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个叫过桥贷款吗?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过桥贷款又称搭桥贷款,是指金融机构A拿到贷款项目之后,本身由于暂时缺乏资金没有能力运作,于是找金融机构B商量,让它帮忙发放资金,等A金融机构资金到位后,B则退出 过桥贷款这笔贷款对于B来说,就是所谓的过桥贷款。在我们国家,扮演金融机构A角色的主要是国开行/进出口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扮演金融机构B角色的主要是商业银行。

从一般意义上讲,过桥贷款是一种短期贷款,其是一种过渡性的贷款。过桥贷款是使购买时机直接资本化的一种有效工具,回收速度快是过桥贷款的最大优点。过桥贷款的期限较短,最长不超过一年,利率相对较高,以一些抵押品诸如房地产或存货来作抵押。因此,过桥贷款也称为“过桥融资”、“过渡期融资”、“缺口融资”)或“回转贷款”。

简单的说,可以理解成是一种拆借行为

过桥贷款存在以下风险

1:融资成本高、资金风险大。调查结果显示:过桥贷款平均40.8%的年化利率成本,对于本就处于弱势的小微企业难以承受。

2:被掩盖的企业信用风险。对企业而言,要保持与银行的良好信贷关系和获得更高的授信等级,最重要的是按期付息还贷,在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和资金紧缺的状况下,也会不惜高息融资归还银行贷款,样本企业归还银行贷款有72%是过桥资金,可见企业表面按期归还贷款,但其真实的财务信息被掩盖。

3:银行员工的道德风险。当前一些银行机构的客户经理更关注完成与绩效考核相挂钩的业务营销任务和信贷风险考核指标,重视企业能否按时全额还款,对企业高成本过桥资金还贷心知肚明,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态度,纵容了企业“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

4:加剧银行信贷风险。过桥贷款滋生了一系列灰色融资产业链,上饶市辖就有以民间融资为主业的各类投资、担保公司2000余家,造成实体经济融资的恶性循环。

二、银行过桥贷款违法吗

桥贷款处于法律灰色地带,如果贷款合同没有约束为特定目的的,或注明不能用于股权或资产收购就是合法的。从商业银行开展过桥贷款业务的实践来看,该项业务的基本法律关系仍然是贷款合同法律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从属法律关系——担保法律关系。

一,过桥贷款(bridge loan)又称搭桥贷款,是指金融机构A拿到贷款项目之后,本身由于暂时缺乏资金没有能力运作,于是找金融机构B商量,让它帮忙发放资金,等A金融机构资金到位后,B则退出。这笔贷款对于B来说,就是所谓的过桥贷款。在我们国家,扮演金融机构A角色的主要是国开行/进出口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扮演金融机构B角色的主要是商业银行。2021年6月,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通知,要求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开展"过桥贷""赎楼贷"业务,存量尽快压降、结清,不得直接或变相发放住房按揭贷款。

二,从一般意义上讲,过桥贷款是一种短期贷款(short-term loan),其是一种过渡性的贷款。过桥贷款是使购买时机直接资本化的一种有效工具,回收速度快是过桥贷款的最大优点。过桥贷款的期限较短,最长不超过一年,利率相对较高,以一些抵押品诸如房地产或存货来作抵押。因此,过桥贷款也称为"过桥融资"(bridge financing)、"过渡期融资"(interim financing)、"缺口融资"(gap financing)或"回转贷款"(swing loan)。

三,过桥贷款为并购交易双方"搭桥铺路"而提供的款项,可以理解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借方提供的一项临时或短期借款。它的形式可以是定期贷款,也可以是循环信用证,只是在时限方面更短暂些。所以它只能是一种短期融资,在并购交易中起着"桥梁"的作用。"桥式贷款"的利率比一般的贷款利率要高2%~5%。在市场情况变化异常时,交易必须加速运转,收购市场取费较高,迫使买方快速获得资金以结束交易,从而相继采用"桥式贷款"。随后通过销售债券与权益票据来偿还银行贷款。

四,过桥贷款在国外通常是指中介机构在安排较为复杂的中长期贷款前,为满足其服务公司正常运营的资金需要而提供的短期融资。对中国证券公司来说,过桥贷款是专指由承销商推荐并提供担保,由银行向预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提供的流动资金贷款,也就是说,预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或上市公司配股、增发的方案已得到国家有关证券监管部门批准,因募集资金尚不到位,为解决临时性的正常资金需要向银行申请并由具有法人资格的承销商提供担保的流动资金贷款。

五,过桥贷款还可以用于满足并购方实施并购前的短期融资需求。 在中国,多应用于券商担保项下的预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流动资金贷款以及企业兼并、重组中的短期贷款等。

三、银行行长撮合过桥业务,未续贷导致出借人资金损失,真的与银行无关?

本文讨论的过桥业务仅指解决企业在银行贷款到期需续借,企业没有资金归还贷款,必须通过外部短期融资归还到期贷款,等新贷款发放后再归还临时拆借资金的借贷行为。

银行方面为避免企业无力清偿贷款而导致的银行坏账风险,银行行长撮合过桥资金出借方为企业提供过桥借款。过桥资金出借方以企业已获得或即将获得银行续贷批复为前提,通过银行内部人员与企业进行资金业务对接。

银行收到贷款后未再次提供续贷,导致过桥资金出借方无法收回资金,银行是否需要对过桥资金出借方的资金损失承担法律责任?

银行行长向过桥资金出借方提供《信贷审批通知书》。

在过桥业务洽谈中银行提供《信贷审批通知书》表明续贷已取得相关批复,过桥资金不存在风险。但在借款人偿还银行贷款后,银行并未再次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导致资金出借方资金不能收回。

银行行长个人为过桥资金业务提供书面担保。

过桥资金出借人基于对其作为银行负责人的身份的信任,当银行行长个人为过桥资金提供书面担保后同意出借资金。

《保证书》虽然是银行行长个人出具,但因其职务的特殊性,以个人名义为过桥贷款提供担保,应认定为职务行为。

银行对其负责人的违规行为,未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亦存在过错。银行收回贷款后未给借款人续贷,银行作为过桥资金受益人,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出具《信贷审批通知书》是否等同于担保行为?

银行行长通过提供《信贷审批通知书》使资金出借方相信客户具备债务清偿能力,或以口头形式保证过桥贷无资金风险,积极说服资金出借方向客户提供过桥资金。

没有通过书面形式向出资方作出“如不能履行还款义务,则由其承担清偿责任”的相关意思表示,不符合法律意义的担保行为,不能认定是过桥资金的保证人。

出具《信贷审批通知书》是否属于职务行为?

《信贷审批通知书》系银行内部审批文件,出借人应基于自己的商业判断决定是否提供过桥资金,在没有证据证明银行负责人是以银行的名义从事上述活动的情况下,不能认定为职务行为。

出具书面承诺保证成功续贷是否属于担保行为?

银行行长向资金出借方承诺保证成功续贷,贷款发放后归还过桥资金,过桥资金方同意提供过桥资金,银行如期收回了到期贷款后,并未发放新的贷款。

银行行长出具的《承诺书》做出了保证成功续贷,并在贷款发放后直接归还出借方资金的意思表示,具有担保的性质,属于法律意义的担保行为。

银行方面存在过错或利用欺骗手段收回贷款的法律责任。

对那些已经出现贷款偿还困难的企业,个别银行行长会利用一些手段和方式欺骗资金方提供过桥资金,减少贷款逾期风险,避免银行的资金损失。

银行不是过桥资金提供方与借款人之间所签订民间借贷合同的一方合同主体,依据合同法的相对性原则,难以追究银行的合同责任。

若银行方面以欺骗手段提供担保或保证,资金出借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相关合同。因此造成损失的,银行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法律风险提示

根据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未经监管部门批准,或者超越经营范围,以营利为目的,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实际年利率超过36%的,属于非法放贷行为。

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第十三条 保证人与债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保证合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四十一条 债务人与保证人共同欺骗债权人,订立主合同和保证合同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因此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由保证人与债务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四、过桥贷款是什么,有什么风险?

;     近来,不断听到有关过桥贷款的事件,相信也有很多朋友不理解过桥贷款,那么,今天就来介绍下过桥贷款是什么,有什么风险?

一、过桥贷款是什么?

      过桥贷款又称搭桥贷款,银行借款人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融资的方式筹措资金归还给银行,然后再从银行拿到新贷款去偿还这笔融资贷款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弥补借款人所需融资的时间缺口。过桥贷款是一种过渡性的短期贷款,时间一般不超过1个月。

二、过桥贷款有什么风险?

      1、企业的经营风险

      对企业来说,过桥贷款的融资成本太高,虽然可以缓解燃眉之急,但是由于其时间短,预期年化利率高的特点,融资成本会进一步增加、还贷压力也会变得更大。据调查显示,过桥贷款的月预期年化利率一般在2%-4%左右,背负如此高的贷款预期年化利率,很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支撑不住,对其经营会造成负面影响。

      2、企业的资金流断裂风险

      现实生活中,过桥贷款大多发生在小微企业身上,本身资金周转不灵的企业,因为背上过桥贷款的高利息,资金流动性将大打折扣,一旦银行抽贷,很容易发生资金断裂风险,企业因此走向破产、倒闭境地的不在少数。

      3、银行员工的道德风险

      当前一些银行机构的客户经理更关注完成与绩效考核相挂钩的业务营销任务和信贷风险考核指标,银行员工从过桥贷中获取私利,这是纵容了“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

      4、银行信贷风险

      过桥贷款滋生了一系列灰色融资产业链,有的地方有以民间融资为主业的各类投资、担保公司2000余家,造成实体经济融资的恶性循环。