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催收怎么投诉?

恶意催收可以投诉到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也可以在黑猫平台等专业接管投诉的平台去投诉,相关投诉内容会转发至欠款机构,总对总进行回复

为什么你的通讯录里的亲戚朋友也会接到催收电话

明明与网贷借款并无关联,为什么“熟人”会收到催收通知呢?

“您需要提供紧急联系人信息或手机通讯录,同时,您授权我们,在借款人失联、逾期等紧急情况时,向您提供的联系方式进行短信提醒、电话联系。”

“平台可以使用用户提交或授权而获取的信息进行逾期账务提醒或催收等服务,如因此给用户造成不利影响,平台不承担责任”

一些网贷APP在注册时便将要求授权读取通讯录、可向无关的“熟人”催收写在用户协议中,若用户点击“不同意”,网贷APP则“无法为您提供服务”。

某网贷平台客服人员证实,使用借款业务必须经过授权环节,如果正常还款则不会对借款人及联系人造成影响,而一旦借款逾期未还,平台则有可能对通讯录中的联系人进行催收,以促使借款人尽快还款。

《移动互联网应用基本业务功能必要信息规范》

对此,有明文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除了需要经过被收集者同意外,还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根据《移动互联网应用基本业务功能必要信息规范》规定,金融机构为了在借贷人逾期不还款时进行催款,可以要求用户手动输入两位紧急联系人信息,而不应强制读取用户的通讯录。网贷APP不得因用户拒绝授权收集无关或过度信息而拒绝提供服务。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试行)》

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公约早已对向无关第三方催收债务的行为做出了约束。如《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试行)》规定,债务催收不得骚扰无关人员,不得向债务人外的其他人员透露债务人负债、逾期、违约等个人信息。

借款人向网贷平台借款,与平台形成借款合同关系。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因借款人未能按时还款产生的纠纷,应当由网贷平台和借款人协商解决,而不应该牵涉到与之无关的第三方。若无关的“熟人”频繁收到催收短信或电话,可保留有关证据,如催收短信截图、催收电话录音,必要时向中国互联网金融举报信息平台投诉举报。

除金融从业机构外,外包催收公司也应被纳入行业自律的范围之中。行业应通过责令整改、警示约谈、公开通报批评、强制培训教育等自律管理措施约束违规催收行为。

我想问问投诉催收怎么投诉

催收是合法的,但暴力催收是不合法的。

暴力催收的4个投诉渠道: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12315工商部门、银监会举报。

1、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

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协会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或者官网进行投诉。

2、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主要受理诈骗电话、骚扰电话、垃圾短信等举报业务。如果贷款平台出现泄露你的个人隐私,对你和亲友进行电话、短信轰炸等行为,可以拨打12321进行投诉。

3、12315工商部门

官网、微信公众号、APP以及电话均可投诉,对于违规的贷款产品或者高利贷,可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APP以及电话等渠道进行举报。

4、银监会举报

可以直接向银监会举报。

更多关于投诉催收怎么投诉,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违法催收怎么投诉

法律分析:1.向银监会投诉,可以登录银监会官网查询当地的投诉电话,拨打电话对其进行投诉。 2.关注互联网金融协会微信公众号,在聊天窗口中点击联系我们,然后选择我要投诉 3.向一二三二一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举报短信网址、举报骚扰电话网址。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七十三条 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

第六百七十四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对支付利息的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借款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借款期间一年以上的,应当在每届满一年时支付,剩余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

第六百七十六条 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恶意催收可以向哪里举报

【法律分析】:恶意催收可以向银监会投诉,可以登录银监会官网查询当地的投诉电话并拨打电话对催收平台进行投诉或者报警处理。虽然目前暴力催收的情况有好转,但是仍旧有违规的催收公司进行暴力催收,因此积极投诉、举报才是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最好做法;法律对网贷暴力催收怎么判刑还没有专门的规定,要根据催收者的犯罪行为来具体确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