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仓的发展史

中国近代战伐不断、政权不稳,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粮食产量很低,粮食严重短缺,因此粮食储藏技术及仓房的建设发展迟缓。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库容量仅有1260万吨。而且大多数仓房非常简陋,常为砖木结构和竹木结构,每仓的仓容量只有3—6万公斤。同时还有一部分仓房是利用和改造的祠堂、庙宇,储藏条件均不能满足条件。

1955—1960年,在全国各行业向苏联学习的形式下,粮食建仓中学习引进了苏联的机械化房式仓,即“苏式仓”。该仓型在全国普遍推广建设,砖墙,5米—10米—5米三跨木屋架(中间两根木柱),3米开间,廒间长54米,檐墙堆粮高2—2.5米,斜堆,廒间仓容2500吨(当时号称500万斤大仓),沥青砂地面,墙刷热沥青防潮,砂浆抹面。标准的“苏式仓”是考虑了机械化作业的,木屋架中部留有2.0X2.0米的地沟,内装出粮皮带机。由于当时经济实力差,钢材、橡胶原材料不足等实际情况,后期建“苏式仓”时,取消了天桥、地沟,此仓也成“标准仓”。

1964—1974年间根据战备的要求,粮库的建设应以“隐蔽、分散、靠山、机动”为建设方针,在一些山区、偏僻地域建设了一批粮仓,后来由于粮源、交通等各种原因,装粮很少。同时在全国也建造了一些小型的砖木结构房式仓和“土圆仓”。在河南、陕西、山西、内蒙等黄土高原区,修建了一批地下喇叭仓、窑洞仓,这些地下仓因地制宜,造价低,储粮安全稳定,形成了我国储粮仓型的一大特色。

1975—1983年主要仓型仍是房式仓,砖墙承重,混凝土地,装粮高3—3.5米,采取的主要屋盖结构:钢筋混凝土组合屋架,钢筋混凝土门式钢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拱板顶等。

1983—1991年,根据农业和粮食的发展状况,国务院于1983年11月批准了粮食仓库、棉花仓库、水果仓库的“三库”建设,这是自“苏式仓”之后的一次统筹规划的大规模粮库建设,其中用于粮库建设的基建投资16.5亿元,建设总仓容1500万吨。仓型仍以房式仓为主,结构多为砖混结构,但是装粮高度一般为4.5米至5.0米,仓房跨度以18米、20米为主。

1992—1997年为促进粮食流通,提高仓储作业机械化程度,1992年在全国兴建的18各机械化骨干粮库和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善中国粮食流通项目是中国粮仓建设是上的一个新起点。

1998—2001年共进行了1000多亿斤仓容的中央直属储备库建设,是空前的大规模储备粮库建设。此次建仓以房式仓为主,其他仓型有浅圆仓和立筒仓。

五十多年的粮仓建设史,积累了丰富的建仓经验,同时也有许多沉痛的教训。粮仓建设应将充分保障粮食储藏安全放在首位,从粮食自身的物理性质、生理特性、生态特点等方面考虑满足储粮安全的需要。仓型的选择应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气候条件、地质结构、粮种特点、粮库性质与功能而确定适宜的仓型,全国不能搞“一刀切”;仓房建筑结构及建筑材料应根据建仓的经济性及储粮的安全性选择应逐步提高我国粮仓的综合性能。

二、什么是粮食储备

国家粮食储备库是国家为应对突发状况引起的粮食紧张和平时调节稳定粮价而专门储备粮食的仓库。国家粮食储备库按所属性质不同,分为中央粮食储备库(中储粮)和地方粮食储备库(地储粮)。按用途不同,分为收集库,中转库和储备库。

题主可能想问的是单纯的储备库。储备库规模根据国务院,中储粮及地方政府的需要和规划,分为大型库,中型库和小型库。

一般中型以上的库区除了存储粮食的仓库外还会有油库(储粮油)。粮库主要储藏像玉米,小麦,稻谷等口粮,也会储藏一些棉花等经济作物。储备库日常的工作就是保管粮食。

粮库的一线员工就是保管员,一般储备规模在5万吨的粮库,保管员就十人左右,一般一个保管员管一个5000吨仓容的仓库。人烟稀少程度超乎题主想像。

粮库的组织机构较简单,一般分为一个正职库主任,两个副职库主任,办公室,财务室,仓储科,调运科,物流科,油库。其中仓储科是核心部门,其次是调运科。

三、在古代汉语中“仓”和“廪”有什么区别?

“仓”: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盖儿,中间象一扇门,下面是进出的口儿,合起来表示仓库这个概念。本义:粮仓)

2. 同本义 [granary;barn]

仓,谷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说文》

仓廪实而知礼节。——汉· 贾谊《论积贮疏》

藏帝藉之收于神仓。——《礼记·月令》。注:“藏祭祀之谷为神仓。”

3. 又如:谷仓(粮仓);仓廒(粮库);仓敖(储藏米谷的地方)

4. 泛指储藏物资的建筑物 [warehouse;storehouse]。如:盐仓;货仓;添仓;填仓;义仓;仓府(贮存钱财和粮食的地方)

5. 姓

廪:

详细字义

〈名〉

1. (会意兼象形。从人回,象屋形,中有户牖。又作“廪”。“廪”是俗字。本义:米仓)

2. 同本义 [store house for rice; granary]

亦有高廪。——《诗·周颂·丰年》

盛米曰廪。——《周礼·廪人》注

余刀布,有囷廪。——《荀子·荣辱》。注:“圆曰囷,方曰廪。”

御廪者,粢盛委之所藏也。——《公羊传·桓公十四年》

御廪,夫人八妾所舂米,藏以奉宗庙也。——《汉书·五行志》

谷藏曰仓,米藏曰廪。——《荀子·富国》注

父母使舜完廪。——《孟子·万章上》

粮库(粮库之于 相当于 之于思想)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贾谊《论积贮疏》

3. 又如:廪囷(米仓。方的称廪,圆的称囷);廪粟(米仓中的粮食);廪庚(米仓)

4. 泛指粮食仓库 [granary; barn]

昭侯令人复廪。——《韩非子·内储说下》

广蓄积,以实仓廪。——晁错《论贵粟疏》

5. 又如廪人(古代管理粮仓的官吏)

6. 米粟类;粮食 [grains]

坐縻廪粟而不知耻。——明· 刘基《卖柑者言》

7. 又如:廪禄(官府供给的俸米和俸钱);廪库(粮仓;仓库);廪庾(粮仓);廪饷(粮饷)

8. 俸禄 [salary]

廪食以数百人。——《韩非子·内诸说上》

9. 又如:廪给(官吏的俸给);廪秩;廪俸;廪赐(俸禄和赏赐)

10. “廪生”的简称 [scholars who live on government grants]

他家大老那宗笔下,怎得会补起廪来。——《儒林外史》

11. 又如:禀贡(以禀生的资格做了贡生)

12. 通“林”。林甸。树林与郊野 [secluded place]

桓公明日弋在廪。——《管子·戒》

〈动〉

1. 收藏;储积 [collect;store up]

廪于肠胃。——《素问·皮部论》

群公廪。——《公羊传·文公十三年》。注:“廪者,连新于陈上,财气半相连耳。”

2. 又如:廪收(收购入仓);廪藏(廪蓄)

3. 公家发给粮食 [provide grains]

廪,赐谷也。——《说文》

既禀称事。——《礼记·中庸》

4. 又如:廪食(公家供给粮食);廪稍(旧时指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廪饩(旧指由公家供给的粮食之类的生活物资);廪粟(同“廪食”)

〈形〉

1. 通“懔” [fearful]

可以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廪廪(危殆,阽危;惊慌;危惧)

3. 通“凛”。寒冷 [cold]

窃独悲此廪秋。——宋玉《九辩》

4. 又如:廪秋(寒秋);廪泉(寒泉)

楼主问它们的区别,相信也是主要指他们名词这一角度来说。“仓”本义是粮仓,而“廪”本义是米仓。这是一区别。“仓”本身可以指容纳其它物品如丝织品,盐等的储存建筑,而“廪”只能是粮食一类物品的储存建筑。这是第二区别。“仓”更显得口语,通俗化,民众化,“廪”更显得官方,郑重,一般只用在古代政府部门的粮仓称呼。这是第三区别。

四、粮库属于什么单位

粮库:国家粮食储备局,属于国有企业。原来归地方管理,现在已经统一由省直接垂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