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玄奘西行的起止点

贞观元年,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在途中经兰州到凉州(姑臧),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哈密),至高昌国。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经历各处

阿耆尼国

屈支国

跋禄迦国

凌山及大清池

素叶水城

率利地区总述

千泉

咀逻私城

小孤城

白水城

恭御城

鲛赤建国

赭时国

怖捍国

率堵利瑟那国

大沙碛

飒秣建国

弭秣贺国

劫布咀那国

屈霜你迦国

喝捍国

捕喝国

伐地国

货利习弥伽国

羯霜那国

睹货逻国故地

咀蜜国

赤鄂衍那国

忽露摩国

愉慢国

鞠和衍那国

镬沙国

珂咄罗国

拘谜陀国

缚伽浪国

纥露悉泯健国

忽懔国

缚喝国

锐秣陀国

胡定健国

咀剌健国

揭职国

梵衍那国

迦毕试国

印度总述

滥波国

那揭罗曷国

乌仗那国

钵露罗国

咀叉始罗国

僧诃补罗国

乌刺尸国

迦湿弥罗国

半鲛蹉国

曷逻阁补罗国

磔迦国

至那仆底国

阁烂达罗国

屈露多国

设多图卢国

波理夜咀罗国

秣兔罗国

萨他泥湿伐罗国

窄禄勤那国

秣底补罗国

婆罗吸摩补罗国

瞿毗霜那国

垩醯掣咀罗国

毗罗删拿国

劫比他国

羯若鞠阁国

阿逾陀国

阿耶穆怯国

钵逻耶伽国

乔赏弥国

鞞素迦国

室罗伐悉底国

劫比罗伐率堵国

蓝摩国

拘尸那揭罗国

婆罗疤斯国

战主国

吠舍厘国

弗栗恃国

尼波罗国

摩揭陀国

德慧伽蓝

戒贤伽蓝

伽耶城

前正觉山

菩提树垣内

菩提树垣外

香象池

外道发恶愿处

鸡足山及大伽叶故事

佛陀伐那山及杖林

上茅宫城

鹫峰及佛迹

毗布罗山

其他诸遗迹

迦兰陀竹园

王舍城

那烂陀僧伽蓝

伽蓝诸迹

拘理迦邑及目连故里

迦罗臂拿迦邑及舍利子故里

因陀罗势罗窭诃山

迦布德迦伽蓝

伊烂拿钵伐多国

玄奘西行时间-玄奘西行的起止点

羯朱嗢祗罗国

奔那伐弹那国

迦摩缕波国

三摩咀吒国

耽摩栗底国

羯罗拿苏伐刺那国

乌荼国

恭御陀国

侨萨罗国

案达罗国

驮那羯磔迦国

珠利耶国

达罗毗荼国

秣罗矩吒国

僧伽罗国

恭建那补罗国

摩诃刺侘国

跋禄羯咕婆国

摩腊婆国

阿吒厘国

契吒国

伐腊毗国

阿难陀补罗国

苏刺佗国

瞿折罗国

邬阁衍那国

掷枳陀国

摩醯湿伐罗补罗国

信度国

茂罗三部卢国

钵伐多国

阿点婆翅罗国

狼揭罗国

波剌斯国

臂多势罗国

阿軬荼国

伐刺拿国

漕矩吒国

弗栗恃萨傥那国

安咀罗缚国

活国

瞢健国

阿利尼国

曷逻胡国

讫栗瑟摩国

钵利曷国

呬摩咀罗国

钵铎创那国

淫薄健国

屈浪拿国

达摩悉铁帝国

尸弃尼国

商弥国

朅盘陀国

乌铩国

怯沙国

昕句迦国

瞿萨旦那国

二、历史上玄奘西天取经用了多长时间?

玄奘这次西天取经,历时17年之久,行程5万余里,138个国家,带回了佛教经典无数。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玄奘从长安起步,路经姑臧(今甘肃武威),再过敦煌,一直向西域进发。中途遇到高昌国王,高昌国王敬仰玄奘的壮举,派出20名随从,保护玄奘西去。

经过数年的艰苦跋涉,玄奘行程13800余里,终于抵达天竺国那烂陀寺,拜在高僧戒贤法师门下。经过5年的学习,玄奘成为了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贞观十九,44岁的玄奘回到了长安。唐太宗在洛阳亲自召见了他,许以高官厚禄,劝其还俗,但玄奘初心不改,立志以身事佛,弘扬佛法,上书太宗“守戒缁门,阐扬遗法,此其愿也”。

扩展资料:

玄奘从长安起步,路经姑臧(今甘肃武威),再过敦煌,一直向西域进发。在苍茫的戈壁沙漠上行走,没有路标,光有从前走过的马匹、骆驼留下的粪便,或是一堆堆的尸骨。

沙漠里不仅没有水,喉咙还渴得发痛,连眼皮也睁不开,甚至浑身焦躁难以忍受。困难不断,但是并未阻挡玄奘前进的步伐。

到了伊吾(今新疆哈密县),高昌国王鞠文泰得知玄奘是个高僧,苦苦相留,可是玄奘决意西行。鞠文泰就派了一些可以吃苦耐劳的人送玄奘到印度。

玄奘先拜戒贤法师为老师,直接研究佛经原文。5年之后,他游学印度各地,并且演讲佛典,还跟印度学者辩证,讨论佛学理论,名扬全印度。

玄奘先拜戒贤法师为老师,直接研究佛经原文。5年之后,他游学印度各地,并且演讲佛典,还跟印度学者辩证,讨论佛学理论,名扬全印度。

公元664年玄奘去世,说当时有一百多万人为他送葬,三万多人给他守墓尽哀。他从印度取回的佛经被保存在专门为其建造的西安大雁塔之内。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玄奘

三、玄奘是在什么时候西行的?

贞观2年即公元628年玄奘开始西行,直到公元643 玄奘终于开始启程归国

四、历史上真正的玄奘西天取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哪一年回到长安的?

历史上真正的玄奘西天取经是在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回到长安的时间是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过程如下:

1、佛教至隋朝,分为南北二派,修行观点各不相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诚心求知的玄奘遂产生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意。

2、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向当时唐朝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第二年,玄奘悄悄的自己就走了。

3、玄奘在西天,到过迎湿弥罗国、翠禄勒那、袜底补罗、揭若鞠阁、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等多个国家。并回国后著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南亚地区古代史、宗教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

4、玄奘在西天的重要修行地点是那烂陀寺,在寺里呆了数年之久,被寺中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在其中学习听讲了大量的佛学著作,后期在那烂陀寺开坛作讲,玄扬佛法。

5、公元641年(唐贞观十五年),玄奘在曲女城召开的佛学辩论大会,大会有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在大会上玄奘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印度戒日朝国王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五、玄奘大师西行的目的及其主要贡献

1、西行目的

玄奘西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赴印度求法,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

鉴于法相学形成北方地论学、南方摄论学的差异,如何融合二者,成为玄奖思考解决的问题。武德九年(626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

2、主要贡献

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玄奘是研究中国传统佛教成就最大的学者之一,又是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不顾艰难困苦,万里迢迢去天竺寻求佛法,搜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进行翻译和讲说,同时撰写《大唐西域记》,不仅深远地影响了东亚文化(包括中国文化、韩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东亚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基础。

在中国译经史上,玄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翻译家对于译经各有贡献,但从总体上说,玄奘的成就都在他们之上。印度佛学从弥勒、无著、世亲,次第相承,直到陈那、护法、戒贤等人,已定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五科。玄奘的翻译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作用。

扩展资料: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伟大的是他对佛学典籍“截续真,开兹后学”的翻译。唐贞观十九年(645年),46岁的玄奘自印度归国。此后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

在长安和洛阳两地,玄奘在助手们的帮助下,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

玄奘之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新罗高僧圆测,为玄奘神足,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

《西游记》即以玄奘的取经事迹为原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玄奘(唐代著名高僧)

六、贞观年间,玄奘西行是为什么,他的目的是???

玄奘西行是为了将佛教传入中国

玄奘(公元602年一664年)少年时就出家做了和尚,认真研究佛学,精通佛教经典。他发现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于是就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岛)去取经求学。玄奘于唐贞观元年(627),出发西行。他穿过大片沙漠,克服重重困难,整整走了一年,终于到达天竺。

玄奘在天竺留学15年,游历了70多个国家。他的壮举感动了许多天竺人,有的国王还派人为他抄录经典,他也把当地失传的佛经介绍给他们。他还学会了天竺的语言,参加那儿研究佛学的盛会,发表演讲。玄奘的博学,受到天竺人民的尊敬。

42岁时,玄奘带着650多部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热烈欢迎。回国后,玄奘立即开始大规模的翻译佛经工作,前后翻译佛经74部,约1300多卷。作为一名高僧,一位大翻译家,中印人民的友好使者,玄奘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中外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高僧鉴真: 唐天宝12年即公元753年12月20日,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在5次东渡失败后,第6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踏上了日本的国土。

鉴真,俗姓淳于,江苏扬州人,出身佛徒家庭,708年21岁时在长安实际寺受戒,正式取得僧籍。5年以后,一直到他东渡为止的40年中,他讲经、建寺、造像,由他授戒的僧侣先后达4万多人,其中有不少是以后成名的高僧。733年,他被誉为江淮一带的授戒大师,在佛徒中的地位很高,成为一方的宗首。

七、八世纪时的中国,即盛唐时代,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和技术各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因此周围国家都派遣使节、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日本当时处于奴隶社会,封建制的萌芽已逐渐增长。7世纪以后随着和中国交往的增加,他们直接向中国派遣使团和留学生,学习中国的经验。743年,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到扬州请鉴真东渡弘法。荣睿、普照是733年由日本派遣,来中国邀高僧去日本传法授戒的。他们经过10年的访察,才找到了鉴真。鉴真当时已55岁,为了弘扬佛法,传播唐代文化,欣然接受了荣睿、普照的邀请,决定东渡日本。

第一次东渡日本,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从扬州出发,因受到官厅干涉而失败。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长江口,就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触礁而告失败。

公元744年,鉴真准备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温州途中被官厅追及,强制回扬州,第四次东渡又没有成功。

748年6月27日,鉴真进行第五次东渡,他从扬州出发,在舟山群岛停泊三个月后横渡东海时又遇到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县。在辗转返回扬州途中,弟子祥彦和日本学僧荣睿相继去世,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鉴真未因失明而灰心丧志,又过了5年,66岁高龄的失明老人,毅然决定再度出航。753年10月19日,他离开扬州龙兴寺,11月16日乘第二艘遣唐使船从沙洲的黄泗浦出发,直驶日本。12月20日中午,这位夙志不变、决心东渡弘法的盲僧,终于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在鹿儿岛县川边郡坊津町的秋目浦上陆,随行的有普照、法进和思托等人。

40多天后,鉴真一行到达当时的京都奈良,受到天皇为首的举国上下的盛大欢迎,轰动日本全国。他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763年5月初6日在日本圆寂,终年76岁。

玄奘西行是因为他发现各种佛学流派中所存在的对佛典精神的不同理解后,遂产生了前往佛教的诞生地印度“求取真经”、以探求佛学本来面目的想法。

影响:玄奘西行走通了张骞当年没有走通的路,带回了前人不曾带回的印度佛典,扩大了中国和丝绸之路的影响,延伸了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功能方面所覆盖的范围。创立学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翻译佛经,传播学说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印度佛学的全貌。

鉴真东渡的是弘化佛法,传律授戒

玄奘西行是因为他发现各种佛学流派中所存在的对佛典精神的不同理解后,遂产生了前往佛教的诞生地印度“求取真经”、以探求佛学本来面目的想法。

影响:玄奘西行走通了张骞当年没有走通的路,带回了前人不曾带回的印度佛典,扩大了中国和丝绸之路的影响,延伸了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功能方面所覆盖的范围。创立学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翻译佛经,传播学说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印度佛学的全貌。

精神上都是体现了,艰苦奋斗,矢志不逾

二者都促进了与外国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