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解读是什么呢?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共有三大类八小类的民俗:

1、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的初级生产方面);

(2)工商业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

2、社会生活民俗

(1)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

(2)岁时节日民俗(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

(3)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1)游艺民俗(游戏、竞技、社火等娱乐方面);

(2)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

民俗的概念是什么

民俗的概念如下: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

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引证:

福成 《创开中国铁路议疏》:“民俗既变,然后招商承办……可以渐推渐广,渐续渐远。”

《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 

张孝祥 《正提刑启》:“畴昔熟於条教,莫先图民俗之安;乃今奉以周旋,当益厉官常之守。”

曾亮 《送周石生序》:“奋白笔,书盈尺之纸,为国家陈民俗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