皮,所以才会把身上弄得脏兮兮的。但更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会这样,并非他们不爱干净,而只是他们的本体觉出现了问题。

什么是本体觉?

本体觉又称深感觉,是指来自肌、腱、关节等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

它是指能告诉我们关于位置、力量、方向和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以及有助于统合触觉与前庭觉的一种感觉讯息。

此传导路受损时,患者闭目不能确定其相应部位的位置、姿势和运动的方向,震动觉消失,同时精细触觉也丧失。

孩子肢体不协调,易怒或胆小都有可能是本体觉失调造成的。

简单来说,当孩子的本体觉出现失调时,他们的言行举止显得比较迟缓笨拙,反应能力也较为滞后,这些都会导致他们表现出来的行为不够灵活。

本体觉失调,对孩子会有哪些影响?

1、肢体协调能力较差

有些孩子总是会被父母嘲笑缺少所谓的运动细胞,因为他们不管是跑、跳又或者是其他方面,都无法做得很好。

哪怕是一个简单的手脚配合动作,这些孩子玩起来都会比较吃力,或者即便能够完成动作,也让人觉得很是僵硬不自然。

同时这些孩子的位置感觉比较差,所以他们在玩捉迷藏的时候,总是会找不到小伙伴,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细心,而是他们在肢体协调能力方面有着天生的缺陷。

本体感觉包括哪些(本体觉包括哪些方面)

2、总是磕磕绊绊,做事显得马虎

本体觉失调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会显得有些毛糙,他们完全没有规划性和条理性,经常是想到哪就做到哪,这使得事情很难取得成功。

特别是当他们遇到一点点的困难和挫折时,本能的都会表现出不耐烦感,迫不及待的想要放弃。

而有时他们做事显得有些马虎,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做好,只是因为本体觉的失调让他们很难有较强的平衡感。

这使得他们在玩耍打闹时经常磕磕绊绊,不仅容易弄脏衣服,身体也很容易受伤。

3、旋转后无法保持平衡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转圈圈,有的孩子在不停的转了很多圈之后,依然能够站得非常稳,或者是稍微有一点踉跄,但很快又能让身体恢复平衡。

这样的孩子平衡感强,说明他们的本体觉发育正常。

但有的孩子却不同,哪怕他们只是短短的转了几圈,就会感到天旋地转,不仅无法站稳,甚至有可能一屁股坐在地上。

因为本体觉失调让这些孩子失去了处理自身动作和地心引力关系的能力,导致他们总是容易摔跤。

不难看出,本体觉对于孩子而言还是有一定重要性的,虽然这是孩子自身的一种缺陷,但是经过父母后天对孩子的训练,他们的本体觉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父母应该如何训练孩子的本体觉呢?

1、选择合适的游戏进行训练

让孩子多跑多跳:

由于孩子的平衡感较差,所以他们特别怕跑步,更会一些弹跳类的运动,这会让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甚至总是会摔倒。

父母首先要让孩子克服对跑跳的恐惧感,然后再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多做一些跑跳类的运动,对孩子的本体觉失调进行调整。

让孩子多摸多试:

本体觉缺失会导致孩子的方向感很差,当他们闭上双眼的时候,更是不敢挪动一步,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走动。

这时父母可以利用家里的物品,当父母说出一样物品的时候,孩子就去寻找并且触摸,当孩子在多次尝试并且付出行动之后,他们的本体觉也会得到一定的锻炼。

让孩子多转多看:

孩子的方向感不好,父母就应该让孩子多做一些这方面的训练,特别要把握住3~6岁的黄金期,让孩子尝试舞蹈或者是武术之类的训练。

因为3~6岁是孩子学习较为敏感的时期,这时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已经有所提高,但是却未定型。

所以加强对孩子的训练,也许能够让孩子突破自我,取得进步。

2、减少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保护孩子是父母的本能,特别是在孩子婴幼儿时期更是如此,虽然父母要保证孩子的安全,但是也不能过度保护孩子,剥夺他们一切尝试的权利。

如果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去尝试,怕孩子受到伤害,那么孩子自然会失去行动的能力,导致他们的本体觉失能。学会适当放手,孩子才会更健康。

四、什么是本体觉?

本体觉:是指能告诉我们关於位置、力量、方向和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以及有助於统合触觉与前庭觉的一种感觉讯息。本体觉的接收器分布在我们的肌肉、关节、韧带、肌腱和结缔组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