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蒙森—斯科特站的气候

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位于南极高原,属冰原气候,终年严寒,一年有8个月(3月至10月)的平均气温在-50°C以下寒季(4月至10月)时,最低气温低于-70°C的情况十分常见,可偶尔降至-80°C以下。即便在最热月,气温也鲜少高于-20°C。最冷月为7月,平均气温-60°C,极端最低气温-82.8°C(1982年6月23日)。最热月为12月,平均气温-28°C,极端最高气温-12.3°C(2011年12月25日)。由于地处南极洲内陆,阿蒙森斯科特风速不高,强风少见。年平均风速约5.5米/秒,最大风速为25米/秒。该站的极昼极夜现象十分显著,极夜现象从3月下旬开始,延续到9月下旬,长度几近6个月,极昼时间同等。

美国设立于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你知道这样命名的意义吗?

罗伯特·弗肯·斯科特是英国皇家海军军官,原先他既不是探险家,也不是航海家,而是一个研究鱼雷的军事专家。1901年8月,他受命率领探险队乘“发现”号船出发远航,深入到南极圈内的罗斯海,并在麦克默多海峡中罗斯岛的一个山谷里越冬,从而适应了南极的恶劣环境,为他后来正式向南极点进军打下了基础。斯科特攀登南极点的行动虽比挪威探险家阿蒙森早约两个月,但他却是在阿蒙森摘取攀登南极点桂冠的第34天,才到达南极点,他的经历及后果与阿蒙森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虽然他到达南极点的时间比阿蒙森晚,但却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南极探险家。

1910年6月,斯科特率领的英国探险队乘“新大陆”号离开欧洲。1911年6月6日,斯科特在麦克默多海峡安营扎寨,等待南极夏季的到来。10月下旬,当阿蒙森已经从罗斯冰障的鲸湾向南极点冲刺时,斯科特一行却迟迟不能向目的地进军。因为天气太坏,虽值夏季但风暴不止,又几个队员病倒了,所以直到10月底,斯科特便决定向南极点进发。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探险队从营地出发。每天冒着呼啸的风雪,越过冰障,翻过冰川,登上冰原,历尽干辛万苦。当他们来到距极点250千米的地方时,斯科特决定留下他本人和37岁的海员埃文斯、32岁的奥茨陆军上校、28岁的鲍尔斯海军上尉,继续向南极点挺进。

1912年初,应该是南极夏季最高气温的时候了,可是意外的坏天气却不断困扰着斯科特一行,他们遇到了“平生见到的最大的暴风雪”,令人寸步难行,他们只得加长每天行军的时间,全力以赴向终点突击。

1912年1月16日,斯科特他们忍着暴风雪、饥饿和冻伤的折磨,以惊人的毅力终于登临南极点。但正当他们欢庆胜利的时候,突然发现了阿蒙森留下的帐篷和给挪威国王哈康及斯科特本人的信。阿蒙森先于他们到达南极点,对斯科特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雷,一下子把他们从欢乐的极点推到了惨痛的极点。

此刻,斯科特清楚地意识到,队伍必须立刻回返。他们在南极点待了两天,便于1月18日踏上回程。半路上,两位队员在严寒、疲劳、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下,先后死去。剩下的队员为死者举行完葬礼,又匆匆上路了。在距离下一个补给营地只有17千米时,遇到连续不停的暴风雪,饥饿和寒冷最后战胜了这些勇敢的南极探险家。3月29日,斯科特写下最后一篇日记,他说:“我现在已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我们将坚持到底,但我们越来越虚弱,结局已不远了。说来很可惜,但恐怕我已不能再记日记了。”斯科特用僵硬不听使唤的手签了名,并作了最后一句补充:“看在上帝的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

过了不到一年,后方搜索队在斯科特蒙难处找到了保存在睡袋中的3具完好的尸体,并就地掩埋,墓上矗立着用滑雪杖作的十字架。

斯科特领导的英国探险队的勇敢顽强精神和悲壮业绩,在南极探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历经艰辛,艰苦跋涉,却没有将所采集的17千克重的植物化石和矿物标本丢弃,为后来的南极地质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探险的日记、照片,也都是南极科学研究的宝贵史料,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为了让人们永远地纪念他们,美国把1957年建在南极点的科学考察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

斯科特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

斯科特虽然成功地到达南极点,却没能够平安归来,最后全军覆没,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条。首先,斯科特非常迷信人拉雪橇的优越性,但对使用爱斯基摩狗有偏见,因而他选择攀登南极点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西伯利亚矮种马和3辆履带式拖拉机。拖拉机只走了几天注油系统就坏了,只得作为一堆废铁,扔在雪地里。由于马西伯利亚矮种马不能适应南极高原恶劣的环境,体力不支,斯科特他们只好在崎呕的冰原上用人力拖着笨重的雪橇步行前进,消耗了队员大量体力,也影响了行进速度。其次,他们返回在罗斯冰架上预设的补给仓库时发现,装在油桶里的煤油神秘地流光了。后来人们才知道,焊锡在低温下会变成粉末状,煤油流失是焊锡变性所致。第三,坏天气不断困扰着斯科特一行,原本应该是相对较好的天气却变成少见的狂风暴雪,使斯科特他们无法前进,最后,尽管离补给营地只有17千米了,但这居然成为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

阿蒙森

挪威极地探险家,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1872年7月16日生于奥斯陆附近的博尔格。曾在挪威海军服役。1901年到格陵兰东北进行海洋学研究。1903~1906年乘单桅帆船第一次通过西北航道(从大西洋西北经北冰洋到太平洋),并发现北磁极。在获悉R.E.彼利成功到达北极后,积极准备探测南极。1910年6月乘“前进”号(Fram)从挪威出发,1911年1月3日到南极大陆的鲸湾,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与4个同伴乘狗拉雪橇向南极进发,12月14日到达。阿蒙森在南极进行了观测研究,于12月17日离开。1926年5月11日至13日,阿蒙森和美国探险家L.埃尔斯沃思、意大利航空工程师U.诺比莱从挪威乘飞艇到阿拉斯加,第一次飞越了北极上空。1928年6月18日,阿蒙森在一次前往北极的飞行中失事亡故。主要著作有《南极》(1912)、《我作为探险家的一生》(1927)等。

最高,最冷与最大:南极的科考站的那些“最”

南极洲是世界上纬度最高,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它极寒,干燥,狂风肆虐,即便是安静的极夜也掩盖不了它狂野的内心。这是一个神秘的大洲,而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这片遥远大陆的 探索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的技术逐渐成熟,人类在南极洲建立起了大大小小七十余个科考站。下面我们来看看南极洲那些科考站之最和它们的简介。

阿蒙森·斯科特站是由美国建立的一个科考站,它建立于1957年,位于南极点上,是南极洲纬度最高的的科考站。

阿蒙森·斯科特站以两位探险家命名,他们是来自挪威的罗尔德·阿蒙森和来自英国的罗伯特·斯科特。阿蒙森和斯科特二人竞争最先抵达南极点,最后阿蒙森胜过了斯科特,成为了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

阿蒙森·斯科特站每年有长达6个月的极夜,这也使它成为了南极洲极夜最长的科考站。由于远离人烟,阿蒙森·斯科特站有着全世界最干净的空气。漫长的极夜,远离电磁干扰与洁净的夜空让阿蒙森·斯科特站成为了观测宇宙最理想的地方。在这里有一个世界最大的中微子天文台——冰立方(IceCube)。

阿蒙森·斯科特在建立之初确实位于南极点上,但是,经过了数十年冰川的运动,现在的阿蒙森·斯科特站已经偏离当初的位置,但它仍然是南极所有科考站当中纬度最高。

昆仑站是由我国自主建设的一个科考站,它位于冰穹A西南方向上,海拔高达4087米,超越了俄罗斯的东方站,是海拔最高的南极科考站。

冰穹A是南极冰盖的最高点,它的海拔达到了4093米,与拉萨当雄县相当。这里环境十分恶劣,常年极寒天气。2005年,我国科考队员张胜凯登上了冰穹A,成为了登上这里的第一人。

南极之所以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冰盖。南极冰盖平均厚度在2000米以上,它使得南极变成了一个白色的高原。

东方站由苏联于上个世纪50年代建设,苏联解体后归俄罗斯所有。上面两个科考站是最南和最高的,俄罗斯的东方站是所以南极科考站中最冷的。1983年,苏联科学家在这里记录到了-89.2 的极端低温,创下了南极洲乃至全世界的低温记录。东方站也就成为了世界冷极。

东方站也叫沃斯托克站(Vostok Station)。vostok是俄语的英文音译,在俄语里是“东方”的意思。在离沃斯托克站不远的冰盖之下有一个沃斯托克湖。沃斯托克湖是一个冰下湖,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下湖。

麦克默多站是南极洲最大的科考站,拥有200多座建筑,被称为“南极第一城”。

麦克默多站位于麦克默多湾附近,这个科考站在夏季时有超过1200名科考队员,拥有自己的港口和机场。麦克默多站也是美国其他科考站的中转站。这个科考站甚至还有自己的电视台。

麦克默多站气候比较寒冷,冬季时最低气温可以降至-50 ,即便是在夏季,最冷时也可以达到-22 。

长城站于1985年建成,是中国的第一个南极科考站。

长城站位于南极大陆北面的乔治王岛上。乔治王岛是南极洲的一个气候比较温和的地方,由于受到海洋的影响,乔治王岛比较温暖湿润,即便是在最冷的7月,这里的平均气温也只有-6 左右。乔治王岛的各月降水分配比较均匀,年降水量高达702毫米,是南极洲最湿润的地区之一。长城站选址在这里也是因为气候这一原因。

长城站是中国比较大的科考站之一,它占地面积超过了2.5平方千米,有25栋建筑,这其中还包括一个医疗站,设施非常齐全。

伟大的悲剧发生后 美国把设立于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你知道这样命名

虽然斯科特与第一个到达南极的荣誉失之交臂,但他与他的团队所表现出的勇气并不输给阿蒙森等人,只是“第一”只能有一个罢了。把南极科考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就是为了同时纪念这两位伟大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