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迷信

“迷信”就是对自己本不了解或一知半解的事事物物,无端的生出极大的信心和信赖。比如佛法本来是讲因果,让大家明辨善恶因果,继而断恶修善。善有善报,将来生活就会美满幸福。可是很多人去烧香,求佛保佑发大财,根不知佛之本意,天天梦想好生活,却不去断恶修善。这就是迷信行为。

迷信是什么意思 迷信的含义

1、迷信心理,就是一个人的一种精神信仰,而不管是谁,是什么样的人,都是无法容忍质疑或嘲弄自己的信仰的,所以,如果你有诚心想劝说对方,想让对方摆脱封建迷信,那你首先就要表达出对于对方信仰的尊重,继而获得对方的信任。

2、人们对内心中认为生命个体(或生命群体)有支配力量的神灵的畏惧和遵循状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不可认知之物而无所适从,或遇到难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鬼神天命等的认同,祈求以改善自己命运的一种信仰和行为。

3、例如有人遇到困难时,常去求神问卦、算命、抽签、测字、相面、降仙以求解脱。迷信是当今社会仍有市场的病态社会心理,它是反科学的愚昧心态与行为,必须加以制止。

迷信是什么意思

迷信专指人对事物的一种痴迷信任状态、迷惘地相信。也指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因此。将不科学的事物认为是真实存在的。即使是在科学领域,同样存在着“科学迷信”。

民间记载中,《记栗主杀贼事》(【清】潮声):“迷信者云:‘命中犯披麻,杀人不用刀。’”

佛学中迷信一词在唐朝译经师翻译文献时首次使用。

Encarta百科全书上对“迷信”的定义是:非理性地相信某种行为或仪规具有神奇的效力。

迷信是对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但又盲目地相信其说。“迷信”的含义更多的倾向于“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因此,理论上,人类对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着“迷信”的观念,即使是在有些人从事科学工作,但他们也会抱某种“科学迷信”。

迷信什么意思

迷信,指的是在自己并不曾了解某件事物的情况下,因种种原因,盲目相信。

举例:

迷信科学:当一个人说“科学就是能被证伪且未被证伪的理论”,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科学迷信。

-----------

1.“科学”这个词汇来自日本,日本按照西方知识体系的特点“分科而学”取名。

2.日本翻译的英文单词是“science”,“science”的词源是拉丁单词“scientia”,“scientia”的意思是“知识”。

3.“science”这个单词可以特指“natural science”(自然知识),而“科学”翻译的正是这个意思,因此“科学”指的是“自然知识”。

4.“科学”本身是一个中性词,知识有正确的,就有错误的,“自然知识”从未保证过这些知识一定正确。而事实上,随着人类对“自然”研究的加强,“自然知识”一直处于“刷新”的状态,大量“旧的自然知识”被证明不准确,被“新的自然知识”取代淘汰。

5.“科学”在我国被额外赋予了“正确”这个意思。举例:“这很科学”,代入为“这很自然知识”不通,代入为“这很正确”通顺。

------------

而在阅读过上文之后,就可以明白:

“自然科学(除数学)都是是能被证伪且未被证伪的”

“数学不是科学,数学不可被证伪”

这些话错的有多离谱。

1.“自然科学”跟“科学”是同一个意思,翻译的都是“natural science”。

随着部分国人接触到了“philosophy science”,出现了认知上的混乱,为了继续坚持错误的翻译,国内将其翻译为“科学哲学”“具有科学性质的哲学”“关于科学的哲学理论”,而正确翻译是“哲学知识”。

“engineering science”(工程知识)翻译为“工程科学”

“literature science”(文学知识)这个翻译直接不知道该怎么跟“科学”接轨了(笑)

只要恢复“science”的本意“知识”,一切混乱迎刃而起,但继续要坚持错误的翻译,那就只会越来越混乱。(笑)

比如,“自然科学”就是随着这种混乱所诞生的“重复词汇”,与“科学”的意思重复,然后让人们的认知变的更加混乱。(笑)

2.数学(mathematics)本来就不是“natural science”,数学(mathematics)属于“mathematical science”(数学知识)的一个分支。

3.1+1=2是一个恒真命题,因为我们定义了1是1,2是两个1,这是定义,定义恒真。

2+2=4是一个恒真推论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一个观察结果,这是一个不恒真,可证伪的命题。

说“数学不可被证伪”的人,只是意识到了“数学定义”是可以脱离“现实世界”存在,纯抽象概念的恒真定义,但并没有意识到,数学里也有“可证伪”的观察结论。

====================

对我所说的上述内容都已经了解的人,才可以说,他们是相信科学;

什么是迷信-什么是迷信

对这些不了解,却相信科学的人,是迷信科学;

对这些不了解,却自以为了解,像传教一样整天问别人“为什么不信科学”的人,其精神状态跟“狂热的虔诚信徒”是差不多的。

说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明白了,“迷信”是一种态度,一种不去了解,不去思考,不去质疑,自以为掌握了真理,盲目偏信的思维模式。

什么叫迷信?

“认识是有限的”,而且相当有限。人面对巨大的未知的空间的时候,往往会提出自己的解释。古人慑服于雷霆之威,于是提出自己的解释“雷神、天庭”并对此顶礼膜拜。后人称之为迷信。迷信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盲目地信仰或崇拜。狭义的迷信,按照我国解放以后约定俗成的习惯,是专指人们信星占、卜巫、风水、命相和神鬼等的思想和行为。�

迷信活动一般是专指民间的神汉、巫婆、算命先生、风水先生等所从事的抽签、打卦、算命、看相、看风水、驱鬼、跳大神等活动。

迷信,本来是指人们对事物盲目信仰或崇拜,如迷信书本、迷信金钱、迷信人等。

现在人普遍认为迷信是由于没有判别能力,对事物本质分辨不清,而对某些事物发生特殊的爱好,并确实相信,进而自相信至信仰,甚至到崇奉、毫不怀疑的地步。迷信的人往往由某种事物或现象媚惑而醉心,进而沉醉于此,深信不疑。迷信的人还往往随意放任,盲目地将“信仰”和“崇拜”的事物和说法附注于积极不屑的行动。

看上去“迷信”是一个笼统的名词,就像“管理”一词一样,有企业管理/行政管理/仓储管理/财务管理/医院管理/学校管理,有着诸多的用法。而“迷信”,也会有:宗教迷信/武力迷信/财富迷信...等等,等等

迷信的特征:

①不具备分辨能力,不能足够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②没有判别能力,而又为某种现象或说法信以为真,甚至坚定不移地信仰和崇拜;

③盲目地将所谓“信仰”和“崇拜”的现象和说法附注于积极不屑的行动。

封建迷信一词是由“封建”和“迷信”两个词组合而成。封,《辞海》第一个解释是“帝王把土地赐给臣子。”“建”,是创立、设置和竖立的意思。“封建”二字在《辞海》中没有单独的词条,在多数场合是“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主义”、“封建社会”等词的简略,如“反帝反封建”、“反封建反迷信”、“这个人很封建”等。

但是,利用迷信进行别的活动,跟迷信本身是不同的。

现在的我们仍旧在对于未知的空间给于自己的解释。 也许这些解释更接近于事实的真相了吧,反正我觉得比“雷神”可信多了,也合理多了。可是说到对错,嘻,那仿佛是一班小孩子在看电影。他们通常会指着这个人说“坏人”,指着那个人说“好人”。

我们的科学无非也是对未知的种种解释,

至于解释的是对是错,只有上帝才知道。

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有人迷信地心说,日心说。有人迷信牛顿力学,有人迷信唯物论。

(反对意见:科学的根本不是对未知的解释,这应留给哲学(包括科学家们相信的各种哲学),科学告诉我们"怎么样",给出事物

变化的种种预测,牛顿力学是不精确但很好用的理论,唯物论是形而上学不是科学)

对科学的一味相信, 也同样是一种迷信.

科学之所以为科学是由于任何科学要求结论必须确立在严格的实验证明基础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我们有理由要求所有从事科学工作的工作者保持务实谨慎的态度,严格区分理论与结论。反之,盲目的相信科学将成为新的迷信!

补充:

科学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今天的科学,已经不是早期的“分科的学问”之定义了,我这样定义,最符合达尔文以来的科学思想观)

科学必须是能够达成公认、可交流、可验证、可证伪。科学是可以禁受实践检验的。

但是科学的规律与条件是密不可分的,不满足条件,则可能得不到科学预言的结果。如果出现不符合科学规律的情况,那么很可能是进行科学总结是没有注意限制条件,或实际条件已经不满足科学规律的条件。

例如亚里士多德的重物先落说已经证伪,但是我们加上限制条件:在受到相同的,与运动方向相反的阻力条件下,两物体在同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则较重的物体先落到水平地面。这样才能较严格的限制一些条件,使得我们的结论更有保证,因此科学从没有抛弃任何有实验证明的理论,只是在接近真理的过程中,给原理论增加多种以前没有考虑的限制条件。

迷信是不希望听者去验证,只希望听者接受讲述观点的传播形式。

不经验证的接受方式,也是迷信。

如果读者不能验证,就不是科学普及,而是让读者增加点“据说”的迷迷糊糊相信的可能,是迷信的传播方法。

迷信不一定是错的,每个人都不是全才,都会或多或少的迷信权威、专家,不经验证而相信。所以迷信不可怕。但分不清科普和迷信,就可能分不清科学和假科学。

最迷惑人的新型迷信方式有如下几种:

老“科学家”给小学生进行“科普”,由于小学生知识不够,无法验证,他们只能当成结论去接受,然后他们据此去批判别人。这是迷信“科学家”。

对别人说:“网上到处是证据,随便搜一搜就能找到”,而自己不能找到任何一个证据。这是不想让别人验证的常用方法。

认为“科学家”什么都知道,什么问题都想过,也是一种非常迷惑人的观点。这种想法,很容易在学生时代形成,因为大家的能力都不够,没有“科学家”考虑的全面。如果认为这种观点成立,同理可以做如下推论:重物不一定先落,这是小学生都可以理解的,亚里士多德这位科学家和他之前之后的若干科学研究者,在重物先落说提出的那么长时间里,不会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想不明白,所以提出重物不一定先落一定是错的。持这种观点的人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而把“科学家”神化,始终站在“科学家”的脚下,怎么能看出“科学家”的问题呢?要在平等的角度,认为“科学家 ”说的,我们都已经了解,然后再研究“科学家”是否有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而导致论述、推理有漏洞。要看到”科学家”的不足,一定要站到“科学家”的肩膀上,对他的理论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发现。而站在“科学家”的脚下,对他所说深信不疑,正是迷信的表现。

迷信是什么意思?

迷信,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相信占星术、占卜、风水、命相、鬼神等,也指盲目信仰或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