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天命是指什么年纪 知天命是指多少岁的年纪
1、知天命之年指的是在50岁到59岁这个年龄段这个年龄段所有的人都属于知天命的年龄段。而如果到了60岁,则是进入耳顺之年,也被称之为花甲之年。知天命之年的意思是: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2、“知天命”是出自孔子的自述,出自《论语·为政篇》。原文如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故后人遂用“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等来作为年龄称谓。另外,知天命之年也被称为“天命之年”。也指学有所成,现今人们多用“知天命”,或“知命之年”来指人到了五十岁这个年龄。
二、天命之年是什么意思
天命之年就是指的人五十岁之后的称呼。五十岁,有五十肩的普遍疾患,有关节风寒的人,预先知道下雨即知天气变化(文雅的说法就是知道上天的命令)。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白话文的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扩展资料
1、初度:是指生日之时。
2、赤子:刚出生的婴儿。颜师古注:“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髪,其色赤。”
3、襁褓:代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汤饼之会:指孩子出生第三天举行宴会。
5、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6、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7、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 知天命
三、"人生知天命"天命之年是指多少岁?
天命之年是指五十岁。
天命之年即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出处:《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五十岁的人,经过三十年的奋斗,阅历丰富了,心宽了;争过了,拼过了;得意过,失意过;该有的都有了,不该有的也不作非分之想,一切都习惯了;当年的豪气化作了宽容,当年的稜角磨成了圆润。
扩展资料: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黄口:十岁以下。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从心之年: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命之年
四、知天命是什么年纪
知天命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
“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iknow-pic.cdn.bcebos.com/0823dd54564e92586fb069749082d158cdbf4ea0"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0823dd54564e92586fb069749082d158cdbf4ea0?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
拓展资料
一、介绍
“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二、出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论语集释
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明儒 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顾氏此说,大有道理。
/"target="_blank"title="互动百科">互动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