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糍粑是怎么来的

1、糍粑,有些地方也叫年糕、粑糍用糯米制作而成,是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在南方许多地区,人们习惯于在春节前制作,春节期间和春节之后食用。

2、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了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他来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不久,他实现了自己的宏愿,率领吴兵攻破了楚国京都郢都,掘楚王墓鞭尸以报仇雪恨。此后,伍子胥受封申地。有一次吴王令他率人修建了著名的“阖闾大城”,以防侵略。城建成后,吴王大喜。惟有伍子胥闷闷不乐。他自知自己结怨甚多,恐日后有人难以容他。回营后,便对自己的亲信说,“大王喜而忘忧,不会有好下场。我死后,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在相门(苏州八个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便可找到充饥的食物也。”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后,多次拒绝伍子胥的忠告,竟听信谗言,令伍子胥自刎身亡。不出伍子胥所料,他去世后不久,越国勾践乘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国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难。在此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拆城墙挖地,人们惊奇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原来,这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的备荒粮。人们不禁感叹道,伍子胥真有先见之明!大家将糯米砖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后来,在楚天一带,人们每到丰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来祭奠伍子胥。至今,糍粑仍是南方各地人民每年春节前必做的美食。有的地方将糍粑制作成圆形,有大有小,象征着丰收、喜庆和团圆。有的地方又称为年糕,这一名称也是寓意吉祥如意,人们常说:“年糕,年糕,年丰寿高”。

3、年糕以苏州观前街的稻香村年糕为最佳品。这儿有猪油年糕和果仁红、白糖年糕。做年糕所用的糯米粉细而甜,色泽白亮,制成的年糕蒸煮煎都可,吃起来又香又甜。猪油年糕又有玫瑰、桂花、枣泥等四个品种,其共同特点是色泽鲜亮,肥润香糯,久吃不厌。我国人民吃的年糕有南式、北式之分,苏州年糕是南式年糕中很受欢迎的名特产品。

二、糍粑是什么做

糍粑是用熟糯米饭放到石槽里用石锤或者芦竹(因地方差异,有的也用竹来代替)捣成泥状制作而成,一般此类型的食物都可以叫做糍粑。

>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糍粑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贵州、重庆、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广东、广西、陕西等省市都有,又以河南潢川、江西九江、福建武夷山地区最为盛行,其中又以广西梧州的做法最为特别。安徽南部也有,主要是在重阳节的时候,作为节日食品供客人品尝。

三、糍粑是哪里的特产?糍粑是什么做的

武汉人过早除了热干面、稀饭,还喜欢吃炸糍粑。那么,糍粑是哪里的特产?糍粑是什么做的?

糍粑是哪里的特产

在《爸爸去哪儿》综艺节目中有土家人打糍粑的场景,那是因为土家族人普遍流行着一种过年“打粑粑”的习俗。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每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二十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

糍粑是中国的一种民间传统食品,广泛分布于南方地区如广东北部、广西、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打糍粑是一种传统的节日风俗,多为庆祝新年等节日,每个地区因民族及习俗不同而各有差异。在中国大陆,作为贺年食品的糍粑一般会在腊月制作,在农村,一般整个家族都会在一起打糍粑,以庆祝即将到来的新年。日本、朝鲜、台湾等地也有类似的食品,但制作及食用方法有所区别。

糍粑是什么做的

糍粑 ,汉族小吃,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 贵州,四川,湖南,福建,湖北等省市都有,又以武夷山最为盛行。糍粑 是以糯米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现街头商贩多用脚踩三轮车叫卖,饭泥用保温性能好的特制铁桶装放,摇动把手,饭泥从圆孔钻出。大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重庆做糍粑的风俗:通常在中秋节,把蒸熟的糯米导入石舀里,用芦竹把糯米捣碎,再撒上黄豆粉,白糖。

糍粑冰冻了怎么解冻

糍粑不能放在冰箱里冷藏,而要放在水里泡着。

既然您已经放入冰箱保存解冻的唯一方式是,用一块布包裹然后用保鲜膜密封,再用冷水浸泡,方可解冻。

糍粑的正确保存方式:先从季节来说,春季是保存糍粑最好的季节。民间有“立春水泡糍粑”的说法。买回来的糍粑先用一张布包着,然后再用塑料袋密封。放在阴凉处。放置7天。先用布包着是为了防止“盗汗”,糍粑发霉。7天之后就可把糍粑取出,放在桶里。桶内的水淹过糍粑10厘米即可。切记不能换水,频繁的换水会导致糍粑变酸。等取出糍粑的时候用清水清洗即可。这样保存的糍粑不会变味。

四、糍粑是怎样制作的?

糍粑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可以用糯米做很多种类的小吃,劲道,Q弹。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就可以做出很美味的健康食物了。如果再配上一些自制美味的红糖汁,或者黄豆粉,那就是花钱都很难吃到的美味了。

1.把糯米用破壁机或者是专门磨粉的机器,打成粉。要打的比较细

2.在碗里倒入少量的水,用筷子慢慢搅拌。如果干了,再加点水。一点一点加水,一点一点用糯米粉把水吸收。直到所有的糯米粉都变有粘性了。或者都湿了,没有见到干的米粉末就可以了。

用手把全部湿的糯米粉,粘合成一个个小团子。放盘子里待用。

然后放蒸锅里,盖上锅盖,开大火把糯米团子蒸熟。大概10分钟后,揭开锅看一下糯米团子是否全部蒸熟。如果熟了,就夹出来。如果没熟,继续蒸。

把蒸熟的糯米团子取出放到一个非常平整干净的菜板上,把一个个团子全部粘在一起。然后准备一个锥子,没有锥子也可以用擀面杖或者类似的东西代替,开始敲打粘在一起的糯米团子。一直捶打糯米团子,直到感觉非常劲道为止。

然后把经过千锤百炼的糯米团子,用擀面杖擀成细长条形。再用刀切成一段一段的小条形状,装盘,再配上一些白砂糖,黄豆粉,红糖汁就可以吃了。美味绝伦哟。

参考:百度经验

五、糍粑是怎么做出来的

1.糍粑是什么做的

传统的糍粑是选用上等糯谷,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经加工成白净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

舂糍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饭粒便粘不住。经过用力舂捣,使之成羹状,然后做成如鸡蛋般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黄糖等配制的佐料粉,吃起来柔韧鲜滑,香甜可口。

客家农村有句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说的是每逢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做的糍粑热气腾腾。

2.糍粑的吃法

多数地区的人习惯于在腊月打糍粑;在梅州客家地区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四川地区的人在中秋节前制作,象征丰收、喜庆和团圆,是中秋节和月饼齐名的必备佳品。

在四川民间一些地方,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捣制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黄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别具一番风味。

另一些地方在热糍粑中裹入熟红豆等豆制品、加入适量食盐,切成椭圆状片块放到熟菜油中油炸,作出的红豆油糍粑,色、香、味俱佳。湖北地区的人们也习惯在腊月里打糍粑,将糍粑切成长条状保存,待吃时再切成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