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话小说是什么意思?
白话小说,发源于唐代的一种文学形式中国白话小说的前身是民间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在古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小说经历了不断的丰富和拓展,到宋代阶段基本成熟定型,直到明代才迎来了真正的繁荣,成为与抒情文学分庭抗礼的一大文学体系。
白话小说发祥期为唐代。当时,市人小说和寺院俗讲成为白话小说的两个发展源头。在宋、元时期迎来白话小说黄金时期。到宋末及元代,在白话小说基础上出现了文人模仿此形式创作的拟话本小说。而白话小说全盛期在明和清。
白话小说的特点
在语言上,生动、粗犷、泼辣、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表现力。它和整个思维观念的革新以及国家现代化运动紧密联系。“白话”和“文言”的较量,很大层面上也是两种不同价值体系与社会意识形态的撞击。
二、什么是白话文小说
“白话文”是相对于“文言文”来说的 “白话”是指“汉语书面语的一种。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⑴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视秦汉经典著作为范式,并随封建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断强化而形成的一种书面文体),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也称语体文。 对于“白话文”的渊源,一般可以追溯到唐代。一些敦煌史料研究者“基本承认变文是一种(白话)文学,认同变文是通俗(白话)小说的肇始”。⑵胡适称“由初唐到晚唐,乃是一段逐渐白话化的历史。敦煌的新史料给我添了无数的佐证。”⑶为确立“白话文”正宗的书面语地位,他极力寻找“历史的依据”。因此,在他那里“白话文”是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指与“官方文学”、“庙堂文学”相对的歌谣、语录、弹唱等形式的“民间文学”、“平民文学”,“一千八百年前的时候,就有人用白话作书;一千年前,就有许多诗人用白话做诗做词了……”⑷一言蔽之,在胡适看来,每个朝代都有“白话文”的存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白话史”。周作人则认为“现在的用白话的主张也只是从明末诸人的主张内生出来的。”⑸首届“公安派文学”讨论中,许多学者认为“公安派推崇白话文学可视为‘五四‘新文学之前驱’”⑹一般地,我们认为从北宋到清末是“白话文”潜伏、蓄势、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作品有宋元的话本、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明清的小说如《水浒 浒传》、《金瓶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