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庙会”是怎么来的?第一次“庙会”是在哪儿举行的?求大神帮助
以下是网络资料 说的很详实 可供参考 提起中国古代的庙会,人们会联想到“庙”,认为庙就是道观寺庙顾名思义,庙会就是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辞海》这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北平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这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市集形式,解放后在有些地区仍被利用,对交流城乡物资,满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佛道二教兴起,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寺庙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商机,庙会就此开始了。庙会由祭祀活动而产生,因娱乐大众而发展,为商品交换而兴盛。 如今逛庙会重又成为百姓春节期间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许多地方的庙会,区别于过去在寺庙进行的传统,改为在公园和广场等开阔的地方举行,主要是进行文化、贸易和娱乐活动,宗教活动已经很少了。 庙会上的传统婚礼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反映民众心理和习惯。它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 周代,王为群姓立社,称为太社,自为立社,称为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称为国社,自为立社,称为侯社。百姓二十五家为里,里各立社,称为民社或里社。而社神是土地神,为民社的精神支柱,民众向社神祈求风调雨顺,就要进行社祭。 社祭时要有舞乐。《周礼·春官》:“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若乐八变,则地示(同祗,土地神)皆出,可得而礼矣;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可见,自古以来,祭神时总少不了舞蹈、音乐。这对后世庙会上祭神、娱神以至娱人的活动无疑是有深刻的影响。所以社祭是中国庙会产生的主源。 其次,因庙会的聚众作用,故庙会又称“庙市”。传说黄帝时代“日中为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有人推测春秋时期已有“庙市”,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寺庙与市场已经发生联系。虽然这时的寺庙与市场的关系还不密切,其发韧之功殊无争议。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跟。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戒、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 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而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使庙会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 中国庙会是从古代严肃的宗庙祭祀和社祭及民间的信仰中孕育诞生。汉、唐、宋时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娱乐形式,尤其经过明清的进一步完善发展,突出商贸功能,从而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古庙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庙会最早的形式是隆重的祭祀活动,是人们敬祀神灵、愉悦身心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庙会和集市交易融为一体,成为人们敬祀神灵、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 在漫长的远古社会,庙会和崇神是一体的。一直到商周时期,庙会都是一种不自觉的活动。 汉代以后,庙会向多元化转变。汉代庙会的主体性质因为佛文化的传入而发生了变化。从此,佛文化如滔滔洪水般涌向中州大地。伴随着佛教教义的传播,佛寺星罗棋布.分布于中原地区的名山、巨邑、小镇。许多著名的寺院如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登封少林寺,临汝风穴寺,镇平菩提寺、石佛寺及瓦宫寺,信阳灵隐寺,光山净居寺,安阳高阁寺,济源盘谷寺,辉县白云寺,汝南小南海,永城崇法寺,许昌文明寺,项城高丘寺等,如雨后春笋,林立中原,并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于是,崇佛庙会应运而生,林林总总。中原地区广大庙会群中,佛与道或分庭抗礼,或相互渗透,使庙会文化更加丰富。 唐宋时代的经济高度发展,中原地区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保持着中心位置。道教文化经过帝王们的倡导更迅速地繁盛起来。道教文化是强大的本上文化,庙、台、祠、宫、观、庵等道教建筑在中原地区的分布十分密集。如登封中岳庙、洛阳关林庙、桐柏淮渎庙、济源济渎庙、汤阴文王庙、洛阳周公庙、内乡文庙、准阳人祖庙、西华女娲庙、商丘阏伯台、鹿邑太清官和老君台、浚县碧霞宫、济源王屋山奉仙观和阳台宫等,和各地的龙王庙、天爷庙、祖师庙、娘娘庙、火神庙、土地庙、城隍庙、关爷庙、山神庙、河神庙、禹王庙、圣母庙、二郎神庙、泰山庙、虫王庙等,数不胜数。这些庙宇为日后庙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原地区一度出现了经济大繁荣和文化大繁荣,以东京开封为中心的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庙会亦应运而兴。 明代是中原广大地区庙会群昌盛的重要转折时期。经济飞速发展,使得在洛阳、黎阳(浚县)、陈州(淮阳)等规模较大的城镇大兴土木、建造庙宇成为可能。明代手工业的繁荣,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庙会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繁密。 明代庙会有—重要的特点,就是“行会”或者称为“会馆”、“公所”的大量兴起,使庙会更加秩序化。中原地区出现许多“山陕会馆”,他们敬祀关羽,立祠建庙,特别是建造戏楼等祭祀场所,使庙会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扩大化。 庙会群和神话传说的关系极为密切。原始神话主要反映中原地区氏族社会的生活,包括天地起源、人类诞生、文化发展和图腾崇拜等内容。西华女娲城庙会、准阳太昊陵庙会、商丘阏伯台庙会、桐柏盘古庙会等,是原始神话集中流传的场所,几乎可以构成人类早期社会的发展史。
二、太昊陵庙会详细资料大全
太昊陵庙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 当地俗称人祖庙。据考,太昊伏羲陵始建于春秋,汉代曾在陵前建祠。太昊伏羲陵占地36公顷有余,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雄伟,世人叹绝。
太昊陵庙会的声势之大、会期之长为中原地区庙会所独有。每年自农历二月二日始,至三月三日止,会期一个月。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太昊陵庙会 外文名 :Taihaoling Temple Fair 分类 :民俗 地区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开始时间 :每年农历二月二 持续时间 :历时一个月 历史沿革,庙会内容,庙会起源,伏羲来源,伏羲传说,伏羲规模,建造目的,实用信息,开放时间,票价信息,交通信息,庙会特色,相关事件, 历史沿革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淮阳太昊陵二月会起始,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礼记·月令篇》说:“仲春之月……以太牢祀于高媒”。古人把神话传说中的由群婚到对偶婚的第一对夫妻——伏羲氏、女娲氏奉为神媒。伏羲、女娲兄妹相婚,抟土造人,繁衍人类,暴风雨来临,捏的泥人不及用手收,用扫帚扫得缺胳膊少腿,出现了残废人,这可能是近亲相婚的弊端。聪慧盖世的氏族联盟首领伏羲,从此,开始以会的形式组织各部落男女相会成婚。会的标志以石为记,(相似于显仁殿东北角的子孙窑),通过摸子孙窑,取得男 女双方同意,然后以草遮面进行交配。别的见双方已有情人,不再相求。这基本和《周礼媒氏》“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的记载相符。如今庙会上卖的泥泥狗中有一种“草帽老虎”,便是当时以草遮面的象征。伏羲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娶嫁之礼。规定结婚前必须经媒人说合,男人送给女子两张兽皮作为聘礼,然后才能结婚,改变了群婚乱配状态,开始有了家庭。这种制度推行后,原始乱配之风很大。孔子由卫至陈,陈侯起陵阳之台迎孔子。孔子在陈的游说,进一步转变了原始的群婚习俗,使二月会变成朝祖进香的性质,摸子孙窑也成了人们祈祷生儿育女的愿望。淮阳的二月陵会,不仅得以延续,而且求神拜祖之风越来越大,香火愈演愈烈,人数越来越多。相反,宋国的桑林、楚国的云梦、齐国的社稷等的二月会,相继绝迹。 太昊陵庙会 天神人化思想的传播,专制帝王常托神灵,自炫是应继大统的“真龙天子”。汉光武刘秀自称受人祖伏羲保护而得帝位。明太祖朱元璋亦说托伏羲佑助而得天下,自制祝文,亲临致祭。所以,这种“朝祖进香”的二月会隆重非常,蔚为大观。据《陈州太吴陵庙会概况》一书记载,仅明、清两代,朝廷先后派 52名大臣到太昊陵谒致祭,祭品达30多种,相当丰盛。会上,龙旗飞舞,旗杆如林,炮竹声声,香菸冲天,整个陵院,人山人海。几无立椎之地。 到了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徐世昌等,亲制匾额,以示奉祀,二月陵会仍袭1月例。据民国23年(公元1934年),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淮阳省立师范学校联合调查记载:这年赶二月陵会的人数达200万人次以上,参加大会商业的各种摊铺共52项,1476家;义务游艺40班,如龙灯、高跷、狮子、驮歌等;营业游艺23班:如梆子戏、马戏团、电影等,男女老幼,摩肩接踵,热闹非常。 太昊陵庙会 如今的太昊陵庙会,规模更加宏大,朝圣者已遍及全国各地。人数较多的地区西至京汉路,东至皖西,北至鲁西南,南至湖广。庙会期间,每天人流量达20多万人, *** 时达40多万人。由于人潮汹涌,会期又长达一个月,人们在朝祖进香的同时,利用各种形式进行物资、文化交流。不少国际学者、友人也都在此期间来太昊陵寻古探幽,研究古老华夏的东方文明,港、澳、台同胞以及侨居国外的华夏子孙,每年都组团来太昊陵寻根问祖,并以到伏羲陵前谒祖朝拜为荣,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是龙的传人。 庙会内容 朝祖进香是庙会的基本内容。相传农历二月十五日是人祖伏羲的生日。伏羲与女娲一起,土造人创立八卦,制定嫁娶,奠定了中国早期文明。由善男信女组成的朝祖进香会,高举黄绫青龙旗,手捧香楼,肩挑花篮,在器乐声中,十分庄重地向人祖焚香跪拜,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大凡祭祖朝香者,都要从家乡带来一把泥土,进香之后,添洒在伏羲陵墓上,寓意子孙繁荣昌盛。 庙会起源 太昊陵庙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据史书记载,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曾定都宛丘(淮阳)。他“一画开天分阴阳,推演万物定乾坤”,在以陈为中心的黄淮平原上,拉开了华夏文明的序幕。他发明网罟,教民渔猎畜牧,开创了原始畜牧业;他自认风姓,教人循规蹈矩;他制嫁娶之礼,使原始生民摆脱了愚味的群婚状态;他发明了最原始的乐器琴瑟,教人礼乐之大化;他以龙纪官,号曰龙师,分理海内;特别是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观万物,创立八卦,结束了结绳记事,开启了人类的智慧,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他的一系列的发明创造,犹如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伏羲因此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人物,被后世推崇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成为中华民族尊崇敬重的人祖、龙祖、中华共祖。 庙会人群 为纪念伏羲的功德,在太昊伏羲氏的长眠之地淮阳建有陵庙。据史书记载:淮阳春秋时已有伏羲陵墓,汉代以前在陵前建祠,唐太宗李世民颁诏“禁民刍牧”,宋太祖赵匡胤诏立陵庙,自此始有固定的供祭之日。至明清两代又屡加修葺扩建,太昊陵规模宏大,华彩璀璨,伟美壮观,朝祖庙会更加红火,热闹非凡。 伏羲来源 伏羲传说 太昊伏羲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传说是他和女蜗氏共同繁衍了人类。他教民从事渔猎畜牧,发明文字,创制八卦等等,是上古时代中国先民进入父系社会以后创.造出来的一位伟大的男性始祖神。 太昊伏羲陵位于淮阳县城北三里。据考,太昊伏羲陵始建于春秋,汉代曾在陵前建祠。唐、宋两代帝王都曾下诏扩建陵园,祭祀太昊伏羲。现存太昊伏羲陵为明正统十三年所建,后经明、清两代多次增建修葺。 伏羲规模 太昊伏羲陵占地875 余亩,其规模之宏大,为陵园建筑中所少见。陵园由墓地和庙宇两大院落构成,均有高墙围护,墙内俗称为“紫禁城”。紫禁城外是内城和外城。整个陵园建筑以陵墓为中轴线,由南向北展开,依次有九龙照壁(今无存):午朝门、玉带河石桥、道仪门。过仪门是先天门,为砖拱大门的台阁式建筑。再往北就是太极门,门上挂有“太昊伏羲之陵”蓝色匾额。太极门前是玉带路,通东华门和西华门。太极门内东百两侧是钟楼和鼓楼,往北迎面是统天殿。统天殿位于陵园正中,是陵园的最大建筑,飞檐抖拱,红墙黄瓦,龙凤大脊,气势恢宏。人祖太昊伏羲氏之神像就供奉在统天殿内。伏羲像蓬首跣足,头生双角,身披树叶,腰围兽皮,手托先天八卦。伏羲左右有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的塑像。 统天殿后为显仁殿,再往后是寝殿、寝殿后面就是人祖太昊伏羲氏的陵墓。伏羲墓高20余米,周长150 多米,上圆下方,有天圆地方之意。陵墓前有一通巨大的青石墓碑,因年深久远,已风化剥蚀,但“太昊伏羲”几个大字还依稀可辨。传说,墓碑上所刻之字,为宋代才女苏小妹用汗巾蘸香粉所写。陵墓上种植白檀翠柏,绿郁苍劲。 墓匠的后面就是伏羲的蓍草园。传说,伏羲曾用蓍草画卦占卜,为民除灾祛病。因此,后人称蓍草为“神草”。 建造目的 太昊伏羲陵建筑之宏伟,令世人叹绝。民间传说,伏羲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报答伏羲氏的救命之恩而仿照明皇宫的格局建造的。 实用信息 开放时间 冬季:8:00-18:00,夏季:7:30-18:30,庙会期间提前半小时。 票价信息 平时60元。农历初一、十五和二月二至三月三期间20元。 2016年3月9日,记者从淮阳县委宣传部获悉,淮阳县一年一度的传统古庙会今天启幕,一直持续至农历三月初三,会期一个月。庙会期间将在羲皇文化广场举办非遗展演,门票半价。 据淮阳太昊陵管理处负责人介绍,景区平时票价为40元,在为期一个月的庙会期间及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票价降为20元。70岁以上老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凭有效证件免票。 交通信息 交通景区毗邻106国道。南洛、大广高速周口境内转周商高速淮阳出口下。 庙会特色 庙会期间各种各样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更引人入胜。其中以杂耍。表演为最多,狮子、龙灯、竹马、旱船等应有尽有。太吴陵祭祖庙会。同时又是一个传统民间游艺的展示会。“与其他庙会相比,太吴陵庙会习俗中有两个十分独特的地方。一是有“担经挑”,也称“担花篮”的比较原始的祭祖悦神的舞蹈。庙会期间,每天都可以看到来太吴陵进香祭祖悦神求福的“经挑班子”。这些“经挑班子”在太吴陵前载歌载舞,吸引许多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驻足观看。经挑舞每班四人,三人担花篮,一人打竹板、以数唱形式伴舞,三副经挑,六种花篮,边舞边唱。舞者皆穿黑衣,黑大腰裤,扎裹腿,黑绣花鞋,头上裹长近1 米的黑纱包头,包头的下边缘留有长6 厘米的穗子。舞者大多是老年妇女。 担花篮舞源于何时不详,据说是从万古龙花会流传下来的原始祭祀舞蹈。万古龙花会也无确解。传说伏羲为大龙,女娲为小龙”这个花会可能与人祖有关。花篮舞传女不传男,主要是娱悦人祖奶女娲(太昊陵过去曾建有女娲祠)。“担花篮”舞到兴处,舞者走到中间背靠背而过,两身相碰,象征伏羲女蜗相交之状。其唱词也多与伏羲女娲有关。这个舞蹈的一些动作,与汉代画像石中人首龙身的伏羲女娲下部交尾的图像基本吻合,是原始的生殖崇拜的一种习俗。 第二个独特的地方是庙会上有随处可见的“泥泥狗”。泥泥狗也称“太吴陵狗”、“陵狗”,是庙会上出售的一种泥玩具,吹之有声。每年的太吴陵庙会上,都布满了琳琅满目的泥泥狗摊点。这些泥捏的玩具造型多样,有斑鸠、蛇、蛙、独角兽、双头狗、人面猴、抱桃猴、草帽老虎、龟、燕等几十种之多。其形象夸张,神态各异,于古拙中见寓意。据考,这些泥玩具是流传至今的原始社会后期的活文物。也有人认为这些泥玩具是伏羲女娲结婚以后“捏泥人”留下来的习俗。 太昊陵庙会的文化现象带有许多原始文化的色彩,有许多值得研究的东西和待解的谜。 相关事件 2016年3月10日,农历二月二,在河南省淮阳县太昊陵庙会上,香客烧完香后,排队拍打秦桧、王氏等5人塑像,成为庙会上一个独特景观。
当日正是河南淮阳县太昊陵“二月二”庙会开幕,来自各地的游客来到太昊陵烧香祭祖,在太昊陵内的岳飞观前,跪着奸臣王俊、万俟卨、秦桧、秦桧妻王氏、张俊等5人铁铸像,凡是烧过香的香客都会到这儿打“秦桧”,以泄对杀害民族英雄岳飞的仇恨。民间传说,拍打秦桧后,再拍一下自己,会让身上的病痛好起来,久而久之,打秦桧成为淮阳太昊陵庙会上的一个独特景观。 2016年3月10日,河南淮阳太昊陵,一台大型铲车将陵墓前香炉附近的大量燃烧物推到一处。当日是农历二月初二,在河南省淮阳县举办的太昊陵古庙会上,大批香客涌入进香。尽管相关部门已贴出公告,要求爱护环境,禁烧高香。但仍有许多民众燃香长度和直径也明显超出规定,燃烧的祭品堆成小山。祈福现场,浓浓的烟雾让人睁不开眼,两辆大型铲车不停地处理燃烧物,几十个工作人员甚至用上了灭火器来处理残留物。营造环保、节俭的祭拜环境,仍需加以规范引导。 据了解,庙会期间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将于3月14日~17日在羲皇文化广场举行。此届展演将新增河南本土30种静态(饮食)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汴梁糕点、开封桶子鸡、观堂麻片等地方名小吃将纷纷亮相。大家在欣赏气势恢宏的动态展演、巡游之时,亦能一饱“非遗大餐”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