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余秋雨《都江堰》|拜水问道都江堰

文/鸣凤乔

1

余秋雨的《都江堰》是《文化苦旅》的第四篇看完第一遍,根本没读出什么。前三篇都写了读后感,这一篇卡住了有点心不甘,于是死磕。

又读了两遍,读出了味道,也读出了气势。内心无比激动,有一种强烈的被震撼的感觉,仿佛“岷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盛状就在眼前。

古有李冰建造都江堰,造福百姓,名传千古。

今有余秋雨书写都江堰,追本溯源,借古鉴今。

一个冷冰冰、湿淋淋的水利工程,被余先生写得有血有肉。那诗一般的语言,读来不乏是一种享受。

全文分四个部分,有点像诗歌写作中的起承转合。

2

文章的第一部分是总“起”,写法很妙,用对比的方式引出都江堰。

都江堰是老的,它到底有多老,没有直接说。万里长城老不老,它比长城还要老。

虽然它已经很老了,但至今依然发挥着作用。

这并不是传说,都江堰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读到这里,仿佛一下子就走进了文字里,迫切地想了解都江堰的点点滴滴。

3

承接第一部分,接下来写的是都江堰的水。

都江堰是一项水利工程,当然与水有关。这一段作者采用了欲擒故纵的写法。

在没去都江堰之前,感觉没什么好看的,因为他的本来目的是去青城山的。青城山在都江堰旁边,是都江堰的邻居。

但是在游览的过程中,作者远远地就被都江堰强大的磁场吸引住了。

那是盛大的水的磁场,空气中汇集着浓浓的水气,脸上也感觉到了湿润。无需指引,本能地就朝着目的地走去,好像被什么东西吸引着,就过去了。

余秋雨把都江堰的水写活了。自然的水有着不羁的性格,都江堰的水却是狂野中有着秩序。这秩序就是人的力量,把水与人的互动写得栩栩如生,自然而然就引出了都江堰的设计与建造者李冰。

4

第三部分写李冰和都江堰的结缘。

不管做什么事情,如果功利心太重往往很难成功,所谓“有心插柳柳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是也。

李冰被分到蜀地做郡守,来到蜀地,他发现这里的首要的任务,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灌溉。

他并没有学习过水利,但是他能吃苦,肯钻研,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弯截角,逢正抽心。

大智若愚,大拙若巧用在李冰身上恰如其分。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登上了水利学思维的巅峰。

只要心系百姓,只要用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他并没有留下什么生平故事,只留下这硬邦邦的一座水坝。

但是他治水的精魂却一代代流传下来,汉代水官做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有一座就是李冰的模样。

以后各朝各代祭李冰为水利师祖,奉为神明。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李冰的儿子就会代代繁衍。石人李冰,手握长锸,站在滔滔江边,这一站就是几千年。

5

第四部分,就到了升华主题的阶段。浮桥下的水,一边是凌厉锐进,一边是协调爽利。

这就是都江堰协调自然力的结果,旁边的青城山对这一切做了最好的回答。

青城山是道教圣地,在而水正是道教教义的象征。

只有懂了水,才能真正做到天人合一,这便是道。

有点深奥,不过没关系,在自然面前,努力做到顺应,听从,无我,无私,总会领悟的。

正所谓“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把拜水和问道当做一件事来做,就是领悟的捷径。

推荐阅读:

余秋雨《牌坊》|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冰封的牌坊

余秋雨《山河》|只有走在路上,才能真正感受活过一回

二、赏析余秋雨的《都江堰》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描绘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壮观,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举措作了高度评价和赞扬。

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第二部分写都江堰的壮观;第三部分写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第四部分写横江索桥与二王庙。

开篇第一句话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有江堰。”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耳熟能详,而都江堰“卑处一隅”,知之识之者远不如长城。

作者对所游览过的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如对都江堰水流的描写,先写声音,再写作者的感觉,然后再写水流翻卷咆哮的壮观,使读者有置身浩荡水流面前的感觉。

与一般的游记不同,本文作者不是单纯地描写自然景观而是立足现代,对历史上人物与事件进行审视,并作出纵横捭阖的评说,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在人文感受方面能给读者以较大启迪。

文中修辞手法的使用贴切而又生动,尤其是对比手法。如作者评价都江堰的时候,一开始就与长城作对比,从而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

拓展资料

一、简介

《都江堰》通过作者自己游览都江堰的经历,从人与水相辅相成的关系表达了自己对道的感想:”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二、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3]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余秋雨以擅写历史文化散文著称,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出版后广受欢迎。此外,他还著有《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散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