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秀的基金经理有哪些?
看第七届英华奖的评选结果,三年期股票最佳投资基金经理是:李进、杨栋、赵蓓、刘格菘、邱璟旻、黄峰、胡宜斌、胡昕炜、归凯、郭斐、杨浩、刘彦春、赵伟、陈璇淼、邹曦、冯明远、李佳存、葛兰、周应波、国晓雯五年期股票最佳投资基金经理是:魏庆国、李元博、程洲、崔莹、雷鸣、沈楠、王崇、刘彦春、孙伟、章晖、邱杰、曲扬、谢治宇、萧楠、张坤。鼎信汇金APP一档节目《基金情报局》,有一期节目专门分析上榜的基金经理的,深度聊他们的投资风格,有兴趣看看就是了.。
二、华安基金的崔莹管理几只基金,收益如何,历史业绩怎么样
华安逆向策略混合 040035
这支长期来说很是很不错的近一个月 9。6% 排名也是21名 可是说是想都优秀
三、围猎权益公募的alpha
2022年的上半年还剩下四个交易日,这似乎是个浓缩版的2018年,下跌其疾如风,通胀其徐如林,反弹侵略如火,净值不动如山。一切都格外的行色匆匆,权益公募市场的这半年相较于前两年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黯淡许多。核心赛道的暴跌让投资者完成了对明星基金经理的祛魅,而新涌现者却也并不迷人,万家黄海可能是近些年声量最小的上半年业绩冠军。
尽管如此,一些暗潮依然在背后涌动。
资管新规的长期影响被隐没在暴跌中,中国股市投资者结构的去散户化随风潜入夜。经历了一轮牛熊之后,众多长期趋势在结构性的调整中,都进一步抬高了过去的低点。中国股市过去长期以来是一片容易做出阿尔法的沃土,尚不成熟的监管和赌性坚强的散户交织出很多荒谬的场景。专业机构的投研优势和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在这里得到了最大化放大,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遥遥跑赢沪深300。
事情正在起变化,伴随着散户的逐渐离场、配置力量的涌入、量化交易的崛起,在A/H股市场做出alpha正在变难。与此同时,理财净值化浪潮和注册制带来的资本市场扩容,让越来越多的资金正在被迫入市。比起亲自下场买股票,初涉股市的大资金更倾向于通过费用低廉的公募基金进行投资。
一面是权益公募alpha的式微,另一面则是资金正如潮水般涌入这个市场,围猎便在所难免。
机构对优秀基金经理的抢配,在2021年之后的市场中愈演愈烈。
2020年的时候,基金经理的崛起高度依赖互联网渠道的推介。张坤、刘彦春、葛兰等先后冲击千亿规模的大佬们,固然依靠的是自我奋斗,但也必须承认 历史 进程所赋予的侥幸。这一批基金经理其实都早早地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卓越口碑,当公募牛市席卷,互联网渠道便把马太效应演绎到了极致。
然而,对主动权益产品而言,规模和阿尔法收益的关系,就像对面野王和自家的ADC,很难共存。2021年核心资产的单边牛市陷入停滞之际,对大规模主动权益产品的诟病日增。不管是张坤还是葛兰,都曾在市场风格演绎到极致后,在下跌中引起较大范围的争议。
与此同时,在震荡市场中,交易型基金经理的超额收益凸显,以刘畅畅、杨金金为代表的画线派新锐在这一阶段声名大噪。
与此前明星基金经理的追捧者来自个人投资者不同,这批新星基金经理的最初拥趸几乎都来自机构。以刘畅畅的代表产品华安文体 健康 A为例,在2020年末,基金规模仅为1.96亿,个人投资者比例高达92%。而进入2021年,在基金净值迭创新高的同时,基金规模也在年中飙涨至41.89亿,机构持有比例高达43%。
在笔者看来这种规模的暴涨,与此前明星基金经理在重磅渠道大卖,机制完全不同。
前者基金经理自身业绩优异,被险资、银行理财子、券商卖方等拥有广泛调研资源的机构投资者挖掘,率先配置。随后进一步通过基金投顾、互联网kol宣传被个人投资者知晓。这种规模增长有一定的内生性。后者往往是基金公司将营销渠道资源对明星基金经理的押宝,市场情绪配合下,能够发出爆款产品。这种规模增长,外部环境的依赖性更强。
2022年上半年的快熊,让两种基金规模增长模式的差异性被放大。
过去两年绝大部分爆款基金都是由基金公司与营销渠道联手在牛市中打造的,暴跌之后,投资者的持有体验是相对较差的。当初创下销售规模奇迹的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哪怕由名将冯波坐镇,一年过去后净值也才0.8。在这轮公募发起的核心资产牛市中,没受过新发基金伤的新基民是少数。因此在上半年市场惨淡的环境下,爆款基金很少。头部权益大厂中欧基金请出周蔚文这种重量级咖位的老将,最后也只卖了个勉勉强强的结果。
但上半年市场的权益公募产品市场也绝非死水一潭,在圈内依然有水流湍急。
国海富兰克林刘晓无疑是上半年机构投资者心中的当红炸子鸡,这位此前不显山不露水的女将,在市场的大幅调整中收获了众多机构的青睐。其代表产品国富深化价值在过去20个完整季度中,有18个季度跑赢了沪深300,积小胜为大胜的稳定风格,非常符合机构审美,截止2021年底,该产品的机构持有比例就高达78%。尽管二季度还没结束,圈内不少传言表示刘晓目前的管理规模已经突破了120亿,相信新增规模中,机构配置占大多数。
与刘晓情况类似的基金经理还包括华安基金的张亮、工银瑞信杨鑫鑫、银华基金王海峰、中加基金冯汉杰……等等等等。伴随着机构对公募投研的日趋重视,围绕公募的投研也越来越卷,优秀的基金经理一旦被挖掘,会快速地被资金填补至其管理规模的上限。洼地存在的时间,越来越短暂。
机构抢跑式配置基金经理的背后,是留给公募主动权益alpha的时间窗口很有限了。
上半年的熊市中,主动权益公募市场的另一重要现象是明星基金经理的离职潮。中欧周应波、华安崔莹、易方达林森……这些曾经叱咤公募的名将们,都选择把天赋和能力带到私募。
账是很容易算得过来的,公募的限薪令就在眼前,而在私募2%+20%的费率结构下,明星基金经理可获得的财务回报可能是成十倍的向上翻。利益机制面前,一切都是孱弱的。
中国财富管理的浪潮刚刚吹响号角,未来还将有至少五到十年的高速发展期。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是中国私募的创业潮。投资者最终会意识到,廉价的主动权益alpha只是时代要素错配中的短暂现象,值得信赖的净值曲线从来都是特别昂贵的。
美国资产管理行业的经验告诉我们,公募的未来一定是降低费率、做大规模,向整个市场提供丰富的工具,让投资者实现配置的beta收益。
中国当前环境内,似乎有一种扭曲的舆论趋向,认为公募对规模有饥渴是天然不道德的。
实际上,公募基金作为信息披露最完善、市场机制最成熟、费率比较低廉的一种投资工具,应该尽快地普及到更多的老百姓手里。为老百姓理财绝不是一句空话,当前中国 社会 的诸多关键性问题,其实都高度有赖于老百姓资产的稳健保值增值。当 历史 的车轮滚到这里,公募基金行业责无旁贷。
对于我们个人投资者而言,如果发现廉价又稳定的alpha,一定要珍惜,时间窗口正在快速的关闭。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那个把握alpha的能力,躺平接受beta的收益,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投资收益=收益率乘以本金,只要本金够高,收益率低一点也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