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书和楷书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很多,具体如下:
应用:楷书多用于比正式点的场合,如《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奉皇帝圣旨所书,可见其正规的高度,而行书多常见于书信等一些带有情感自由表达的地方,如颜真卿《祭侄稿》,苏轼《寒食帖》等
笔画:楷书(工楷)就是一笔一画,规规矩矩,而行书笔画常有游丝引带,更富有流动性。
结构:楷书结字法度极为严谨,如横画等矩,等要求。行书结字较为洒脱,主要体现笔画间,字间及整篇的流动之美,可例见《兰亭集序》。
书写要求:楷书从入门到创作(真正写好),需要很长周期,正常都是好几年,因为楷法无欺,好坏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就对书者功底要求极高。行书一般学习见效快,只要把握好结构及笔画间的流畅性,数月即可见效。要求较楷低,当然好的高度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以上简单例举几点区别,当然更多异同,还需要长期学习积累加以仔细体会。
二、行书和楷书区别是什么
行书和楷书区别如下:
首先,第一点是相对于楷书行书在用笔上做了很多的改变
1、去掉顿笔,变方为圆
我们知道楷书的用笔是比较复杂的,起笔和收笔都要顿笔,除了斜捺基本上每一个笔画的起笔都要顿笔,在笔画之外,楷书凡是在转折的地方都要进行顿笔。
就比如写一个“日”字,首先第一笔竖画要顿笔,第二笔横折钩起笔和折笔也要顿笔,最后一个横画的起笔和收笔也要顿笔,一个简单的只有4画的字,却要来来回回的顿上9次笔,书写起来确实复杂,这样的写法虽然能让字体看起来更加精神,却无疑降低了书写的速度。
而大部分的行书把起笔的顿笔去掉了,很多起笔都是直接搭锋入纸,这样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另外行书把很多的折笔变成了圆转,遇到折笔的地方也不用顿笔了,直接转过去就走了,提高了书写的流畅性和速度。
2、增加连带、强调呼应
行书在去掉了楷书的顿笔以后,同时增加了笔画和笔画之间的连带,强调笔画和笔画之间的关系。
在楷书里面,所有的笔画都是孤立存在的,一个笔画写完,然后再开始下一个笔画的起笔和收笔,笔画和笔画之间很难形成一定的直接关系。
即使是楷书大师也需要这样写,这也是楷书的特点和局限性,比如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他的楷书也是笔笔独立、字字独立,所以后人也评价他的楷书“状如算字”,意思就是说像算盘珠,一个一个排列整齐,但是他们之间并没有关系。
而行书就不一样了,它非常的强调字和字以及笔画和笔画之间的关系,笔画相互连带,不仅仅有实连,还有虚连,有笔断意连,这样就增强了书写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同时也会缩短书写的时间。
第二,在字形上借鉴了很多草书的写法,很多笔画加以简省和替换
我们知道草书的写法是非常简单的,它是一种完全符号化的书体,很多字直接就可以一笔写出来,比如“半”字,在行书里即使有了连带,也需要三笔或者最好也要两笔才能写的出来,而如果借鉴草书的写法,则只需要一笔就可以写出来,像“半”这样的字,虽然它用的草书的写法,但是它和行书一样好辨识。
行书之中要是参加一些草书的写法,不仅仅可以进一步的提高书写的速度,还可以增加行书的表达元素,使行书的书写更加的多元化,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笔画的连带、字与字之间的堆积。
2、简省笔画、以简代繁
楷书的笔画是比较复杂的,笔画的写法也比较复杂,到行书里面很多的笔画就会被简省,以便于更方便的书写。
比如三点水,在行书里可能简化成一笔或者两笔,走之旁在楷书里面需要三笔才可以完成,而在行书里面只需要一笔就可以写完,书写起来是非常的方便的,很适合生活中的手写。
与此同时,行书里面还把楷书里的很多复杂笔画,用更加简单的笔画替换掉了,比如“良”字,在楷书里面最后一笔是捺画,而行书里面则把最后一捺替换成了一点,方便易写。同样的道理,在行书里面像“大”、“长”、“反”、“今”、“又”、“天”、等字的捺画都可以用一点来代替。
在这些替换里面,由于点比较简单,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点不仅可以替换捺画,它还可以替换横画、竖画、撇画等等笔画,在行书里面,可以说点是万能笔画,主要的几个笔画都可以用它来代替。
第三,行书为了方便书写,改变结构,根据字体的不同来书写字型,比较自由
1、改变笔顺、顺应结构
有一些字,在行书里面虽然有了连带,还是不好书写,书写起来不够简便,为了方便书写有时候不改变它的字形或者笔顺,以方便更好的连带。
比如“王”字正确的笔顺是先写两横,然后再写一竖,最后再写一横,而到了行书里面,为了方便书写,笔顺就要发生一定的改变,先写横竖,把横和竖写成一笔,然后把最后的两横写成一笔,一共分两笔把这个字写出来。
但是这种变化并不能由着个人的性格和想法随意的乱变化,要在字帖去寻找和总结规律。这样的变化其实就是改变了结构。
2、因字造型、自由结合
和楷书需要写的大小一致不同,行书里面的字可以根基字体的笔画的多少自由的书写,笔画多的可以写大一点,笔画少的可以写小一点,这样不仅不影响整体的章法,反而使书写有了大小的变化,增强了行书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同时,字的大小变化还让字和字之间产生了关系,大字小字相互结合,让书写更加的丰富多样。
总之,行书通过一系列的改变,连带、简省、借鉴、变形等等,让书写相对于标准的楷书更加简便,更加的适合日常书写。
行书和行楷哪个实用?
没法比。
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两大类,在运笔书写行书过程中,楷法多于草法的被称为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被称为行草。相对而言,行楷比行草更实用,行草比行楷更随意。
行楷是行书的一种,隶于行书;行书由楷书发展而来,是介于楷、草之间的字体。
行楷比较清晰,笔画严整。行书以行草居多,比较流畅,笔画随意。
行楷比较注重实用性,艺术性较弱。行书比较注重艺术性,实用性较弱。
三、行书和楷书有什么区别
行书是继草书、楷书之后,出现的一种书体。相传是后汉桓、灵帝时一位书法家刘德升所创,西晋时期的卫恒的《四体书势》里讲:“魏初有钟(繇)、胡(昭)两家,为行书法,具学于刘德升。”可惜刘德升没有留下墨迹。
什么叫行书呢?简言之是在楷书的基础加以小的变化,书写起来很简便的书体,故而与楷书相间流行开来。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象草书那样难写难认,又不象楷书那样严谨端庄。所以古人说它“非真非草”。它的特点是运用了一定草法,部分地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总之它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
行书在汉末是伴随着楷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书体,在当时,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四、楷书与行书的差别
在我眼中楷书和行书的区别就是一个动一个静;一个稍显死板,一个更显灵活;一个横撇竖捺泾渭分明,一个点画之间互相呼应。
如果将楷书和行书来当作人形容的话,那么楷书绝对是一个人的标准照,行书则往往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 楷书就像是我们上小学时被当成三好学生表扬的人,而行书就是那些坐在最后一排经常嘻嘻哈哈的人。楷书写出来的东西,字正方圆一撇一捺都是按照格子来走的,而行书则更加随意更加随着作者的情绪性格而随机走动。如果将楷书和行书当成正在拍照的游客,那么铠叔绝对是按照固定的套路进行摆pose ,而行书就能够根据景区的景物以及当天的心情,更加自然随意的摆姿势。
楷书的特点就是点画都要齐备,一个字该有多少笔画楷书写出来的字就有多少笔画,每一个字都拘束在一格天地里。 一笔一画开始凝聚成一个字。你回想一下小时候写字帖的时光,是不是一般都是写的楷书,你按照临摹的时候一笔一画都要根据模板进行摆放,在写字的时候要求力度,在你心中楷书写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当你写同一个字的时候,你会觉得你写的第2 个字和第1 个字其实看起来是一样的,意思就是楷书的点和画都是静止的,并且点画之间的呼应感很薄弱。
而行书的笔画相连就更加随意,所以我们也称之为连笔。 因为你在写字的时候往往不用考虑一个字的固定的一撇一捺,有的时候你写快了能够把一撇一捺连在一起写。写行书的特点就是字都是连着的。写出来的字体,并不规则,并且写出来一篇文章,可能每个字的大小都不同形式。就是一个更加叛逆的孩子,笔画夸张但是却具有鲜明的特点。并且行书跟楷书相比点画之间更加呼应,因为每一个字的笔画那几乎都是连贯着的,我们在欣赏行书的时候,会感觉到这是一个连续的美感。
五、行书和楷书有什么区别?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不像楷书那样端正、也没有草书那样潦草。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在“篆、隶、楷、行、草”五类书体中,行书应用最广。 行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张怀在《书断》中是这样阐述行书产生原因的: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既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帮谓之行书。在东汉晚期已有行书了。从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这是与篆、隶、草、楷的最大区别。行书无法却有体。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从而达到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的实用目的。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另外,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 。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南北朝至初唐书坛,是笼罩在二王行书风格艺术氛围之中的。唐朝中期至宋颜真卿行书开一代新风。此后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均受其影响。元至明中叶。无论是赵孟还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晋唐书风中占据一席之地。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书发展的飞跃阶段。其特点:一是出现了带群体性质的具个性化的行草书家。二是在碑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用北碑笔法写行书的风格。前者是一种“尚势”书风。后者是民间碑书体风格。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未。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案。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