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这两个,哪个是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一则成语故事描述的是: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1] 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语出《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后来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自相矛盾是寓言故事吗?
是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近义词:格格不入、漏洞百出、首尾乘互、鬻矛誉盾。
自相矛盾出自哪里
问题一:<<自相矛盾>>是一则什么故事出自 出自韩非子著作,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问题二:《自相矛盾》是一则什么故事,选自哪本书 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难一》。 古时候,矛和盾都是作战用的武器。矛用来刺杀敌人,盾则用来保护身体,以免被对方的矛刺中。 传说很久以前,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在市场上卖矛和盾。为了让人家愿意买他的货,他先举起盾向人们夸口道:“你们看,我的盾是世上最坚固的盾,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能刺穿它。”接着又举起他的矛,向人吹嘘说:“你们再看看我的矛,它锋利无比,无坚不摧,无论多么坚硬的盾,都挡不住它,一刺就穿!” 围观的人听了他的话都觉得很好笑,人群中有人问道:“依你的说法,你的矛无论怎样坚硬的盾都能刺穿,而你的盾又是无论多么锋利的矛也不能把它刺穿。那就拿你的矛来刺你的盾吧,看看结果怎么样?” 卖兵器的人听了张口结舌,无从回答,只好拿着矛和盾走了。 “自相矛盾”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做事、说话前后自相抵触。
问题三:《自相矛盾》选自哪? 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难一》
问题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自相矛盾》选自。 《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作者【韩非】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
《画蛇添足》选自《战国策.齐策》,成语的意思是【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我们还学过《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等寓言故事。
问题五:自相矛盾是不是出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是的。这个寓言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楚国的商人在市场上出卖自制的长矛和盾牌.他先把盾牌举起来,一面拍着一面吹嘘说:“我卖的盾牌,最牢最牢,再坚固不过了.不管对方使的长矛怎样锋利,也别想刺透我的盾牌!”停了一会儿,他又举起长矛向围观的人们夸耀:“我做的长矛,最快最快,再锋利不过了.不管对方抵挡的盾牌怎样坚固,我的长矛一刺就透!”围观的人群中有人问道:“如果用你做的长矛来刺你做的盾牌,是刺得透还是刺不透呢?”楚国商人涨红着脸,半天回答不上来。寓意是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对头。
问题六:自相矛盾是哪个地方 自相矛盾 是来自个寓言故事
讲的是一个人拥有 最坚硬的矛 和最坚硬的 盾牌的故事
感兴趣的话 可以去搜搜
问题七:自相矛盾【典故】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 *** ,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语出《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问题八:《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是出自什么故事的 1.画地为牢
2.滥竽充数
3.守株待兔
4.望梅止渴
5.闻鸡起舞
6.指鹿为马
7.拔苗助长
8.叶公好龙
9.高枕无忧
10.掩耳盗铃
11.一鸣惊人
12.一字千金
13.刻舟求剑
14.铁杵成针
15.画龙点睛
16.熟能生巧
17.画蛇添足
18.狐假虎威
19.亡羊补牢
20.自相矛盾
21.愚公移山
22.对牛弹琴
23.井底之蛙
24.江郎才尽
25.洛阳纸贵
26.三人成虎
27.天衣无缝
28.胸有成竹
29.一举两得
30.八仙过海
31.毛遂自荐
32.请君入瓮
33.三令五申
34.势如破竹
35.枕戈待旦
36.黔驴技穷
37.郑人买履
38.杯弓蛇影
39.南柯一梦
40.图穷匕见
41.惊弓之鸟
42.盲人摸象
43.囫囵吞枣
44.杞人忧天
45.塞翁失马
46.望洋兴叹
47.坐井观天
48.夸父追日
49.围魏救赵
50.下逐客令
51.夜郎自大
52.分道扬镳
53.梁上君子
54.投笔从戎
55.鹬蚌相争
56.悬梁刺股
57.打草惊蛇
58.东窗事发
59.东施效颦
60.高山流水
61.嗟来之食
62.老马识途
63.乐不思蜀
64.门可罗雀
65.抛砖引玉
66.卧薪尝胆
67.一丘之貉
68.班门弄斧
69.破釜沉舟
70.朝三暮四
71.邯郸学步
72.南辕北辙
73.狼狈为奸
74.按图索骥
75.沉鱼落雁
76.沧海桑田
77.草木皆兵
78.纸上谈兵
79完璧归赵
80.百发百中
自相矛盾出自那个寓言故事?
源于自相矛盾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鬻矛誉楯。
成语解释: 谓自相矛盾,不能两立。语出《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楚国有一个卖盾和卖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自相矛盾出自于哪个寓言?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难一》,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不管是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不管是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自己的矛刺你自己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来用以形容别人或自己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又用以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能刺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告诉人们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