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部优秀拐卖儿童题材电影,让你“飙泪”!你看过哪几部?

《亲爱的》、《失孤》、《你在哪》、《寻之亲爱的小孩》、《失踪的宝贝》等。

1、《亲爱的》

《亲爱的》是2014年出品的一部“打拐题材”电影,由陈可辛执导,张冀编剧,赵薇、黄渤、佟大为、郝蕾、张译等主演。

电影主演讲述以田文军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去寻孩子以及养育被拐孩子的农村妇女李红琴如何为夺取孩子做抗争的故事。

2、《失孤》

《失孤》是2015年的华谊兄弟制作的一部“打拐”题材的电影,由彭三源自编自导,刘德华、井柏然、吴君如等主演。

影片讲述了1998年,雷泽宽两岁的儿子雷达丢了,雷泽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寻子之路。一路上雷泽宽历经艰辛,还认识了四岁时被拐修车小伙曾帅。雷泽宽帮曾帅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带着曾帅送他的导航仪继续自己的寻子之路。

3、《你在哪》

《你在哪》是由樊昊仑执导,景珂、樊昊仑、上白、杨晋、周韵茹、高爽、焦恩熙主演的打拐犯罪电影。

该片讲述了一个普通小城发生多起拐卖儿童重案,危机四伏,丢失孩子的年轻妈妈王楠独自深入人贩子组织寻找女儿小鱼的故事。

4、《寻之亲爱的小孩》

《寻之亲爱的小孩》是一部公益电影,出品人战云、导演黄端明。

讲述在中秋节前夕,都市白领刘薇带着九个月大的儿子小宝回姐姐刘琴家过节。因公司临时有事,刘薇返回公司,将小宝交给刘琴的孩子十岁的灿灿和九岁的天天照顾;

期间,因两个孩子的疏忽,导致小宝丢失,天天和灿灿四处寻找,发现了可疑人员,经过一番斗智斗勇的过程,在热心群众的协助下,成功地帮助警方抓住了人贩子,解救了被拐儿童。

5、《失踪的宝贝》

《失踪的宝贝》是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于2007年出品的一部惊悚片。影片由本·阿弗莱克执导,卡西·阿弗莱克、米歇尔·莫娜汉和摩根·弗里曼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7年9月5日在法国的杜维尔电影节率先放映。

影片故事讲住在波士顿多尔切斯特街区的普通一家,年仅四岁的小女儿阿曼达·迈科克雷迪突然不知所踪,私家侦探帕特里克(凯西·阿弗莱克饰)和安吉(米歇尔·莫娜汉饰)受人委托,踏上寻找阿曼达的调查之路。

二、美国电影关于拐卖外国妇女到地下妓院的是哪一部

该剧是《飓风营救》。《飓风营救》由皮埃尔·莫瑞尔执导,吕克·贝松和罗伯特·马克·卡门担任编剧,连姆·尼森、法米克·詹森、玛姬·格蕾斯联袂主演的动作片。

该片讲述的是Bryan(连姆·尼森饰)是一名退休的特工,常年的特工生活使其与妻子女儿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一次,女儿Kim(玛姬·格蕾斯饰)想征得Bryan同意去巴黎游玩。

身为父亲的Bryan并不放心17岁的女儿独自出行,在一番争吵后,固执的Bryan终于答应女儿。然而在巴黎,Kim却遭到了黑帮卖淫团伙的拐卖。为拯救女儿,这名老特工重新出山。

扩展资料

主要剧情:特工布莱恩(利亚姆·尼森 饰)深爱着女儿凯姆(麦琪·格雷斯饰),却由于工作的原因难以给予她日常的父爱,失望的妻子带着女儿改嫁他人。退休后,见识过太多黑暗势力的布莱恩生怕女儿受到伤害,费尽心力的守护她却也因此带给凯姆种种束缚,引发了父女间的矛盾。

17岁生日后,凯姆执意和朋友前往巴黎旅行,无奈的布莱恩只好答应,不成想灾难正等着年轻的凯姆。在电话里亲耳听到女儿被绑架后,布莱恩强忍内心的痛苦只身踏上了营救女儿的征程,而他只有96个小时。

三、《盲山》那些年被拐卖进大山里的女人

拍摄这部《盲山》的导演李杨曾说,影片的选题是来自于他1996年回国时所看到了一则报道很是震撼,“ 一个来自东北农村的姑娘郑秀丽,被拐卖到广东一个小村里,因求救无望 ,又常年遭受兄嫂欺辱,心里积攒了多年的怨恨,把买来的硫酸泼在侄儿身上,最后算是解救出来了,却被判了死判。 ”李杨后来跑到四川,花了两个多月,了解那些被拐妇女的情况,并撰写剧本,最终拍出了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盲山》。   

  电影简介

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末,刚毕业的女大学生白雪梅为了尽快赚钱还清家里债务,听信了假扮成医药采购公司的人贩子的话,随他们来到西北某个偏僻山村采购中药 ,结果被人迷晕,卖给当地的农民黄德贵,白雪梅苦苦哀求这些人,希望他们能够放了自己,但这户人家为了娶媳妇花了7000元,更是认定这女人不管是生还是死都是自家的人。

后面的剧情和以前被拐卖到村子的女人没什么区别,白雪梅尝试逃跑结果被关禁,绝食、自杀、想尽办法向外报信,过程间逃跑回来被痛打,被强奸、最后怀孕生子……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让白雪梅和其他女人一样慢慢甘于接受这样的命运,甚至为了离开这里出卖自己的身体,结果就算是逃出了大山上了公交车,仍然被捉了回来,白雪梅渐渐明白这里能够相信的只有自己。

庆幸的是,在一个学生的帮助下,白雪梅的父亲终于找过来了,却没想到即便带上公安,也无法把白雪梅解救出来,最后在双方激烈的拉扯下,白雪梅绝望拿起菜刀,砍向自己的“丈夫”。

《盲山》 里已经被愚昧思想同化的女人

白雪梅的“婆婆”只心疼自家花的七千块钱买回来的媳妇能不能传宗接代 ,甚至和自己的丈夫帮助儿子强奸媳妇。反复劝说白雪梅, 反正事情已经这样了,女人迟早都要过这一关,嫁谁不是嫁 。生怕白雪梅逃跑,日夜看管着,她也曾经历过一切,却没有任何一丝感同身受的同情心,就像是被这些愚昧落后的男权意识彻底同化,助长了那些愚昧落后的思想。

正如西蒙 •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 妇女的处境、地位,在男女之间是存在着一种对称的差别,古往今来,“女人”被降格为男人的客体,“女人”被看作为男人的“他者”,她自身主体性的权益和自身的行动权益都被剥夺了,在社会上只能 处于“第二性”的地位。妇女的劣势并非自然形成的,这种划分就是一些有心人的父权制产物,是专门用来巩固男性权力服务的。

同样被拐卖过来的郑小兰和程春兰,一人抱着一个娃过来劝说着白雪梅要想开,留在这里也没什么不好的。而其中扮演郑小兰的女子,现实中就是被骗到那村里去,才 20 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

据导演李杨说“我们是拍摄时候才知道的。她天天来剧组,后来就让她演戏。她丈夫不愿意,打她,她就威胁:你再敢打我就跟剧组走!丈夫没敢再打,后来我告诉副导演让这丈夫也来串个角色。反正是农闲,剧组一天管 3 顿饭,连她抱的孩子也给一份钱。” 

电影中的郑小兰最后为了小孩跳出了接她们出山的警车,选择继续留在这个贫困愚昧的山村里,在这个重男轻女的法盲、文盲的山区里,她的小孩又如何接受良好教育,将来还是一样贫困,还是没有能力通过正常途径娶妻生子,将来的她会不会也变成白雪梅“婆婆 ”那样的女人,说真的,可能性很大。

电影中的白雪梅从没有要留下来的想法,逃出去是她的唯一执念,也是整部电影的核心,大山里的恶,那些迂腐落后无处不在的思想,也是让白雪梅心理转变最大的原因。

第一次被黄德贵强奸当老婆之后,传统的失贞观念,让她选择割腕自杀;剪去长发,标志着心里纯真不再,彻底看清现实;三次出逃中,因为身无分文,想依赖其他男人,却又再一次被 骗,让她彻底明白了,想要解救自己,唯一的办法只能靠自己。为了逃跑的路费,宁愿失身给小卖铺的老板,但她清楚这只是无奈之举,即使在被软禁的情况下,白雪梅依旧不放弃读书,比起另外两个被拐卖过来却甘于现状,早已认命的妇女,白雪梅才更像是拥有现代新思想的女子。

  导演李扬 曾 解释 过 “盲”字 , 说:“眼睛死亡了跟眼睛瞎了还不一样……衍生开去,就是对良知视而不见,对外部残忍视而不见。”  

《盲山》里的“盲”,在于村里人的冷漠,盲在人心的自私。白雪梅通过一次次的失败,最后只能选择自救,周围的人选择视若不见,甚至沆瀣一气防止她逃跑。村委会主任对白雪梅的求救置若罔闻;白雪梅满怀希望递出的求救信,邮递员却转手就交到了她“丈夫”手里;对黄德贵买来的“老婆”,村民们夸艳福不浅,即便白雪梅逃到了山外的世界 ,第一次因为三块钱车费遭到司机拒载,让她被捉 了回去,第二次靠出卖身体有了车费,却因为“丈夫”一行人守在车门外,即便哭诉求司机不要开车门,然而司机、卖票员及其他乘客就这么视而不见,毫无同情心看着白雪梅被人带走。

山里村民的“盲”是一种野蛮生长出来的恶,他们觉得帮自己的人去抢“媳妇”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他们所认为约定俗成的规矩,完全不认外界道德和法律认知。而山外的“盲 ”则是一种更冷漠更可怕的态度,显然这种事情他们见多了,但和他们又有什么关系,这种“盲 ”不仅扮演了帮凶的角色 ,更加深了山里村民对这种约定俗成的恶。这些人心的“盲”,是对拐卖妇女罪行的漠视及道德的沦丧。

《盲山》里,女主白雪梅所遭遇到的一切,在当时社会新闻里的报道上那些被拐卖的女人所说的细节可以说是完全一样,导演李杨只是把这些掺杂在拐卖事件中的里里外外都呈现在观众眼前,否则仅凭一段豆腐块大小的文章,根本不会重视,毕竟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我们早已司空见惯,却从没放在心上。

这些年,拐卖妇女事件为何层出不穷

拐卖妇女电影都有哪些名字-关于拐卖妇女的电影!

在八十年代初,由于“严打”刑事政策,拐卖人口犯罪的活动变少。到了 90 年代初,有些地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严重,导致社会生活贫富差距拉大,尤其西部地区和中东部贫困山区的生活条件极差,使得这些地区的女子宁愿远嫁他乡、甚至愿意被拐卖到经济条件好的地区,有的家庭因为穷困无法养活子女,也只能将亲生子女卖给富裕人家。 

再加上不少地区落后封建的思想观念,《盲山》里出现一个镜头,村民在水里打捞起被人遗弃的女婴尸体,通过对白可以看出农村对女性的歧视,这些不平等的观念,导致男女比例失衡,也正因为这样的风俗,许多犯罪分子开始做起贩卖人口的勾当,导致拐卖妇女犯罪数量急剧增长。

 在九十年代左右,就有大量的拐卖事件存在着,在官方公布的极少部分数据里,光是1991至1995年,被解救的被拐女性人数就高达八万人。 

而解救这些女性的过程就像《盲山》里拍的那样,是如此之难,落后地区的村民不仅对拐卖罪行视若无睹,甚至还会参与其中。即使这些女性被解救出来,也会因为当时的落后观念而饱受周边人的歧视,无疑对被害者造成第二次伤害,更别说重新一段新的婚姻。 

据WHO的数据,中国是世界少数几个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而吞农药曾经是农村地区最常见的自杀选择。

近些年 ,拐卖 对象有所改变

随着法律普及, 女性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 国内犯罪成本的增高, 近些年,这些贩卖女性犯罪手段有所改变,由拐卖正常女性转向拐卖智障女性,由于这些智障女性自身智 力的显著差异,难以融入正常社会生活,难以维护自身权益,这些犯罪分子通常是诱发路边捡拾式拐卖、骗婚式拐卖、嫌弃后拐卖等多种犯罪行为,导致这些身体或者智力有缺陷的妇女的犯罪侵害事件极高。

 根据研究表明 2011 年到 2013年中,我国拐卖妇女立案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在 2013 年,拐卖妇女已经呈现一个显著的下降趋势,这与我国近些年来逐步加大打击该类犯罪有关。 上世纪 80年代中期到90 年代中期,就有大量的越南籍妇女被卖给广西边境的农民当妻子。到了90年代末期,那些犯罪分子以介绍对象或找工作为理由,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将越南籍妇女辗转卖往内地,形成了非法“通道”。通过这条“通道”,大量越南籍妇女被拐卖到广东、云南、山东、山西、河北、湖南、湖北、浙江等十多个省(区)。从拐卖国内妇女到拐卖越南妇女,背后的逻辑无非是 解决国内贫困农村大龄男性的娶妻生子问题。因为农村适婚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从周边相对贫困的越南、 缅甸、柬埔寨等邻国找老婆成为这些农村剩男解决婚姻问题的首选 。

拐卖妇女的犯罪手段逐渐衍生成灰色产业链

  因为暴利的驱使,中越边境地区跨国拐卖妇女的犯罪活动日益猖獗,到2018 年下半年,包括中国在内的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泰国六国警方联合出击,破获跨国拐卖案件 634 起,抓获犯罪嫌疑人 1130 名,解救外籍被拐妇女 1130 名、儿童 17 名。据 2019 年 6 月 21 日新闻联播报道近期我国公安部破获多起跨国的拐卖案件。

同年,山东菏泽东明县打掉了一批涉外婚介机构,其新闻通稿中有说到:“近年来,县里的外籍新娘逐渐增多,尤其是乡村里的涉外婚姻人数与日俱增,大大小小的跨国婚介机构如雨后春笋全都冒了出来,像 中巴和中越等所谓的跨国婚介机构公然印刷、挂横幅还有派发各种广告、宣传页,就连火山小视频、快手APP及手机微信群等各种社交软件都有这些跨国婚介机构的图片和视频。

 这些以赢利为目的的涉外婚姻介绍机构及个人, 以农村未婚男青年为主要宣传对象,利用各种信息渠道传播婚介消息,以涉外婚姻介绍之名,向这些人收取高额的定金费用。有的甚至存在跨国诈骗、拐卖妇女等违法犯罪行为,严重扰乱正常社会秩序。

  而这种非法的跨国婚介不止出现在山东菏泽,河南、安徽、江西、湖南、云南等地都存在不少这样的跨国婚介所。如河南的《大河报网》2020年1月3日刊登的文章《跨国婚姻需谨慎切莫人财两空》中报道:“2017年至2018年,公安机关就接到与外籍新娘有关的警情十多起,涉及新娘逃跑、感情破裂、离家出走等。”    

花钱买老婆在国内之所以层出不穷,除了根植于自己的文化陋俗外,还有就是与主流文化相异的社会亚文化,拐卖妇女在晚清灾荒中是件常见的事情,在特定的年代里,这种亚文化一度占据主导地位,使人们认为买卖是合情合理的。  

即便到了现在, 一些思想未开化的贫困地区的男性,依然会选择这种做法,对待女性的他们仍未“开智”,因为条件落后,试图以买卖的做法来定性女人做为自己的附属品。 早些年除了普法力度不够之外,对人贩子违法犯罪惩罚的力度也是不足,再加上这些年信息科技的发展,导致这些犯罪分子作案手段花样百出。

好在2021年04月0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21—2030年)的通知,其中有提到: 加大拐卖人口犯罪“买方市场”整治力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买方市场”分析研判,在收买人口犯罪活动高发地区开展综合治理和专项行动,依法惩处买方犯罪人,从源头上减少拐卖人口犯罪的发生。 国家能够重拳出击自然是好事,也希望像《盲山》这样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以后只是一部警世之作。

   

四、一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打工的女孩被拐卖买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当老婆

电影名称叫做《盲山》。

《盲山》是2007年中国导演李杨的一部电影,一脉相承自李杨的处女作《盲井》。

《盲山》由黄璐等主演,将一种批判的眼光投向了中国长期不断的社会问题——人口拐卖,用记录片的样式讲述出女大学生被拐卖至某法盲山区,多年后被解救的故事。

女大学生白雪梅(黄璐饰)被拐卖至某山区给当地一村民作老婆,尽管想方设法抵抗厄运的魔爪,但在一个大多数村民均为法盲的山村里还是难以逃脱。

时隔多年,因偶然的际遇下白雪梅终于从山村中被解救出来。李杨凭借此片荣获意大利罗马亚洲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扩展资料:

盲山背景:

《盲山》是在陕西秦岭的一个村庄拍摄,全部起用当地村民和非职业演员。因出演《盲井》,“傻根”王宝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李杨表示,他希望新片能再捧红新人。

本片暂定名为《回家路》,已通过电影局审查立项,讲述了一个女大学生被拐卖到陕北农村,两年里不断挣扎逃跑最终被公安机关解救的故事。

李杨说,拐卖妇女这个话题并不新鲜,但他关注的是事件背后的人。

2006年年初,李杨专程到成都金堂、中江,花了两个多月时间采访被解救的被拐妇女的生存状态,并撰写剧本。

五、关于拐卖妇女的电影!

人口贩卖 Human Trafficking (2005)

时长:美国:175分钟

首映:2005年10月24日 美国

剧情:“每一天,年轻的女孩子们都在被买卖着”。

这是出现在本片的预告片中的第一句话。这是真的,本片试图告诉人们现代奴隶活动的真相。展示了女性是如何被当作发物品来对待的,她们既是发泄性欲的对象也是交易的物品。而且更为可怕的是——这整个组织中的参与者可能是你的邻居、医生、孩子的老师……

参考资料:

六、有没有一些关于平穷山村拐卖妇女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比如(阿霞)这类的。像电视剧阿霞里面那种在陕西农村

片名叫《盲山》,其中的“盲”字其实是一种误导,当所有人都在为这个字引申出来的“法盲”二字而感到唏嘘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便原谅了愚昧本身,也理解了这种愚昧产生的原因,但是否真的存在着愚昧呢?

答案其实是否定的,当上级来视查工作的时候,所有被拐卖来的妇女都在男人的严格控制下而转移了,仅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法盲这个词并不适用于这群号称朴素的农民,正如现代许多罪犯在认罪时的一句托辞“我不懂法”。这是很荒谬的说法,却成为整个中国为自己错误开脱的最好解释,但我们为什么宁愿承认自己愚昧而不愿遵守法纪呢?

一部纪录性质的影片往往线索是较为单一的,所以影片中白雪梅的行动便构成了整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逃亡,然后被抓,这样的过程一次一次地重复着,但毫无疑问,白雪梅的所有努力都是以失败告终的,强大的严防死守是白雪梅根本无法逾越的障碍。严防死守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对于德贵个人来说,怕失去了这个买来的媳妇,失去了为黄家能够传宗接代的女人,可对于整个村子来说,是怕这种恶习不能延续下来,真正防范的是法律与道德的更新。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村民们的集体行动,追捕白雪梅,以及与前来解救白雪梅的警察做着大无畏的斗争。

说到这里,如果用愚昧来解释这贩买妇女的根源显然是错误的,至少也是不足信的,知法而犯法才是村民们真正做出来的事情。如果说法律是教人行善的准则,那么一定有某种信念超越了法律本身,而教人行恶或不愿脱离那种恶习。这种信念仅仅是传宗接代吗?

影片中多次强调白雪梅生下孩子以后便能够逃脱了,当然,一定是男孩,否则十月怀胎的苦难将付之东流,而警察之所以能够成功解救白雪梅的前提更是白雪梅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我们当然可以认为传宗接代是一种残酷的信念,这种信念在德贵母亲双膝下便显得更加明显,也更加具有震撼力。在最古老的传宗接代的信念中,血脉毫无疑问被提升到了一个无法超越的高度,于是女性的贞操观尤其显得重要。但在影片中当白雪梅与德诚偷情被发现的时候,情节却是平淡如水,任何观众都不难理解,德诚以付嫖资的手段取得了胜利,于是,所谓的贞操观便在金钱面前荡然无存了。

这是一个极为可怕的递进关系,现实法律之上是传宗接代的恶习,而传宗接代之上却又是现实中的贫穷。任何正义,任何道德在贫穷面前都是脆弱的,白雪梅因为贫穷而受骗被卖,德忠因为贫穷而只能买个媳妇,他根本没有明媒正娶的能力,甚至白雪梅的父亲因为贫穷也只能救白雪梅这一次,不成功则成仁的悲壮令人心酸。司机与邮递员的冷漠,村人的助纣以及德诚的无能,所有这一切都是贫穷的直接体显。对贫穷感受颇深的人势必会对金钱格外崇拜,这也就造了对人性的践踏,于是,七千元与白雪梅之间划上了等号,无论她是否生过了孩子,这个女人只值七千元。

影片结尾,当所有的严防死守都将白雪梅逼上绝境的时候,小学生李青山的出现似乎寄托了导演的希望,但这仅仅是一厢情愿。李青山的确是一个好学的孩子,但他对白雪梅的拯救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儿童的纯净,而不是知识带来的文明,与愚昧并没有产生任何冲突,他作为一个孩子更是体会不到贫穷的灾难。于是,这点幻想也必然会随着李青山的长大而沦丧。

白雪梅由于坚定的信念而逃走,她是幸运的,但传宗接代与贫穷之间的关系势必令更多的女性成为牺牲品,与法盲无关,这是人的本能,尤其是传统的贫穷的男人的本能!当然,这也是某种社会状态下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