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可操作性定义 心理类
行为是可操作性的外在表现,是可操作性的功能表示。可操作性是一种心理结构,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基础平台。人类通过行为与外界取得交流,通过行为对外界进行改造。
可操作性是有层次的。动物个体也具有可操作性,但它们的可操作性主要反映在生理上,诸如各种生理上的无条件反射或者条件反射。因此,动物的可操作性获得主要来自于遗传。当我们人类进入社会生活中,就不单单是动物式的遗传,还必须有学习和选择。也就是说,可操作性已经渗透到心理和认知领域。
将可操作性分成最基本的两类:一是处于无意识控制的生理性内容,比如呼吸心跳等。二是可以加以学习的部分,就是心理学中常称为技能的部分。在社会中,技能是个体生存的基础。
不同技能之间可以融合。对于每个个体,肢体的可操作性范围总是有限的,因而人类学会利用外在的工具来促进技能之间的融合。利用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用最简单地手的操作即可完成多种功能(如电脑操作),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向。
社会中每个个体多掌握几种未融合的可操作性技能,将强化社会的流动性和竞争性,使社会的创造性得到更充分地发挥。
不同技能之间的融合还表现在一个特殊的方面,它能导致知识平台的融合,即角度的融合。
二、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区别是什么?
可行性一般是从技术、经济、社会和环保等角度判断我们所指向的事情或项目是可以做的,可以完成的,但并不一定就是可操作的,在事情或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结论可行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事情或项目的资源状况、环境条件去进一步分析是否可以去具体实施(组织管理、行动操作)。
可操作性是指事情或项目在具体实施前及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程序、方法在运用起来是否好用,是否流畅,以至于最后行动实施得下去,更侧重于组织管理,与可实施性也是有差别的,可实施性应在事情或项目可以操作的条件下,结合技术、环境、资源条件,事情或项目的具体行动操作,并且具体操作的成功度应该较高。
扩展资料:
当某项计划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我们可以说这项计划是可行的。比如:我从不怀疑“城市车”概念的可行性,因为这是全世界都需要的东西:干净、简洁、低能源消耗。我们不是在尝试让“城市车”概念车成真,而是必须让它实现。
在给变量下定义的实际过程中,抽象性定义可以涵盖研究变量所属的基本特征,解释范围较大,具有普遍性,但往往失之笼统,无法据此测量和操纵研究变量。
操作性定义对变量的界定清楚明确,便于操纵和测量,但往往只能涉及变量的少数特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难以表达完整意义。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先用抽象性定义描述变量的基本特征,然后再用操作性定义规定操作程序和测量指标,这样便于把握操作性定义的方向和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操作性定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行性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1、强化。强化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负强化:撤销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3、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4、惩罚。惩罚可以分为正惩罚与负惩罚。正惩罚:给予一个厌恶刺激,从而降低其行为出现的概率。负惩罚:撤销一个愉快刺激,从而降低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操作性的介绍
操作性定义,又称操作定义,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从本质上说,下操作性定义就是详细描述研究变量的操作程序和测量指标。在实证性研究中,操作性定义尤为重要,它是研究是否有价值的重要前提。
四、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有机体的某种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在相同的情境中其反应概率就会提高的现象。
这一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根据动物学习实验提出来的。斯金纳将饥饿的动物(如白鼠)放入到斯金纳箱中,刚开始动物胡乱的碰这、碰那,偶尔拨弄到了杠杆,这时自动装置就送来食物对其适应性反应进行强化(奖赏)。
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联结学习与经典条件作用的联结学习在产生的方式上几乎是相同的。但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联结学习的第一个事件不是环境事件,而是有机体的行为,其后紧跟着的也不是一个条件刺激,而是行为的结果。
惩罚的目的与强化的目的相反,强化是为了让有机体增加某种行为,而惩罚是为了减弱或消除有机体的某种行为。惩罚也可以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指当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出现时,给予行为者一个不愉快的刺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论
五、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什么?
操作性条件作用,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有机体的某种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在相同的情境中其反应概率就会提高的现象。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理论,他借助迷箱实验得出了一系列的理论,首先,他区分了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他认为应答性行为是先出现刺激后出现行为,是低级、被动的,操作性行为是先出现行为后出现强化,是积极主动的行为。
应答性行为与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先前特定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如眼睛遇强光时,瞳孔马上收缩等,是经典条件作用论中研究的对象。
操作性行为发生之前不与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不是不依赖于任何刺激作用,只是行为不取决于事先的刺激,而是受控于行为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从事的大多数有意义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六、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什么?
作为教师招聘的必考考点,学习理论这一章节可以按照人物、实验、理论名称、学习规律和教育启示的脉络进行归纳总结。那么如何做到清晰明了呢?在此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为例帮您进行梳理。
一、把握人物
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行为学家,他所提出的理论属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二、了解实验
斯金纳的实验为小白鼠迷箱实验,用到的工具名为斯金纳箱,该箱设有石槽以及启动石槽开关的杠杆。
实验中,先将小白鼠放进斯金纳箱中,小白鼠在箱内活蹦乱跳,不小心触动了杠杆开关,随后有食丸通过石槽进入了箱内,小白鼠吃到了食物,之后通过反复的实验发现,小白鼠一进入斯金纳箱中,就会去触动杠杆,获取食物。
三、掌握理论名称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即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由已有刺激引发的有机体被动的反应。而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发的行为由于受到结果的强化而成为特定情境中随意的或有目的的操作。
从实验当中可以看出,小白鼠是先做出行为之后,才获得了食物,因此,是先有行为,后有刺激,这是操作性行为,因此,斯金纳的理论名称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结果的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联结学习与经典条件作用的联结学习在产生的方式上几乎是相同的。但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联结学习的第一个事件不是环境事件,而是有机体的行为,其后紧跟着的也不是一个条件刺激,而是行为的结果。
行为反应带来愉快的结果(如食物或奖励)会提高有机体做出这种反应的频率,而不愉快的结果(如惩罚)则会降低该反应的频率。这种行为结果称为强化物。因强化物的出现而增加有机体以后在相同情境下重复表现该反应的过程称为强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