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里的三苏是什么关系?
父子关系。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 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1112) 。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扩展资料
个人成就
1、苏轼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的散文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宋代散文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2、苏洵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
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dài duò)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
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3、苏辙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纪纲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
《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
《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鉴今的寓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宋八大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苏
【水调歌头】这首词中的"子由"是何人?
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苏轼和苏辙,手足之情甚笃。据苏辙《超然台记叙》说:“子瞻(苏轼字)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苏轼抛掉湖山秀丽的杭州,由南而北,原为兄弟之情。但到密州之后,仍不能与弟辙时常晤对。对弟弟的思念,构成这首词下片的抒情文字。
水调歌头中的子由其名为是什么
水调歌头中的子由其名为”苏辙“。
作品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品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扩展资料:
苏辙受其兄苏轼影响,崇信道教。除这一原因外,苏辙信道还与他自己所遇到的两件事有关,一是因为道教治好了他多年的疾病,不能不使他对道教大感兴趣。他接着谈自己读道经《抱朴子》的感想,认为自己要想找到金丹服之成仙恐怕不太可能,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去服食茯苓。
苏辙在《丐者赵生传》中记载了他所遇到的第二件有关道教的怪事:赵生是一个乞丐,敝衣蓬发,醉即骂人。后来赵生主动去见苏辙,一席话之后,使苏辙感到这个乞丐“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苏辙又把赵生介绍给苏轼,赵在苏轼那里停留了半年之久,后随苏轼北归,至兴国为杨绘所留,不久被骡所伤而死,绘备棺葬之。到了元裙元年,蜀僧法震来访,告诉苏辙说,他路过云安时,有乞丐自称姓赵,与苏辙相识,请代为问好。
法震描述这个乞丐模样后,苏辙确认是赵生。当时,兴国地方官朱彦博的儿子在座, “归告其父,发其葬,空无所有,惟一杖及两胫在”。据此,苏辙判定赵生是一位道行很深、但还稍有欠缺的神仙。
子由是谁?
子由是苏辙。
苏辙(公元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
轶事典故
关于苏辙名字中“辙”的意思,其父苏洵在《名二子说》中解释说: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虽然“辙”不易致福,却也难以招灾。这与苏辙相对内敛的性格也颇为相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苏辙
藏在诗词里的兄弟情意 ----苏东坡和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水调歌头》,现在几乎是全民皆知,即便有背不过全部的,也会吟诵最后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每年一到中秋节,月饼盒子、电视上、媒体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宣传图片,总会妥妥的出现这两句,俨然已成中秋节的国民指定用语了。
可是,你知道这首词背后的故事吗?
这首词,是熙宁九年(一〇七六),苏东坡在密州时,思念不能见面的弟弟子由而作的。
子由就是宋朝有名的“三苏”之一,苏辙。他们兄弟俩加上他们的父亲,唐宋八大家,他家就占了三位,被人们并称为“三苏”。
苏东坡对这个兄弟最是感情深厚,他写过的最好的词,往往都和子由有关。
比如这首《沁园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是他由杭州调任密州时,心中思念兄弟而作。
兄弟俩的感情深厚不止表现在诗词中,生活中也是一样。
苏子由有三个儿子七个女儿,都是苏东坡帮助婚配的。兄弟俩还经常开玩笑,子由很穷,住的房子又矮又小,苏东坡就写过两句诗“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取笑子由的身材高大。
乌台诗案发生时,子由冒着风险派人传递消息给哥哥,还奏请朝廷,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哥哥赎罪,请求赦免兄长,后来也因此而被牵连降职。
在苏东坡的监禁解除后,用手捂住他的嘴,告诉他要“三缄其口”,对他说:“你要了解你说话的对方,有人你可以推心置腹,有的不可以。”
子由太了解自己的哥哥了,知道他为人耿直豪爽,但却容易出言不慎,所以用这种方式劝告他。
可惜,东坡先生虽然知道弟弟说的话都有道理,但他太感性,发现不对的事情,就像在饭菜里发现了个苍蝇一样,不吐不快。他一生之中运势坎坷不平,与这样的做人处事原则不无关系。
虽然子由说的话苏东坡没有听到耳朵里去,不过,他对弟弟的感情却从未改变。
请看。
“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这是他在写给好友李常的一首诗中说的。
在杭州满任期时,子由当时在济南任职,他请求调到密州,因为两地相距不远。
病重之时,依然惦记着弟弟,对身旁的好友说,我从南方能活着回来十分高兴,难过的是,在雷州海边与子由分手后,没有再见一面。
直到临终之时,还留下遗言,让子由给他写墓志铭。
或许正是由于这份深厚的感情,所以苏东坡才能写出如此惊才绝艳的《水调歌头》吧。
而一生之中能有个血脉相连,懂自己的兄弟,也算东坡先生人生中的一大幸事了。
子由是苏轼的什么人
苏轼,字子瞻。
苏澈,字字由。
子由是苏轼弟弟的字。
“三苏”指的是苏洵,苏轼,苏澈父子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